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124篇
园艺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研究日粮酪氨酸水平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组织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28日龄泰和乌骨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饲养至8周龄.试验鸡组分别饲喂6种酪氨酸水平的日粮,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48%、0.68%0.88%、1.08%、1.28%和1.48%.结果表明:日粮酪氨酸水平显著影响5~8周龄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P<0.05),且在0.88%水平时显著影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P<0.01).日粮酪氨酸水平极显著影响5~8周龄泰和乌骨鸡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P<0.01),随着日粮酪氨酸添加水平的提高组织中黑色素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心脏、肌肉、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在1.08%水平时达到最高且与0.48%水平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肝脏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在1.28%水平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2.
食品中残留喹乙醇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合成喹乙醇人工抗原。[方法]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喹乙醇与琥珀酸酐反应,合成半抗原喹乙醇半琥珀酸酯(OLA-HS),通过活泼酯化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喹乙醇全抗原。[结果]TLC、紫外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目标半抗原合成成功;紫外光谱法鉴定结果表明,全抗原合成成功。[结论]建立了一种喹乙醇半抗原及全抗原的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制备喹乙醇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3.
本试验旨在通过筛选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最佳浓度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5% DSS组、5% DSS组,每组10只。小鼠自由饮水5 d,每天记录小鼠体重,观察粪便性状,测便潜血。试验结束后测血清TNF-α、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活性变化等指标,计算结肠重量/长度比值。与对照组相比,两试验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两种浓度葡聚糖硫酸钠盐均可造模成功,5% DSS组小鼠精神状态很差,表现嗜睡、萎靡状态,而3.5% DSS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且组织中MPO、MDA、GSH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与5% DSS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选用浓度为3.5% DSS造模更合适。  相似文献   
64.
对29份外观正常的奶牛生乳乳样进行乳品质分析和细菌学检测,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乳样中分离的菌株,并进行14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10份乳样有细菌检出,其中4份乳样中分离得到洛菲不动杆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洛菲不动杆菌对复方新诺明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乳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4份乳样体细胞数(SCC)偏高,乳成分和部分理化性质与其他正常乳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5.
为了测定去滞散中枳壳的含量,采用C18柱(4.6×150mm,5μm),在室温下,以乙腈-水(20:80,用磷酸调节pH值至3)为流动相,283nm为检测波长,流速为1.0ml?min-1,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方法。结果显示,柚皮苷在0.08~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9,回收率为94.4% ~101.7%,RSD为2.23%;新橙皮苷在0.08~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 5,回收率为90.6% ~100.0%,RSD为2.85%。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可用于控制去滞散中枳壳的含量。  相似文献   
66.
旨在建立C57BL/6小鼠骨髓源CD103+树突状细胞(CD103+ dendritic cell,CD103+DC)分离培养方法,阐述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并用重组GM-CSF和FLT3L对其进行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利用光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LPS作用前后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至第3天有零星集落出现,第13天后集落开始分散,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第15天后可得到大量的CD103+DC,加LPS刺激培养24 h后细胞表面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能够表达表面分子CD103,其表达率达90%以上。RPMI-1640组(LPS未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25.70%,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阳性细胞分别为41.31%和13.79%;LPS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10.33%,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的阳性细胞分别为68.10%和24.7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分离于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在体外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出CD103+DC,LPS可促进CD103+DC的成熟。  相似文献   
67.
乳杆菌FGM9菌株对小鼠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乳杆菌FGM9菌株对昆明种小鼠的一般毒性作用。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设两个阴性对照,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实验菌株,灌胃剂量分别为4.5×109、4.5×107和4.5×105CFU/mL,注射剂量分别为5.2×109、5.2×107和5.2×105CFU/mL,连续7 d记录小鼠的一般体征、中毒及死亡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无死亡,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健康体征均为Ⅰ级,各实验组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小鼠未见任何异常病变,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学指标正常。表明乳杆菌FGM9菌株对小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8.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酪氨酸水平对1~4周龄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血清及组织中游离酪氨酸含晕和组织黑色素含量的影响.选用1日龄泰和乌骨鸡270只,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饲养至4周龄.6个处理日粮酪氨酸水平分别为0.38%、0.58%,0.78%、0.98%、1.18%和1.38%.结果表明: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泰和乌骨鸡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提高,料重比降低,当日粮酪氨酸水平为1.18%时平均日增重达到最高、料重比达到最低,1.18%水平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他各水平组(P<0.01),其料重比极显著低于除0.78%水平组和0.98%水平组之外的其他各水平组(P<0.01);泰和乌骨鸡血清及组织中游离酪氨酸含量随日粮酪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当日粮酪氨酸水平为1.18%时游离酪氨酸的含量达到最高,且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各水平组(P<0.01或P<0.05);泰和乌骨鸡组织中黑色素含量随着日粮酪氪酸水平的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心脏、肌肉、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在1.18%水平时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水平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肝脏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在0.98%水平达到最高,也与其他各水平组差异极显著(P<0.01).山此可知,在一定的酪氨酸水平范围内,提高日粮酪氨酸水平可提高泰和乌骨鸡血清及组织中游离酪氨酸含量、组织中黑色素的含量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9.
2021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2021年国内外奶业生产与贸易现状及特点,并从育种与繁殖、营养与饲料、疾病控制、环境控制、乳品安全与加工等方面对2021年奶牛产业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0.
发酵床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目前的养猪方式由过去的散养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这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畜禽粪便难以处理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现有的各种粪便处理技术都不尽人意,巨大的粪便处理投资使本来就微利的养殖业者难以承受。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