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30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苏农3037”是按照江苏省优质米育种协作组的要求,以原产斯里兰卡的水稻品种BG90-2为母本,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水稻品种IR24杂交选育而成.杂交工作于1981年夏季进行.从F_2代开始。连续对杂种群体进行多代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筛选,并对农艺性状和稻米外观性状进行选择.F_6代农艺性状基本稳定后,对稻米理化性状和蒸煮品质进行了鉴定筛选。整个选育工作历时9年. “苏农3037”稻米为细长粒形(长宽比为3.0),出糙率80%,精米率70%以上,在长粒品种中属加工品质较优的类  相似文献   
62.
一个籼稻推广品种优良组培特性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目前生产上主栽籼型杂交水稻亲本的组织培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优质杂交籼稻丰优香占的恢复系父本R6547的组培特性与粳稻模式品种相似.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达95%以上,其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培养和分化再生水平远高于绝大多数籼稻品种。该品种愈伤组织分化再生频率高达87%;继代4次仍有95%的愈伤组织保持胚性状态,表现出很强的耐继代能力;在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外源基因时,相对地保持了其优良的组培特性。进一步讨论了利用R6547建立高效转化系统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水稻半矮秆基因sd—g在连锁群中的位置,从1989年开始,以不同连锁群的标志基因系,携有矮秆主基因sd—1的单基因矮秆品种南京11号和IR36的三体为材料,通过标志基因系及IR36三体与双矮杂交F_2代株高性状和标志性状的遗传分离,分析了双矮所携矮秆主基因sd—g与已知连锁群的关系,进而推断了它与连锁标志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为排除标志  相似文献   
64.
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抗感反应显著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研究了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在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带菌短牙签嵌入接种,植株间始病迅速且整齐一致,感病品种发病适度,不同品种间抗感差异最为明显。病情调查的适宜时间在抽穗后30d左右(视品种灌浆期长短而异)或发病初期,而在明显拔节到抽穗阶段,品种内由于茎杆伸长时间的差异,病斑发展的差异增大,致使品种间抗感差异不易被识别。并且还讨论了不同病情调查项目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5.
Xa21转基因水稻后代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正常生长季节,对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Xa21转基因水稻中花11号、盐恢559的T2-T4代株系,以及盐恢559-Xa21作父本配制的杂交种进行白叶抗性鉴定和田间农艺性状调查:所获得的转基因材料均为Xa21基因的单考贝插入,其遗传行为符合孟德尔的一对基因分离规律;Xa21基因在纯合或杂合状态下对白叶枯病都具有良好的抗性;在转因基后代中发现有生育期迟熟、叶片黄化、颖壳有褐斑等变异类型,绝大部分转化系未见农艺性状有明显变异。经筛选鉴定,获得与受体亲体本状一致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盐恢559-Xa21株系。  相似文献   
66.
 无机焦磷酸化酶在植物体内催化焦磷酸基团分解为磷酸基团的反应,而焦磷酸的及时降解,被认为是原初光合产物合成双糖特别是蔗糖,进而进行长距离运输的关键步骤之一。但是,蔗糖在维管束中的运输需要焦磷酸,因此,在叶肉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焦磷酸化酶基因,被认为是拉动和促进光合作用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水稻中约30个无机焦磷酸化酶编码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构域特征、亚细胞定位预测以及上游顺式元件释义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克隆了1个预测为编码胞质型可溶性无机焦磷酸化酶的基因OsIP1(Os04g0687100),并将其与叶肉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yFBPase相连,构建成嵌合基因cyFBPase:OsIP1;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其转入2个水稻品种中,累计获得48个阳性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67.
据GenBank及相关文献提供的序列,从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出930 bp的Ospgip1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原核表达Ospgip1基因,表达产物能显著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OsPGIP1为分子量32.8 kDa、pI 7.26的疏水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壁(55.6%),信号肽切点位于第17和18位氨基酸之间。在N端和C端各有4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3个二硫键(第56和63位、第278和298位、第300和308位氨基酸)。以α-螺旋、β-折叠和不规则盘绕等为主要结构原件,具有典型的富含亮氨酸重复(LRR)结构。相比其他植物的PGIP,OsPGIP1缺少第7个LRR。在空间上9个LRR形成类似凹陷或裂隙结构,可能是其与病原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互作的活性位点区。  相似文献   
68.
 从水稻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 184 bp的Ospgip1基因片段。该片段包含93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终止密码子为TAA,无内含子。RT PCR结果表明,Ospgip1基因在水稻抗、感纹枯病品种中均能表达,但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表达量有差异。实时PCR结果显示,抗病品种YSBR1和中感品种Jasmine 85中Ospgip1的表达量要明显高于感病品种Lemont;稻苗黄化处理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的Ospgip1表达量均显著提高;纹枯病菌侵染使得抗病品种Ospgip1表达量大大增加,而对感病品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9.
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遗传与食味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0.
【目的】筛选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为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对36份1980~2000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57份2001~2008年江苏省主栽粳稻品种,228份2009年江苏省预试、区试粳稻材料,210份珍汕97B/明恢63家系材料及365份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新育成稳定粳稻品系进行黑条矮缩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参试的896份水稻品种(系)中未发现对黑条矮缩病免疫的品种,其中中感以上的品种占81.1%,抗性品种仅占1.8%。不同年份育成的粳稻品种抗性存在差异, 近10年育成的抗性强于10年前。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近期育成的稳定粳稻品系中,中抗和中感类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4个群体。在2009年江苏省中试粳稻材料中,中熟中粳类型的发病轻于其他类型。对连云港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抗条纹叶枯病品种的推广种植有一定关系。【结论】获得光身粳等16个抗性较好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源,可供抗黑条矮缩病育种和抗性机制研究及抗性基因发掘上使用。建议今后江苏省水稻育种中同时兼顾抗条纹叶枯和黑条矮缩病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