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10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预混料是将畜禽需要的各种微量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生长促进剂、防腐剂、抗生素等,用一定量的载体或稀释剂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的混合物。它作为配合饲料的一种原料,按一定比例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去,便于使微量的成分均匀分散,一般占配合饲料的5%以下,不经稀释不得直接饲喂。  相似文献   
62.
挤压膨化技术在水产饲料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挤压膨化饲料经过高温、高压,是一种低污染、浪费少、高转化率的优质环保型饲料,已呈现逐步取代硬颗粒料成为水产饲料主流的趋势。挤压膨化工艺在水产膨化饲料生产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饲料的品质、生产效率等影响较大。为此,《新饲料》杂志社与北京现代洋工机械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在2011年第3期协办"特别关注"栏目,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生产负责人共同探讨挤压膨化机在水产饲料生产领域的应用,为企业正确选择应用水产饲料挤压膨化机提供参考,使挤压膨化技术在生产中真正起到作用,达到增产、降耗、提高饲喂时养分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3.
不同原料组分的配合饲料比热模型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为了合理控制乳猪饲料调质、制粒的工艺参数,需要掌握不同原料组分对配合饲料在调质、膨化、冷却过程中的传热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差示量热扫描仪测比热的方法,以乳猪配合饲料为例,采用3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研究了乳猪饲料配方中质量分数所占比例较大的玉米(46%~70%)、豆粕(9%~18%)和对比热影响较大的热敏性物质乳清粉(2%~10%)对配合饲料比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玉米粉、豆粕、乳清粉的比热值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乳清粉在58.8℃时出现比热峰值;响应面法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配合饲料比热(60~80℃)的各因素主次关系为:乳清粉>玉米>豆粕,交互作用的主次关系为:玉米和豆粕的交互作用>玉米和乳清粉的交互作用>乳清粉和豆粕的交互作用.同时通过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建立了比热与玉米、豆粕、乳清粉质量分数关系的数学模型(R2=0.9822),研究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方程拟合情况良好,当配方中玉米质量分数为66%、豆粕12%、乳清粉6%时,配合料的最小比热值为2536 J/(kg·K),此模型的建立将为乳猪配合饲料的湿热加工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4.
数字化技术为水产膨化饲料生产创造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5.
文章综述了研究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加工工艺的必要性,提出了将挤出滚圆法用于微颗粒饲料的制备,对其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经初步试验证明采用该方法制备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6.
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抗营养因子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豆粕是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含多种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 ANF),阻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表明豆粕经微生物发酵可有效地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但由于发酵工艺、发酵菌种、豆粕本身的因素,不同生产厂家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各抗营养因子含量差别较大,现有研究中也少有关于二者中抗营养因子水平的研究报道。为此,抽取了市售的65批次豆粕和54批次发酵豆粕,对6抗营养因子: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棉籽糖、水苏糖、脲酶进行分析测定,以了解饲料行业使用的豆粕及发酵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方法】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对样品中的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其分析方法和操作要求均与所购ELISA试剂盒的说明相一致,主要过程为:样品前处理、加样、洗板、加酶标试剂、显色、终止。棉籽糖和水苏糖的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微波提取的棉籽糖和水苏糖。脲酶分析参照国标方法:加入尿素缓冲液后恒温水浴,一定时间后加入盐酸溶液停止反应后冷却,清洗试管内容物,以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4.7后根据体积计算得出脲酶活性。【结果】调查分析后发现: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分别为129.3、54.7 mg·g-1,发酵后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降低了57.7%,根据百分位数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大豆球蛋白正常值范围分别为58.9-P90(177.3 mg·g-1)、ND-P90(109.4 mg·g-1)。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平均含量为102.2 mg·g-1,而发酵豆粕中的β-伴大豆球蛋白为37.6 mg·g-1,相比豆粕降低了63.2%,使用相同的数据统计方法判定二者中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为42.8-P85(147.2 mg·g-1)和ND-P85(61.8 mg·g-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平均含量分别为18.4 mg·g-1和7.5 mg·g-1,发酵处理使其含量下降了59.1%,同时得出豆粕及发酵豆粕胰蛋白抑制因子含量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0(28.6 mg·g-1)、ND-P80(9.9 mg·g-1)之间。