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智能温室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在对智能温室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选用抗病虫品种为基础,重视植物检疫,加强生态防治,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技术,控制化学防治”的智能温室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结果表明:进行综合治理的智能温室茄果类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均在防治经济阈值以下;经检验,生产的茄果类蔬菜达到我国绿色食品A级标准。  相似文献   
52.
双季晚糯稻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双季晚糯稻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选用抗病虫品种为基础,加强生态防治,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技术,主要害虫世代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双季晚糯稻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采用防治稻纹枯病和稻蓟马为主兼治其他病虫的防治技术控制秧田期病虫害,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以增强稻株对病虫害的抗性,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分蘖期放鸭治虫,在试验区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结合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摘除螟虫卵块,主害代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治理措施。结果表明,进行综合治理的鄂糯8号双季晚糯稻病虫害的发生均在防治经济阈值以下。  相似文献   
53.
以白魔芋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6个硼素浓度处理对魔芋的葡甘聚糖、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OD、POD、PPO活性以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硼素营养与魔芋品质及几种酶活性有密切的关系,适宜的硼素浓度能有效地提高魔芋葡甘聚糖、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POD、SOD活性,降低MDA含量、PPO活性,其中以0.25~0.50 mg•L-1的硼素浓度效果最佳。魔芋“换头”后,B2(0.25 mg•L-1)、B3(0.5 mg•L-1)处理的魔芋葡甘聚糖、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POD、SOD、PPO活性以及MDA含量与其他处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适宜的硼素浓度可以改善魔芋的品质,抑制膜脂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4.
采用不同激素配比的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花魔芋进行了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液体培养基在花魔芋组织培养时较固体培养基具有褐变率低、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平均出芽数高、根粗壮、成本低等优势;初代培养基应选择MS+6-BA 0.5 mg?L-1+NAA 0.5 mg?L-1+蔗糖3.0 %+0.1 % PVP(pH 5.8),出芽培养基应选择MS+6-BA 2.0 mg?L-1+NAA 0.5 mg?L-1+蔗糖3.0 %+0.1 % PVP(pH 5.8),待出芽后转入MS+6-BA 1.0 mg?L-1+NAA 0.5 mg?L-1+蔗糖3.0 %+0.1 % PVP(pH 5.8),二者交替培养可连续批量获取组培苗,生根培养基应选择1/2MS+IAA 0.5 mg?L-1+蔗糖1.5 %+0.1 % PVP(pH 5.8)。花魔芋愈伤组织继代3次后发现了A型、B型、C型3种愈伤组织,三者在外观、组织结构和分化能力上存在差异,试验和生产上选择A型和B型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培养可得到高效稳定的分化体系。  相似文献   
55.
汉水扁尾薄鳅在清水河流域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启军  罗磊  赵虎 《河北渔业》2011,(11):36-36
<正>2010年4月末至5月初,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秦岭山地鸟类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课题组在进行湿地鸟类食物资源调查时,在陕西汉中市城固县汉江支流——湑水河流域打捞到数尾汉水扁尾薄鳅Leptobotia tientaiensis hansuiensis(Fang etXu 1980),据当地渔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证实,此次调查是首次在湑水河流域发现汉水扁尾薄鳅的踪迹。  相似文献   
56.
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分局辖区近年来无尾两栖类种群数量有所衰退。引起无尾两栖动物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元凶-壶菌病,由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本研究在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辖区无尾两栖类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对该辖区无尾两栖类蛙壶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分析。调查显示,该辖区共无尾两栖类11种,分隶5科10属; PCR检测结果显示,本次采集到的52个样品均未出现蛙壶菌感染。由于此次样品数量有限,后期仍需长期、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不同时间段泉水和河水对幼鲵(Andrias davidanu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幼鲵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增重存在差异。第二阶段幼鲵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第一阶段(P<0.01)。1号点(泉水)幼鲵平均增重和日平均增重极显著高于2号点(河水)幼鲵(P<0.01);第一阶段1号点日平均水温极显著高于2号点(P<0.01),最低温度较河水高6.95℃,且1号点水温变化较小。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幼鲵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大鲵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特殊的进化地位,人工繁育和养殖大鲵具有科学研究和经济学双重意义。但多种高传染、高致死性疾病成为大鲵养殖业发展的瓶颈,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等。本文就目前大鲵多种病害的发病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为中国大鲵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必备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试验选用体重约40kg健康的三元杂交(杜×大×长)猪120头(阉公母各半)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基础饲粮)、丁酸钠组(基础饲粮+1kg丁酸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硫酸粘杆菌素60mg/kg)和复合组(基础饲粮+硫酸粘杆菌素30mg/kg+丁酸钠1kg)。试验时间为72d,期间观察猪只的皮毛状况,试验结束时进行称重。测定4组猪的日增重、采食量和料肉比。结果表明:37~70kg阶段日增重3个试验组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03%、3.80%、4.30%;70~98kg阶段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43%、3.63%、4.05%;37~98kg的全过程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26%、3.65%、4.22%。37~70kg阶段采食量试验组较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70~98kg阶段和全程试验组料肉比有下降。整个阶段试验各组的肤色、毛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丁酸钠组和复合组优于抗生素组。  相似文献   
60.
雏鸡消化道发育与营养消化吸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鸡出壳后的7日龄内经历了从内源性营养(卵黄囊)过渡为外源性营养(饲料)的转变过程。研究雏鸡早期的营养变化,了解幼雏整个机体以及各器官组织系统,特别是消化道系统的生长发育特性将有利于提供最适合幼龄家禽的营养,促进雏鸡健康发育,提高成活率。本文分别从雏鸡的消化道生理结构,雏鸡肠道粘膜发育、消化器官及消化酶的变化,营养源的变化及营养成分变化阐述雏鸡的消化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