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辽宁省有着很多重要的经济鱼类,但近年来由于其价格昂贵,酷捕、乱捕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急剧下降。因此,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近几年来开展了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这是辽宁省乃至全国淡水渔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如黄颡鱼、鲶的驯化养殖成功大大促进了淡水渔业的发展,现已成为辽宁省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辽宁省淡水野生品种较多,但很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其资源量由于各种原因已越来越少,如唇、沙塘鳢、拉氏鱥、葛氏鲈塘鳢及鸭绿江鲤鱼等,开展名贵土著野生经济鱼类人工驯化、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对辽宁省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池塘和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3.成鱼饲养(1)池塘主养:选择面积2.6公顷,池深3米,底泥不超过20厘米,保水性能好,进排水方便的池塘为主养塘。配套2倍面积的饵料鱼培育池,每池配一台3千瓦增氧机。4月初彻底清塘后,先注水1米深,7天后先放入4万尾25~35克/尾的鲤、鲫鱼苗,再放50~75克/尾的斑鳜春片4000尾(1538尾/公顷),150克/尾的鲢、  相似文献   
13.
不同饵料对细鳞鱼仔鱼开口驯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饵料进行42d的养殖试验,比较不同营养成份饵料对细鳞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细鳞仔鱼开口驯化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开口阶段,各组间的生长模式方程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拟合;且仔鱼日增重和瞬时生长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口饲料组最终的生长情况最好,其次是水蚯蚓、国产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  相似文献   
14.
鸭绿沙塘鳢耗氧率、氨氮排泄率与临界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呼吸室法研究鸭绿沙塘鳢耗氧率(OCR)、氨氮排泄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表明:鸭绿沙塘鳢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13.5±0.5)℃下,大规格鸭绿沙塘鳢[(66.72±8.30) g]在0:30达到最大耗氧率[(0.207 0±0.005 1)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04 0±0.001 3) mg/(g.h)],中规格鸭绿沙塘鳢[(15.63±4.78) g]分别在0:30和4:30达到最大耗氧率[(0.197 7±0.013 2)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08 5±0.003 1) mg/(g.h)],小规格鸭绿沙塘鳢[(1.78±0.93) g]分别在20:30和8:30达到最大耗氧率[(0.410 9±0.252 6) mg/(g.h)]和最大氨氮排泄率[(0.027 9±0.006 6) mg/(g.h)];大、中和小规格鸭绿沙塘鳢的临界窒息点分别为0.13、0.16和0.29 mg/L,体重和临界窒息点呈负相关。鸭绿沙塘鳢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与温度(0~24℃)呈正相关;鸭绿沙塘鳢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与体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网箱养殖的2、3龄鸭绿江斑鳜体长和体重进行了测量,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和体长、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加速度方程.结果显示:(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254L2.9798(82=0.975);(2)网箱养殖斑鳜体长生长拐点为二龄11月份,体重生长拐点为三龄12月份,比体长拐点滞后一整年;(3)网箱养殖的斑鳜极限体重为850.55g,极限体长为33cm,明显小于碧流河水库野生斑鳜的渐近体长和体重.此外,实验结果显示2龄斑鳜网箱养殖的最佳放养密度为28ind/m3.  相似文献   
16.
鸭绿江斑鳜开口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团头鲂仔鱼、枝角类、丰年虫幼体、鱼苗宝A1和鱼苗宝C2作为开口饵料投喂斑鳜仔鱼,经7d培育,结果表明团头鲂组生长最快,平均体长达11.25mm,平均体重达14.85mg.其成活率达52%,和其它组有极显著差异;丰年虫幼体组成活率最高达54%,但生长缓慢.五种开口饵料中,以团头鲂仔鱼最好,丰年虫幼体次之,其均好于枝角类、鱼苗宝A1和鱼苗宝C2.丰年虫幼体可作短时间替代饵料.  相似文献   
17.
鸭绿江斑鳜规模化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辽宁省凤城市大堡渔场进行了规模化斑鳜人工繁殖试验。通过采取亲鱼强化培育、严格筛选、改进产卵条件等方法,使平均催产率从75.0%提高至95.3%,平均受精率从50.0%提高至92.3%,组出苗尾数从4066尾提高至10056尾,畸形率从5%降至1%。产卵条件改进后的斑鳜人工繁殖方法即简便又高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斑鳜配合饲料的制作工艺,驯饲方法、摄食行为及不同饲料对斑鳜生长影响做了详尽的阐释与分析。在网箱养殖中,对三种配合饵料蛋白源进行对照试验:Ⅰ冰鲜鱼糜、Ⅱ鱼粉、Ⅲ鱼粉+植物蛋白,三种组合的饵料都制成软颗粒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对照箱Ⅳ投喂冰鲜杂鱼。52d投喂结果表明,饵料系数、生长速度等经济性状Ⅲ最好(P〈0.05),斑鳜生长效果依次为Ⅲ〉Ⅱ〉Ⅳ〉Ⅰ,同时通过对斑鳜活动、摄食行为的观察,得出斑鳜摄食选择次序为:光度、形状、可得性、适口性。  相似文献   
19.
对野生及人工养殖鸭绿江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的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野生斑鳜肌肉粗脂肪含量明显高于养殖斑鳜,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与养殖斑鳜相近;野生和养殖斑鳜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野生斑鳜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0.89%和27.18%,养殖斑鳜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0.35%~32.35%,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8.68%~28.69%;野生斑鳜、杂鱼喂养以及人工饲料喂养斑鳜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2.04、77.03和70.04,其必需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按照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野生与养殖鸭绿江斑鳜的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和Ile;野生斑鳜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4.18%和2.61%,明显高于养殖斑鳜同种脂肪酸的含量。综合分析认为,鸭绿江斑鳜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鱼类。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获得3批次鸭绿江水系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 Pallas)受精卵,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描述,研究饥饿对初孵仔鱼的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鸭绿江水系唇(鱼骨)骨成熟的卵细胞为圆形,米黄色,卵径为(1.94士0.13) mm.受精卵具有弱黏性,卵径为(3.07士0.12) mm.在水温14~24.5℃,胚胎发育共历时约94h2min,主要发育时期包括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初孵仔鱼全长(8.07士0.27) mm,卵黄囊体积为(0.55士0.12)mm3;对照组仔鱼6日龄时卵黄囊基本全部被吸收;在13日龄时,其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2.58士1.03) mm和(0.010 8士0.002 2)g;在24日龄时,其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7.21士0.99) mm和(0.0237士0.0054)g;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与日龄之间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82 6和R2=0.963 6.与对照组相比,饥饿仔鱼在6日龄时全长和体质量开始出现负增长,其13日龄时的全长和体质量分别为(9.32士0.47) mm和(0.002 2士0.000 5)g.不可逆点研究结果表明,鸭绿江水系唇(鱼骨)仔鱼从5日龄时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可达65%,在7~10日龄达最高摄食率(100%),出膜后第12~13天进入PNR期,并于14日龄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