豆粕和发酵豆粕中的棉籽糖平均含量分别为11.02、1.93 mg·g-1,发酵豆粕比豆粕减少了82.5%,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棉籽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90 (13.79 mg·g-1)、ND-P90(4.65 mg·g-1)之间。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29.70 mg·g-1,而发酵豆粕中水苏糖的平均含量为5.19 mg·g-1,发酵后水苏糖含量降低了82.5%,同时水苏糖的正常值范围分别在ND-P85 (33.29 mg·g-1)、ND-P85(11.58 mg·g-1)之间;豆粕中脲酶含量正常值范围为ND-P97(0.40 U·g-1),发酵豆粕脲酶未检出。综上得出,发酵豆粕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豆粕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结论】在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现行市售豆粕及发酵豆粕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范围。本调查分析为饲料加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能够对养殖企业选择豆粕及发酵豆粕作为饲料原材料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粉碎粒度对饲料加工质量的影响以及肉鸡不同粉碎粒度饲粮对不同生长阶段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864只1日龄白羽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进行为期42 d的饲养试验,分为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2个阶段。前、后期饲粮分别采用1.5、2.0和2.5 mm筛片孔径进行粉碎,每个筛片孔径设4个重复。前期设3个组,1.5 mm组设24个重复,2.0 mm组设16个重复,2.5 mm组设8个重复;后期设6个组,将前期1.5 mm组平均分为3个组,2.0 mm组平均分为2个组,2.5 mm组不变,每组8个重复。结果表明:1)饲料的几何平均粒径随着筛片孔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2.5 mm组的几何平均粒径显著大于1.5和2.0 mm组(P0.05);颗粒耐久性指数(PDI)、颗粒硬度和淀粉糊化度随着筛片孔径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5 mm组的PDI和颗粒硬度显著大于2.0和2.5 mm组(P0.05);随着筛片孔径的增加,各组饲料的粗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2)1~21日龄时,2.0 mm组的21日龄平均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为最高。22~42日龄时,前期2.0 mm、后期2.5 mm组的42日龄平均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前期1.5 mm、后期2.5 mm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最高。综合以上结果,前期2.0 mm、后期2.5 mm组的生长性能最好。所以,肉鸡前期饲粮采用筛片孔径为2.0 mm、后期饲粮采用筛片孔径为2.5 mm进行粉碎,生长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筛片孔径、调质温度、模孔直径的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以玉米-豆粕型全价配合饲料为肉鸡试验饲粮,在相同配方及模孔长径比一致的条件下,设计3因素2水平(筛片孔径:2.0和2.5 mm;调质温度:70和80℃;模孔直径:3和4 mm)的肉鸡颗粒饲料加工试验,选用864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8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饲养试验共42 d,分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结果表明: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以及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硬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的交互作用以及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极显著影响(P0.01),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颗粒耐久性有显著影响(P0.05)。2)调质温度对1~21日龄肉鸡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22~42日龄肉鸡末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3)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以及2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肉鸡22~42日龄,筛片孔径、调质温度和模孔直径的交互作用对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综合得出:相同筛片孔径和模孔直径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调质温度升高有增大趋势;相同筛片孔径和调质温度下,颗粒硬度和耐久性随模孔直径的增大有降低趋势;肉鸡1~21日龄,筛片孔径选择2.0和2.5 mm均可,调质温度为70℃时肉鸡的生长性能极显著高于80℃时,且料重比显著低于80℃时;肉鸡22~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肉鸡1~42日龄,当筛片孔径为2.0或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肉鸡的生长性能较高、料重比较低;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80℃时,1~21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当筛片孔径为2.5 mm、调质温度为70℃、模孔直径为4.0 mm时,22~42日龄肉鸡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6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国际上认可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预防性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该体系强调以预防为主,将产品质量管理的重点从依靠对最终产品检验来判断其卫生安全程度的传统方法向生产管理因素转移,通过对原料、加工过程、包装、贮藏、销售和消费过程进行系统地  相似文献   
70.
<正>预混合饲料是配合饲料的核心,一般包括6、7种微量元素,15种以上的维生素,2种氨基酸,1~2种药物及其它添加剂(抗氧化剂和防霉剂等),虽然仅占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