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108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107篇
  64篇
综合类   703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515篇
园艺   122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动物通过皮毛携带、搬运等方式对种子在空间上的扩散产生不同影响,是植物种子实现远距离扩散的重要途径。以草原毒害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材料,采用野外模拟及控制性试验,测定了马、牛、羊皮毛附着和保留种子的能力,以及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搬运能力,分析动物对醉马草种子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马、牛、羊模型种子的附着率:羊 > 牛 > 马(P<0.05),种子掉落率:羊 < 牛 < 马(P<0.05);随着行走天数的延长,种子在马、牛、羊皮毛上的附着率呈下降趋势。马的背部以及牛、羊的背、侧部最易附着种子;种子的侧部最易附着在皮毛上,以种子顶部附着的种子最不易掉落。24 h内鼠类、蚂蚁对种子的扩散范围分别为0~15 cm和0~40 cm。综上所述,家畜对醉马草种子起到远距离扩散作用,且羊比马、牛更容易增加种子的扩散强度。蚂蚁、鼠类对醉马草种子起到短距离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32.
秸秆收集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补偿是实现秸秆收集利用经济与生态双重收益的有力政策途径。以湖北省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户农户家庭为实证,将社会信任引入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形成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二元Logit模型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秸秆收集利用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90.35%的农户愿意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其受偿额度为47.81~52.92元/667m2;2)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社会信任对农户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受偿额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无论是高社会信任组还是低社会信任组的农户,经济绩效期望均显著正向影响其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且两组之间的经济绩效期望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户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差异化的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秸秆收集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宣传。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旨在克隆奶牛脑肌类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1基因(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 1,BMAL1)的蛋白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其CDS序列和编码蛋白特性。以牛肝脏组织为材料,利用PCR技术扩增奶牛BMAL1基因中带有同源臂的CDS片段。采用同源重组法,将目的片段连接至酶切线性化的pc DNA3.1-Puro-N-3HA真核表达载体上,酶切及测序结果均符合预期的质粒命名为pc DNA3.1-3HA-c BMAL1。将空载与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验奶牛BMAL1基因的过表达效果,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BMAL1基因CDS区及其编码蛋白的特性和功能。结果显示,pc DNA3.1-3HA-c BMAL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该质粒转染至HEK293T细胞后,成功实现了BMAL1在m RNA和蛋白水平的过表达;牛BAML1基因与绵羊、山羊同源性最高,BMAL1蛋白为不稳定蛋白,其上不存在...  相似文献   
34.
旨在研究布鲁氏菌IV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VceC对山羊滋养层细胞(GTC)内质网应激及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为揭示其在布鲁氏菌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胞内生存和引起动物流产的机制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VceC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并转染GTC,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蛋白表达量变化,qRT-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的孕酮和雌激素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VceC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VceC,转染GTC后,12和24 h GRP78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24 h后CHOP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qRT-PCR检测IRE1和XBP-1的mRNA表达量在24 h均显著升高(P<0.05),而PERK、ATF6和ATF4 mRNA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Western blot检测IRE1蛋白的表达在转染12 h后显著升高(P<0.01);VceC转染...  相似文献   
35.
本文作者首先针对黑龙江省现行耕作制度存在的五方面问题,提出了耕作改制的五项改革措施;进而论述了与之配套机型的选择原则及发展途径;最后就如何尽快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耕作体系和相适应的配套机器系统,提出了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36.
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常规粳稻杂交后代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与粳稻品种杂交组合F_3及以后世代部分株系的育性和基因型的基础上,对分离世代各种主基因型的育性及频率分布进行了估计,验证了根据F_1、F_2和BF_1代作出的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其育性恢复的遗传涉及核内2对独立的主基因的遗传结论。由F_6以上高世代株系中测选出对农垦58s恢复效应有明显差异的两种纯合单显性可育株系,获得了存在两个不同恢复基因的遗传证据。  相似文献   
37.
徒稻4号A×反五-2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于1979年选育的杂交晚粳新组合。1980-1982年在南方稻区(苏、皖、沪、湘、鄂五省市六个点) 单季杂交粳稻区试中,连续三年亩产量居供试组合的第一位,其中1980年亩产972.5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2.9%;1981年亩产854.7斤比对照“南粳34”增产22.9%;1982年亩产1037.8斤,  相似文献   
38.
选取7月龄银王鸽亲鸽50对,饲喂基础饲粮。幼鸽由亲鸽以“2+4”模式哺喂。采集1、4、7、14和21日龄30只幼鸽鸽乳,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鸽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在1~7日龄下降,随后上升,呈显著差异(P<0.01)。1~7日龄鸽乳中,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较高,脂肪酸中油酸(C18:1)含量最高。鸽乳微生物菌群中,各日龄段中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属水平中,1日龄中韦荣氏菌属(Veillo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4日龄中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综上,随日龄增长,鸽乳中免疫球蛋白在1~7日龄降低,随后升高。鸽乳中韦荣氏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等在维持幼鸽肠道内环境稳定和促进物质消...  相似文献   
39.
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大丰30’为试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75000株/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比,研究不同行距配比对玉米光合生理指标及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在灌浆期达到峰值;行距配比为30 cm×90 cm时,棒三叶净光合速率在灌浆期最高。大口期开始,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叶面积指数(LAI)最高。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以40 cm×80 cm最高。各行距配比的茎秆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弯曲性能随着节位的下降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大到小为 40 cm×80 cm>50 cm×70 cm>30 cm×90 cm>60 cm×60 cm>20 cm×100 cm。穗长、穗粗、千粒重和穗粒数各处理间均有不同变化,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时产量最高,比等行距60 cm×60 cm增产7.96%。由此可见,行距配比为40 cm×80 cm,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大丰30’的光合性能和茎秆强度的提高,从而达到抗倒伏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目的\]通过产量及化学成分分析,建立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优选桂郁金种质资源,提高桂郁金育种优势。\[方法\]参考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对桂郁金产量进行测定,采用挥发油测定法对桂郁金挥发油进行提取以及GC-MS法分析,利用HPLC法对桂郁金姜黄素类成分(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根据药用植物良种选育标准,确立更加严格的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结果\]50份不同种质的桂郁金无论在产量还是化学成分(挥发油及姜黄素类)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根据桂郁金优良种质筛选标准,共筛选出了C104、C16、A81等9个优良种质,其中C104为最优良种质。\[结论\]研究建立的优良种质筛选标准能够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桂郁金种质,这将有助于桂郁金良种繁育及后续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