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2篇
  1篇
综合类   57篇
水产渔业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81.
以浙江省枸杞岛马尾藻场为研究海域,通过铜藻对无机磷、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吸收实验,初步分析了铜藻在80 h内同时对这几种无机盐吸收速率的随时间变化情况:无机磷吸收速率呈指数衰减,硅酸盐吸收速率呈线性减少,亚硝酸盐吸收速率在实验初期受到抑制而后呈对数增加,氨氮作为优先氮源被吸收;通过不同生物量铜藻对不同初始浓度硅酸盐的吸收实验,分析了24 h内和10 d内硅酸盐浓度变动规律以及硅酸盐消失速率和铜藻对硅酸盐吸收速率的波动:10 d内海水中硅酸盐浓度变化与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与铜藻生物量无关;海水中硅酸盐消失速率波动的剧烈程度与铜藻生物量和硅酸盐初始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82.
杭州湾粪大肠杆菌和异养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因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1999年5月 ̄6月的杭州湾现场调查资料,对杭州湾粪大肠肝菌及异养细菌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湾粪大肠肝菌数量分布主要受陆源性物质的支配,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而异养细菌则主要与浮游植物的数量有关,其分布特征为西南低东部高。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粪大肠肝菌和异养细菌除均与水温、盐度相关较高外,前者还与无机磷、而后者则与叶绿素a呈现数量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
东海物质输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海是一个兼有浅海和深海特征的边缘海 ,其辽阔的程度在全球陆架海域中为数不多 ,渔业产量及其生产潜力在世界海洋生产中十分突出。东海地形复杂 ,西部大陆架约占东海总面积的 2 /3,东南面大陆坡及深海槽最大深度 2 70 0m以上。除外侧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外 ,对马暖流、台湾暖流、东海沿岸流等也在不同季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东海的流况。另外 ,以长江为代表的大陆径流以年平均总值约1 1 0 0 0亿m3的巨大流量 ,夹带着营养盐等丰富的陆源物质不断流入这个边缘海。那些流入的陆源物质在地形及流况如此复杂的东海如何移动及扩散 ,在它们相互发…  相似文献   
84.
根据2004-2006年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三线舌鳎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三线舌鳎的体重组成和体长组成,求解出了三线舌鳎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和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估算了浙江嵊泗海域三线舌鳎的资源量。结果表明:体重与体长关系为W=7.1×10-6L2.9562,体长生长方程为Lt=290×[1-e-0.37(t+0.39)],体重生长方程为Wt=135.1×[1-e-0.37(t+0.39)]2.9562,三线舌鳎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2.54龄,临界年龄是2.90龄,浙江嵊泗人工鱼礁海域三线舌鳎的资源生物量为25.26t。  相似文献   
85.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03,27(3):265-272
基于磷营养盐的变动由线性趋势和周期性波动构成的假设,构建了东海磷营养盐变动模型;提出了对非等间隔时间序列实测数据求解周期等模型参数的逐步选择法。运用模型对东海磷营养盐的历史调查资料进行验证及预测检验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分析还表明,周期性成分引起的波动对东海磷酸盐变动的影响要比相应的趋势项成分大得多;模型的构成周期中并没有特别卓越的成分在其中起支配作用,决定东海磷酸盐变动的是多个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现象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6.
为造成适合于网箱养鱼的流场环境,同时扩大贻贝和藻类养殖面积,拟在枸杞岛西侧海域建设堤坝工程,通过数值实验对工程前后的流场变化进行了模拟。数值模型采用半隐式有限差分格式,经离散处理后,模型最后用迭代法求解一个五点方程。计算结果显示,模拟流场与枸杞岛周围海域实际流场吻合、精度良好。在此基础上,对两个不同的建坝方案分别进行数值计算,预演、比较堤坝工程实施前后海域流场的变化,从中选择既满足南侧海域深水网箱养殖的低流速要求,又可以尽量增加北侧海域贝类、藻类养殖面积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87.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海藻凋落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型海藻凋落物分解为海藻有机、无机碎屑参与海藻场C、N等养分循环,对维持海藻场较高的净初级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采用"原位埋袋法",尝试对枸杞岛大型海藻优势种孔石莼(U.pertusa)、细枝软骨藻(C.tenuissima)、舌状蜈蚣藻(G.livida)、瓦氏马尾藻(S.vachellianum)、羊栖菜(H.fusifarme)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测定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有机C含量、有机N含量、C/N和C、N稳定同位素值。结果发现,海藻凋落物δ~(13)C、δ~(15)N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变化较复杂,根据凋落物碎屑化过程中不同的分解主导因素,将枸杞岛夏季大型海藻凋落物大致分为淋溶分解期(0~11 d)微生物分解期(11~42 d)。经分析计算,在构建海藻场食物网时,海藻凋落物δ~(15)N值在分解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动,对同时摄食海藻植株和海藻碎屑的杂食性的初级消费者营养级造成0.4左右偏差。  相似文献   
88.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虾类群落组成特征,于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了桁杆虾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优势度、资源密度及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了主要优势种密度对虾类总密度的影响。结果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隶属于2目9科16属。种类数以秋季最多(16种),春季次之(14种),冬季(13种),夏季最少(12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是影响马鞍列岛海域虾类资源密度变化的主要种类。虾类的群落生物量和丰度在夏季达到最高(206.7 kg/km~2和117.4×103ind/km~2),而秋季降至最低(46.9 kg/km~2和28.7×103ind/km~2)。马鞍列岛海域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9.
张婧  严兴洪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12,36(11):1706-1716
通过室内培养, 观察了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 研究了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 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铜藻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卵, 卵子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完成受精和早期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 受精后, 8个核迅速融合成1个大核, 开始细胞分裂。前二次的细胞分裂均为横裂, 在萌发体的一端产生一个很小的“假根原细胞”, 后者最终发育成假根, 萌发体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苗体。受精后约48 h, 受精卵发育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 开始脱落附着; 培养15 d, 发育成具有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的幼孢子体。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 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增加, 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1~24 ℃, 光密度40 μmol photons/(m2?s), 光周期14 L∶10 D。  相似文献   
90.
东海区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生态效果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鱼礁生态效果对后续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鱼礁生态效果产生原理出发,以鱼礁的自然特征、流场效应、水质与底质、饵料生物、鱼类与大型无脊椎动物5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2个评价层次共29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调查资料基础上,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和定性指标的评判依据以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2个代表性资源保护型鱼礁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评价方法可以作为有关鱼礁生态效果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