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近几年国内外在光照对棉花叶片、棉铃与棉纤维生长发育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要综述,以期为实现棉花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主要存在于大豆籽粒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在食品、药物、禽畜饲料加工中具有重要价值.随着食品添加剂、抗菌药物的发展,大豆异黄酮抑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豆异黄酮可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影响细菌和真菌DNA的复制与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还可通过破坏菌体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结构来抑制菌体呼吸进而达到抑菌效果.该...  相似文献   
23.
以大豆品种‘贡选1号’为试验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研究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植株生长和根系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具有显著的控旺效果,使株高、第1节间长以及株高/茎粗比值降低,茎粗、分枝数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烯效唑促进植株氮代谢,使植株地上部、地下部全氮含量以及根系伤流量增多,伤流中NO3--N、NH4+-N含量、氨基酸总量以及天冬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含量上升,NH4+-N/NO3--N比值、谷氨酸、甘氨酸等氨基酸含量降低;在低氮肥水平(0kg.hm-2)下以喷施60mg.kg-1烯效唑,中氮肥水平(32.4kg.hm-2)下喷施30mg.kg-1烯效唑,高氮肥水平(64.8kg.hm-2)下喷施60、90mg.kg-1烯效唑效果较优,能有效控制植株地上部旺长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能力、代谢能力,提高植株氮循环水平。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苦荞GIS基因家族进行系统分析,为该基因家族的进一步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苦荞全基因组数据,运用BLAST对比,结合SMART和Pfam分析,对苦荞GIS基因家族进行分析。[结果]从苦荞全基因组数据中,共挖掘得到了10个GIS家族基因FtZFP1~FtZFP10;编码氨基酸数目为115~270个,等电点为5.77~9.22,整体表现为疏水性不稳定蛋白;二级结构元件以无规则卷曲为主。10个FtZFP均含有一个保守的C2H2锌指结构,多位于肽链的N端,在数量和分布上均具有一致性;除FtZFP1和FtZFP4外,均含有植物特有的QALGGH结构。在盐胁迫下,FtZFP8表现为上调表达;在铝胁迫,FtZFP7表现为上调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苦荞全基因组数据分析,挖掘得到10个GIS基因家族成员,系统分析了其染色体定位和基因结构、蛋白保守区域和系统进化,以及逆境下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揭示苦荞C2H2锌指蛋白基因在表皮毛发育调控中功能以及苦荞高海拔耐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
 试验于2002年和2005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研究氯化胆碱单一组合及与多利来(BF1)复配组合对棉花产量性状调节的时空效应。结果显示,花铃期常规施用DPC条件下,于初花期和花后15 d两次单一CC处理显著提高各部位单铃子棉重,但铃数不增加;CC-BF1复配组合初花期BF1处理、花后15 d CC处理(BC)或CC-BF1混合处理(BBC),显示极显著提高全株外围和中下部内围单铃子棉重的调节效应,BBC处理可稳定维持花铃期各部位的成铃增长效应,BC处理主要维持中下部即伏桃和早秋桃的成铃增长效应。提出CC处理对以增加铃重为目标管理的适宜性和CC-BF1复配组合对以提高铃重和增加成铃双重目标管理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26.
不同苦荞品种茎秆强度和植株性状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苦荞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材料在茎秆强度和株高、子叶节间、基部1~3节间长和直径等10个植株性状上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对茎秆强度与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间在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各节间长度方面差异显著,通辽苦荞显著高于其他材料,西荞1号株高、重心高度最低,分别为41.72、20.21cm;在各节间直径及机械强度方面,以云荞2号表现较高,以通辽苦荞在第1~2节间的机械强度最低;穿刺强度方面,以滇宁1号、云荞1号表现较高。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与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子叶节间穿刺强度与株高、重心高度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58、0.54,而其余各节间穿刺强度与各茎秆性状间并未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7.
阐述了贝母/春玉米—夏阳菜种植模式,介绍了该模式下贝母、春玉米、夏阳莱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采用多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小麦-大豆(A1)、小麦-甘薯(A2)、玉米(A3)、小麦/玉米/大豆(A4,麦/玉/豆)和小麦/玉米/甘薯(A5,麦/玉/薯)5种种植模式的生物积累和氮素吸收特性,以探讨麦/玉/豆套作体系的种间竞争力变化规律。试验通过土地当量比(LER)、种间相对竞争力(A)、氮营养竞争比率(NCR)等指标来评定不同套作系统内的作物竞争力。结果表明,麦/玉/豆套作表现出明显的套作优势(LER>1、Awc<0、Acs>0、NCRwc<0、NCRcs>1),玉米始终占据套作系统的优势生态位,小麦、大豆处于竞争劣势;与A1、A2、A3及A5相比,麦/玉/豆套作提高了各作物在开花期(或吐丝期)与成熟期的籽粒产量与吸氮量和地上部植株的总生物量与总吸氮量;各作物的生物量与吸氮量在处理间的变化规律为套作>单作、大豆茬口>甘薯茬口,以A4处理最高。麦/玉/豆套作的全年总经济产出比麦/玉/薯套作平均高28.02%。  相似文献   
29.
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内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材料对籽粒田间霉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黑色和棕色种皮大豆较黄色种皮大豆的霉变抗性更强。霉变使各大豆材料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损失在23.14%~96.55%之间,产量损失率与霉变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损失率(Y)与霉变指数(X)的回归拟合方程为Y=1.34X+24.51,R=0.98。霉变还影响大豆品质,籽粒蛋白质、脂肪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均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霉变使籽粒百粒重降低,并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0.
以我国西南地区3个常用大豆品种为材料,比较净作和套作条件对大豆籽粒发育及后熟过程中异黄酮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成熟期按总异黄酮积累速率可分为初始积累期和快速积累期;受田间小气候影响,套作条件下大豆较晚进入快速积累期;田间采收时,贡选1号品种净作总异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套作,南豆16和贡秋豆3号净作与套作之间差异不显著。3个品种籽粒后熟期套作条件下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净作,总异黄酮含量套作均显著高于净作;后熟期不同品种异黄酮各组分及总异黄酮的积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净套作对3个大豆品种的异黄酮积累动态及总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品种间籽粒异黄酮的积累对种植条件的反应不同。相对净作而言,后熟过程更利于套作大豆籽粒异黄酮的进一步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