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用超声波处理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抗原和灭活的菌体抗原,初步建立了2种检测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玻片凝集试验,并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已知免疫背景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ELISA的阳性检出率为60.5%(50/87),玻片凝集试验的阳性检出率为56.2%(49/87),两者总符合率为82.8%(72/87)。表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的检测,其中ELISA检测方法更敏感。  相似文献   
32.
奶牛体型线性评定在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体型线性评定是依据生物学特性进行客观、具体、分性状的功能型外貌评分方法,将那些在经济和生产性能方面有重要作用,并可以通过遗传改进的外貌性状,从生物学角度的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用直线度量,进行评分,充分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奶牛体型线性评定能够识别具有重要经  相似文献   
33.
奶牛性别控制(Sex Control)是通过人为干预或操作,使母牛按照人们需要繁殖后代的生物技术。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强奶牛选择强度,提高繁殖效率,加快遗传育种进程,增加良种奶牛数量,提高牛群质量,促进奶牛向质量型发展,因而性别控制对奶牛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采用1日龄罗斯308肉鸡共450羽作为试验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90羽。试验I组为对照组,试验Ⅱ~V组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结果表明,基础日粮中添加适量的柠檬酸可提高肉鸡早期的体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成活率,提高家禽对钙、磷的利用率,家禽粪磷的排泄量明显下降,同时降低了日粮中磷酸氢钙的添加量。饲料生产加工中柠檬酸的推荐添加量应为0.4%。  相似文献   
35.
母猪的繁殖性能一直是猪育种专家研究的热点,而猪的窝产仔数更是关注中的焦点。由于母猪窝产仔数的低遗传力(平均0.15)和负的母体效应,多年来通过表型选择直接提高母猪的窝产仔数的途径没有获得大的进展。法国用了30年改良这个性状收效甚微,丹麦花费50年时间才将每胎产仔数提高1.0头。随后人们希望通过对影响产仔数的生理因素如排卵数、胚胎存活率、子宫容积等进行选择来加以提高。  相似文献   
36.
中草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概述了中草药抑菌、抗炎、调节免疫机能、逆转耐药性、拮抗内毒素的作用机理及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应用研究,简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中草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本研究采用从武汉地区分离的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分别研制了油乳剂、蜂胶及黄芪多糖灭活疫苗,并从安全、效果等方面对这三种疫苗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0.3、0.5、0.3mL/只;攻毒平均保护率为92%、84%、96%;免疫后3~21 d,三种疫苗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效价均逐步升高,免疫后10d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免疫后7d(P<0.01),并且此时APS苗的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蜂胶苗(P<0.05).三种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其中黄芪多糖灭活苗的效果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8.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必须综合考虑耕地地力、水利设施水平和交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为此,以梅江镇为例,选取坡度、连片性、耕地利用指数和灌溉保证率等指标,利用Arcgis9.3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获取各个指标的评价值;最后,通过TOPSIS法对梅江镇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并考虑该镇的粮食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了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实现了永久性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39.
云雾山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娟  赵世伟  张扬  马帅 《草地学报》2009,17(3):315-320
为探讨黄土高原草地植被演替过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揭示草地退耕后的分布特征,在云雾山草原区采集不同草地群落土壤,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对0~10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群落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坡耕地,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群落>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群落>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群落>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 Ronn.)群落>退耕草地>坡耕地,且群落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恢复初期(坡耕地-退耕草地-百里香)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较多,恢复到长芒草群落活性有机碳含量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活性有机碳的密度与含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并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减小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r=0.9742),土壤活性有机碳比总有机碳更能反映草地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相似文献   
40.
罗田栗实致腐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拮抗菌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无症和显症的罗田板栗栗实中分离致腐真菌,再利用形态学特征与真菌IT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真菌。结果表明,分离真菌经鉴定分属11个种: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黑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罗伦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aurentii)、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luteolus)、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其中栗疫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的分离率最高。供筛的6株拮抗细菌的平板对峙实验表明:丁香假单孢杆菌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对板栗致腐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荧光假单孢杆菌对板栗主要致腐真菌ITS4和ITS6的抑制圈直径超过1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