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三倍体鲶鱼的形态学性状及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水压休克法人工诱导鲶鱼受精卵,使三倍体出现率达100%,其主要形态学性状同二倍体鲶鱼比较研究表明,三倍体鲶鱼具有体形大,相对体高及丰满度均较高,体长差异不明显,外部形态及摄食仍保留着二倍体鲶鱼的特征,但比二倍体鲶鱼增长快,在池塘养殖90天后,体重比二倍体鲶鱼平均增加39.71%。试验证明三倍体鲶鱼是具有养殖生产前景和推广价值的新对象。  相似文献   
2.
角蛋白是动物毛发的主要结构蛋白,由3或7条多肽链以α螺旋扭曲成纤维束。不同种属的动物毛角蛋白组分不同。因此,对不同动物毛角蛋白组分进行研究用于动物种属差异鉴别、亲缘关系以及分类学方面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池田典昭等人(1986)、Marshall(1987)、严品华等人(1989)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分别对某些动物毛发角蛋白做了比较分析。关于鹿科动物毛发角蛋白组分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SDS-PAGE  相似文献   
3.
五种养殖鲟、鳇鱼DNA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德国Partec Pas Ⅲ型流式细胞仪,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含量为2.3pg/N),测定了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 Ceorgi)的体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在上述五种鲟鱼类的DNA含量中,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DNA含量非常接近,分别为12.24pg/N,11.60ps/N,11.59pg/N,三种鲟鱼相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小体鲟和达氏鳇的DNA含量是6.06pg/N和4.77pg/N,两种鱼相比较差异也不显著。但与上述三种鲟鱼相比较DNA含量几乎相差1倍。从测定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有关鲟鱼类资料可以确定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属于八倍体类型,而小体鲟和达氏鳇则属于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4.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对国内外目前疗效较好的几种脑蛋白水解物类药物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脑蛋白水解物类药物均具有相同的氨基酸组成,但其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在各品牌药品氨基酸的总量上占有很大比例。人体必需氨基酸在脑蛋白水解物类药物游离氨基酸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的存在及含量上的差别极有可能是影响此类药物疗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花丝长度不同的刺五加植株进行了6种同工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花丝长度不同的刺五加在酸性磷酸酶(ACP)、苹果酸脱氢酶(MDH)、乙醇脱氢酶(A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6种同工酶酶谱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由此对花丝长度不同的刺五加的遗传分化做出推测.  相似文献   
6.
杂交鲶(怀头鲶♀×鲶鱼♂)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怀头鲶♀×鲶鱼♂杂交F1代和亲本的肌肉中蛋白质、脂肪、水份、氨基酸及其脂肪酸中EPA、DHA含量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虽杂交鲶粗蛋白含量(17.28%)略高于亲本怀头鲶(16.78%)、鲶鱼(16.82%),但粗脂肪含量高于亲本平均含量的4.3倍。EPA、DHA含量也明显超过亲本。3种鱼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杂交鲶肌肉中的THR、VAL、MET、IYS、TRY及有鲜味的ASP、GLU、ALA的含量也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静水压休克法诱导三倍体鲶鱼(silurus asotus L)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压休克法诱导三倍体鲶鱼。通过对受精时间、静水压力及持续施压处理时间三方面进行筛选试验的结果表明,鲶鱼卵受精4-5min,用600-649kg/cm^2的静水压力处理3min,可以获得100%的三倍体鲶鱼,而且胚胎存活率也较高,孵化率达对照组的90%以上,是静水压休克法诱导三倍体鲶鱼的最佳条件。三倍体鲶鱼的倍性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验证。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建立了锦鲤(Cyprinus carpio)尾鳍细胞系。染色体数目、核型及DNA含量等实验,发现锦鲤体细胞和锦鲤培养细胞无显著性差异,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符合比例关系,建立的锦鲤尾鳍细胞系已形成了稳定的遗传性状,命名为KF-H。  相似文献   
10.
鹿类动物毛的扫描电镜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应用扫描电镜检测了15种鹿类毛的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鹿毛的鳞片形态在科间、属间和种间存在差异,同种不同个体毛的鳞片形态有差异,同一个体同一根毛样的不同部位也有差异。若将毛的扫描电镜分析方法应用于野生动物分类或识别鉴定上,应考虑样品的个体差异性、局部性以及人为因素等影响。应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毛样数据库,以及引用先进的图像处理系统来完善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