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了解杉木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ASN)的相关信息,以杉木组培苗105为材料,克隆获得杉木ASN3基因,该基因为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23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ASN3基因编码蛋白为不含卷曲螺旋结构和信号肽的非跨膜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微体(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多样的磷酸化位点,其中丝氨酸15个,苏氨酸7个,酪氨酸3个,其二级及三级结构主要由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组成。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发酵棕榈粕的饲用价值,本试验评估了5种水平(0、1%、3%、5%、5%+100 mg/kg甘露聚糖酶)发酵棕榈粕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抗氧化及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棕榈粕添加水平1%和3%时,肉鸡的日增重和采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0.05);发酵棕榈粕添加量5%时,肉鸡的日增重、采食量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 <0.05),但5%发酵棕榈粕+100 mg/kg甘露聚糖酶时,其日增重、采食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随发酵棕榈粕添加水平的提高,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呈现线性增加(P <0.05),免疫指标IgG和IgA呈现线性增加(P <0.05)。综上所述,日粮中发酵棕榈粕添加3%时对肉鸡日增重、采食量无明显影响,发酵棕榈粕添加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肉鸡的抗氧化和免疫力,且添加甘露聚糖酶可以提高发酵棕榈粕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复合植物精油(OCT)对脂多糖(LPS)刺激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选取28日龄左右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24头,按照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对照组、LPS组和OCT组。对照组和LPS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OCT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OCT。试验期21 d。于试验第21天,LPS组和OCT组仔猪注射LPS(100μg/(kg·BW)),对照组仔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LPS或生理盐水注射后3 h采血;6 h后,屠宰全部仔猪取肠道样品测定有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PS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降低趋势(P0.05),回肠绒毛高度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血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浆和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空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LPS组相比,OCT组仔猪空肠绒毛高度、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回肠绒毛高度显著提高(P0.05),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有提高趋势(P0.05);血浆CAT、空肠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浆和回肠H_2O_2含量显著下降(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50 mg/kg O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LPS刺激引起的仔猪氧化应激,改善仔猪肠道结构。  相似文献   
44.
试验旨在研究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STa)的重组大肠杆菌对7日龄仔猪小肠功能的影响。选取24头7日龄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STa组、LMG194组和K88组。整个试验期间均以人工乳饲喂,预饲期4d,试验第5天进行攻毒,STa组、LMG194组及K88组分别在早晚两次口服灌喂2×109 CFU大肠杆菌LMG194-pBAD-STa、LMG194和K88,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试验第7天早上各组灌服D-木糖并采血,屠宰并取空肠、回肠组织样品,测量仔猪血常规指标、血浆D-木糖含量及二胺氧化酶(DAO)活力,以及吸收与转运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Ta组仔猪血液中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比率显著升高(P0.05),LMG194组与K88组仔猪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比率显著升高(P0.05);STa组与K88组仔猪血浆D-木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STa组、LMG194组及K88组血浆DAO活力显著升高(P0.05);STa组与LMG194组空肠AQP8、AQP10、KCNJ13和b0,+AT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K88组空肠AQP8、AQP10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Ta组回肠AQP8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AQP10、SGLT-1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LMG194组、K88组AQP8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K88组AQP10、KCNJ13、b0,+AT、SGLT-1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STa组、LMG194组及K88组空肠HSP70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表达Ⅰ型耐热肠毒素的重组大肠杆菌可导致7日龄仔猪小肠产生炎症,吸收与转运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断奶仔猪小肠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平均体重为(6.5±0.21) kg的21日龄三元杂交(杜×长×大)断奶仔猪24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BCⅠ、BCⅡ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6、2×10~7 CFU/g凝结芽孢杆菌。于试验第21天,所有仔猪灌服D-木糖(0.1 g/(kg·BW)),1 h后采血,屠宰,取回肠黏膜样品及回肠、结肠食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BCⅠ、BCⅡ组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力显著降低(P<0.05),BCⅠ组血浆D-木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BCⅠ、BCⅡ组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显著增加(P<0.05),BCⅡ组回肠谷胱甘肽(GSH)含量增加(P>0.05),BCⅠ组回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BCⅠ组回肠黏膜水通道蛋白3(AQP3)、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b0,+AT)、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BCⅡ组回肠黏膜AQP3、AQP10、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13(KCNJ13)、b0,+AT、SGLT-1的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BCⅠ组回肠及结肠肠球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BCⅡ组回肠肠球菌及结肠肠球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均显著升高(P<0.05)。综合试验结果,日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可提高断奶仔猪小肠道吸收转运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断奶仔猪小肠内菌群结构。  相似文献   
46.
探讨公路机械化施工过程中筑路机械租赁合同中有关承租方利益的条款,并介绍机械租用的优越性和租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47.
根据油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对北方冬油菜病毒病的防治,提出“调整播期、重视苗期治蚜、隔离毒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抗病栽培”的综合防治措施。 油菜病毒病是蚜虫传播引起,其防治应着重于早期防治蚜害。1980年以来,我们在研究此病流行规律的同时,进行了生产防治  相似文献   
48.
董毅 《植物保护》1989,15(1):30-30
陕西渭北属白菜型冬油菜区,70年代油菜病毒病曾严重发生,近百万亩平均发病22—28.5%,严重田块高达70—100%,亩产量徘徊在20—30公斤。80年代初期逐步得到控制,发病率下降到2.6—0.6%,平均亩产上升至50—90公斤。  相似文献   
49.
永寿县位于关中平原与渭北旱原分界处,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994.6米)年均温较低(10.9℃),年雨量偏少(571.4毫米),既有白菜型油菜,又栽培甘蓝型油菜,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环境主要反映了北方冬油菜区中部和西部情况。 1980—1985年5年试验证明:当地旬均温在15.3℃——52.3℃范围内,播期愈早,发病愈重,播期与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盛花期,角果期与苗期发病呈正相关关系;甘兰型  相似文献   
50.
本文根据北方冬油菜病毒病流行规律,提出了“调整播种期,重视苗期治蚜,隔离毒源,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抗病栽培”的综合防治方法。就其方法而言,与长江流域区具有共同性。但侧重点和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这是由北方冬油菜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1.北方冬油菜区秋季气温下降迅速,病毒病的为害程度与油菜播种期关系非常密切,调整播种期是预防油菜病毒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