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个体的温度适应性,通过设置渐变升温和骤变降温连续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腹足摆动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渐变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不显著(P﹥0.001),对1~5℃梯度内渐变升温有较好的生存适应性;在骤变降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01),对骤变降温的生存适应性较差。渐变升温过程中南极大磷虾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优于晚上,3~4℃梯度是影响渐变升温昼夜差异的主要梯度;骤变降温过程中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在0~-0.5℃梯度内具有较为一致的适应性。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5),31~40 mm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较强,最大和最小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最弱,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温度变化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较大,骤变降温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大于渐变升温过程。  相似文献   
22.
吸鱼泵是水产养殖和商业捕捞中用于渔获起捕、运输,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工具。确保鱼体无损伤并提高存活率是吸鱼泵研究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吸鱼泵的研究现状,讨论了离心式、真空式和射流式吸鱼泵主要机型的技术特点和性能水平;分析了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在泵体结构优化、吸鱼泵扩展系统、吸虾泵和网囊泵吸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鱼体损伤率高、效率偏低、机体笨重和能耗偏高等问题,提出了我国吸鱼泵技术的发展对策:需重点解决鱼体无损传输、增强通用性、提高智能化水平以及开发远洋渔业连续捕捞系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3.
音响驯化对鱼类有效作用范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响驯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鱼类行为控制技术在海洋声牧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其有效作用范围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洋环境噪声级、水声传播损失、鱼类的听觉特性、水下换能器的声源级。通过建立水声信号系统,由水听器、声级计、信号记录仪、信号处理软件组成,着重对海洋环境噪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大连黑石礁湾海洋环境噪声级为93~118 dB,水下传播损失为30 lg r,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黄盖鲽(Limanda aspera)为驯化鱼种,单个驯化点的有效作用范围分别约为52.2 m、44.5 m。  相似文献   
24.
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健  黄洪亮  陈帅  李灵智  吴越  徐国栋  饶欣 《水产学报》2013,37(11):1742-1749
为研究不同倾角和迎流冲角下小展弦比立式曲面网板的水动力性能,通过水槽模型实验计算网板的升力系数(CL)、阻力系数(CD)、浮力系数(CZ)和升阻比(K)。结果显示:(1)CLK随冲角(α)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CD随冲角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无倾角情况下,冲角为30°时,升力系数最大值CLmax=1.699,此时CD=1.140,K=1.490。冲角为15°时,升阻比最大值Kmax=2.421,此时CL=1.120,CD=0.463;(3)横倾角(β)在-10°~10°变化时,CLmax=1.816(α=25°,β=-10°),Kmax=3.405(α=10°,β=-10°)。横倾角为-5°和-10°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和0.25;(4)纵倾角(γ)在-10°~10°变化时,CLmax=1.823(α=25°或α=30°,γ=-10°),Kmax=2.729(α=5°,γ=-5°)。纵倾角为-5°、-10°和5°时,网板具有一定浮力。冲角为10°~30°时,CZ平均值分别为0.16、0.18和0.16。结果表明,该网板的最佳工作冲角范围为15°~30°,该冲角范围内网板CL>1.1且K>1.45。  相似文献   
25.
