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4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水稻重金属镉吸收和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镉是对人体健康具有高度毒害作用的重金属元素之一。人体摄入镉的主要来源是食用镉超标的稻米,因此研究水稻对镉吸收、转运、积累的遗传机制尤为重要。目前,虽然水稻镉积累的遗传通路尚未完全明晰,但已明确了一些重要基因在稻米镉积累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本文就镉胁迫对水稻的危害、水稻品种间镉积累量的变异、水稻镉积累相关QTL、水稻镉吸收转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育种利用加以综述,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2.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兰胜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du1。GA3点滴诱导水稻第2叶叶鞘伸长和α 淀粉酶诱导反应表明,ddu1并非为GA的缺陷型和信号传导阻碍矮化。将该突变体与籼稻浙辐802、明恢63和粳稻品种日本晴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而等位性检测表明ddu1与d1、d18、eui1和eui2均不等位。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SSR标记RM427附近,随后又发展了多对有多态性的SSR和STS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STS标记R5309和R374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2.0 cM。  相似文献   
23.
 从常规粳稻常优94后代中筛选到一份自然突变的抽穗期延迟的类树稻突变体lhd3(leafy head 3)。在短日照条件下,与野生型比较,lhd3突变体在生长后期,上部节间会继续长出叶片(一般为3片)和高位分蘖,类似于树的侧枝生长,抽穗期延迟,但基部分蘖数不受影响。经典遗传分析表明,lhd3与籼稻南京6号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类树稻植株的分离比符合3∶1,说明此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该群体进行图位克隆,将LHD3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的两个新发展的STS标记wpla3和wpla25之间。再利用5个新发展的STS和CAP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WX6和CAPS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60 kb。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系统共预测到10个开放阅读框(ORF)。对该基因的进一步克隆将有助于阐明水稻生育期和叶原基发育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24.
以籼稻窄叶青8号(ZYQ8)与粳稻京系17(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为材,考察叶片保绿相关性状,并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7个与水稻叶片保绿有关的QTL,包括与黑暗下保绿面积相关的3个QTL,位于第1、6和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1.07%、10.31%和11.21%;与黑暗下保绿程度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1和12染色体  相似文献   
25.
水稻灌浆期不同阶段叶绿素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典型籼粳交(春江06/台中本地1号)的F1代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 系统考察了DH群体及其双亲在4个灌浆期不同阶段顶三叶的叶绿素含量, 通过QTL作图分析, 共检测到7个与叶绿素含量相关的QTL, 分别分布在第4、6和8染色体上。其中, 倒3叶的QTL主要在灌浆早期表达, 到灌浆后期则逐渐被倒2叶和剑叶所代替。在灌浆的前2个阶段检测到的4个QTL的总贡献率较大, 表明在灌浆前期叶绿素含量较高; 而在第3个阶段检测到了3个QTL, 在第4个阶段则只检测2个QTL, 贡献率均小于初期的总贡献率, 表明随着灌浆的进程, 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其中qCHL2、qCHL4-1、qCHL4-2、qCHL8-1和qCHL8-2主要是在灌浆中前期对叶绿素含量起作用。而qCHL6-1和qCHL6-2两个QTL分别在后期的剑叶检测到, 表明与剑叶“持绿”特性或抗衰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6.
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sub]1[/sub]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采取水上栽培方法,考察苗期根系发根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的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苗期发根力进行QTL和上位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的C63-CT125之间检测到1个发根力的主效QTL,同时也检测到影响发根力的5对上位性效应基因座,分别位于第2、3、5、6、7、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根长、根数上位性效应各有两对区间,有一对既影响根长,又影响根数。  相似文献   
27.
水稻转基因整合模式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低拷贝数的转基因株京引119的世代连续跟踪分析以及高世代材料的群体遗传分析表明, 共转化基因bar和cecropin B在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并能稳定的遗传和表达. 来自于转基因嘉59和丙9363的两高世代抗除草剂材料TR5和TR6的杂交后代分析结果显示, 多拷贝的bar基因以单基因表型性状传递, 两材料中的bar基因互不等位. TR5基因组  相似文献   
2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复杂性状的一种有效方法。迄今,国内外学者已运用GWAS方法对一些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开展了研究。研究不仅丰富了分子标记,而且为揭示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流程及原理,就其在作物农艺性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分析天水市中药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优化区域布局、加强技术培训、加快机械化进程、加强市场信息建设、推广旱作栽培技术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米粒长、饭粒长和饭粒延伸系数等性状与米饭品质密切相关。以籼稻台中本地1号(TN1)与粳稻春江06为亲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利用全基因饱和分子标记连锁遗传图谱对多个稻米出饭特性相关的性状进行QTL定位, 共检测到14个QTL。其中,米粒长和米粒浸长QTL各1个,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解释性状变异的15.20% 和1850%;1个米粒浸泡膨胀率QTL,位于第6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39%;1个煮饭粒长QTL,位于第9染色体上,可解释性状变异的1360%; 3个蒸饭粒长QTL,分别位于第1、3和12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500%;4个煮饭延伸率QTL, 分别位于第3、6、9和10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6130%; 3个蒸饭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3和6染色体上,共解释性状变异4910%。在已知的Wx和ALK基因所在区域都检测到了米饭延伸性相关的QTL。相比较而言,覆盖ALK基因的QTL对出饭特性的影响更大,LOD值达到了635。该研究结果可为稻米出饭特性相关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同时对稻米品质的改良及高产优质稻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