立式曲面V型网板在拖网系统中的力学配合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获知网板对拖网系统力学配合计算的影响,本文运用网板平衡方程结合钢索张力方程,建立拖网系统力学配合计算模型,并选取一款广泛使用的立式曲面V型网板及其相应的中层拖网,将网板水动力性能水槽实验数据,结合“龙腾”号的拖网及拖船实测数据带入力学模型,从翼端处的张力起始,逐步计算及分析手纲、网板、曳纲的受力情况,得到网板工作冲角、曳纲长度及张力、拖网翼端深度等拖网系统参数值。对网板各参数对拖网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证明:冲角、曳纲长度和翼端深度随拖曳速度增加而减小;翼端深度及曳纲张力随曳纲连接点Z坐标的增加呈指数增长,随手纲连接点Z坐标增加呈线性减小;通过调节曳纲连接点Z坐标在0.1m-0.6m范围内,可控制工作冲角在17.77°-18.55°之间,翼端深度在124.3m-192.3m之间,曳纲张力在40210N-42219N之间变化;通过调节手纲连接点Z坐标在-0.4m--0.05m范围内,可控制工作冲角在16.54°-19.85°之间,翼端深度在75.9m-679.5m之间,曳纲张力在39533.5N-57933N之间变化;减少网板在水中质量,可减小拖船功率负荷,更适合在浅层作业;减小网板面积,可降低网板工作冲角,同时减小拖船功率负荷,更适合在稍深的水层作业。本文总结了网板参数的配合计算规律并建立了估算公式,为网板的合理使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基于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断面的调查,对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3月5日期间,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评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磷虾平均资源密度为32.8 g/m2,总资源量为9.34×107 t;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资源量年度变化明显,种群年龄结构以2+龄或3+龄的补充群体为主,补充群体的生长状况将直接影响资源量变化;调查期间大磷虾主要集群于普里兹湾口的陆架坡折区,其范围为70.50°E~75.50°E、67°S~68.5°S,海底水深介于250~1 000 m;叶绿素浓度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93;未发现水温、盐度和海底水深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的直接相关关系(P0.05);盐度与叶绿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23;叶绿素浓度深层极大值现象(简称DCM现象)出现在以73°E 67°S为中心的普里兹湾口附近海域,DCM现象可能与冬季残留水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小黄鱼单层流刺网的选择性,以期提出小黄鱼单层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利用2014年10月22日—11月25日在南黄海启东地区获得的小黄鱼单层流刺网捕捞小黄鱼渔获数据,运用多峰选择性曲线模型对小黄鱼刺网的选择性进行估算。根据小黄鱼刺网的选择性曲线,得出35、40、45、50、55 mm 5种网目通过刺挂和缠绕2种捕获方式的最适捕捞体长分别为67 mm和139 mm、77 mm和159 mm、87 mm和179 mm、97 mm和199 mm、107 mm和219 mm。用泊松分布检验多峰模型的拟合度,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采用似然比卡方进行拟和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为1.39,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理论上,55 mm刺网中的幼鱼比例为22%,明显低于其他网目刺网中幼鱼的比例。55 mm刺网有效增加了小黄鱼幼鱼的释放量,有利于保护小黄鱼渔业资源,建议将小黄鱼单层流刺网最小网目设为55 mm。  相似文献   
28.
为了初步掌握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变动规律,利用"欧亚1号"渔船2014年5月至11月的渔捞数据以及遥感手段获取的海洋表面温度(SST)数据,分析了秋刀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月份变化以及各月的CPUE空间均值分布与SST的关系。结果表明:11月份月平均CPUE值高于其他月份,达到3.18 t/h;9月至11月份的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5月至8月;产量分布在SST为9.5~17℃范围内,主要集中在12.5~14.5℃范围内,其比重约占62.5%,且不同季节的适宜作业温度有所差异;月平均CPUE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的160.5°E、46.5°N区域内,为5.90 t/h;各个月份中心渔场位置变化较大,呈现东北向逐渐偏移,再西南向逐渐偏移。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秋季采用套网法对东海区桁杆拖虾网的选择性试验,对桁杆拖虾网的3种网囊网目尺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囊网目尺寸为30mm、35mm和50mm时,哈氏仿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47.15mm、54.98mm和78.48mm;斑节对虾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7.07mm、64.65mm和87.06mm;总体虾类的50%选择体长分别为56.08mm、65.76mm和83.80mm。虾类网囊网目内径(Me)与50%选择体长(L0.5)之间的关系:哈氏仿对虾:L0.5=1.5665Me+0.1527,R2=1;斑节对虾:L0.5=1.4982Me+12.161,R2=1;总体虾类:L0.5=1.3392Me+17.306,R2=0.9856。  相似文献   
30.
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下声音与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4 k Hz)分别记录了浙江省象山县西沪港和福建省福鼎市沙埕港网箱养殖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并对声音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声压级(SPL,d B:re 1μPa)计算。结果显示:(1)网箱周围水下声音主要为,自然环境噪声(风、波浪,500 Hz~24 k Hz)、大黄鱼生物噪声(惊扰发声主峰值630 Hz、摄食发声主峰值800 Hz、游泳噪声50~400 Hz、摄食噪声20~2 200 Hz)和人为噪声(船舶噪声50~500 Hz);(2)船舶噪声SPL(约87.68 d B)低于部分石首鱼科听觉阈值(94.9~99.6 d B:re 1μPa),不影响大黄鱼声通讯和摄食行为;(3)网箱内生物噪声声压级强度:惊扰状态摄食状态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大黄鱼生物噪声频率主峰值和声压级强度与行为反应有关,即行为反应程度越激烈,频率主峰值越低,声压级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