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刘凤麟  赵侯明  李刚  吴绮  覃瑞  刘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04-10906
[目的]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研究稻属2种CCDD基因组型的野生稻宽叶野生稻和高杆野生稻基因组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药用野生稻C基因组总DNA为探针,分别对高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住杂交。[结果]杂交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洗脱严谨度下,可以把CCDD染色体组中的C、D基因组染色体分开,并且发现高杆野生稻的CCDD基因组中的某些属于CC基因组的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中的CC基因组染色体存在较大差异,宽叶野生稻的基因组更加原始。[结论]对稻属中有相同基因组型的种进行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深入阐明植物基因组进化和物种进化及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as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CDD genomes of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Method] Total DNA of Oryza officinalis (C-genome) was used as a probe for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on metaphase chromosomes from Oryza alta and Oryza latifolia, respectively. [Result] Under certain post-hybridization washing stringencies, C- and D-genome could be distinguished in CCDD genome type; there were huge differences in some CC chromosomes of Oryza alta, Oryza latifolia, and Oryza officinalis. The genome of Oryza latifolia was more original. [Conclus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Oryza species with identical genome type may facilitate to elucidate the possible approaches to plant genome evolution and species evolution.  相似文献   
13.
张磊  荆胜利  何光存  江磊  李刚  刘虹  覃瑞 《植物保护》2014,40(2):103-108
采用L16(4 5)正交试验设计,对褐飞虱SRAP 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和DNA模板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确立了褐飞虱SRAP PCR最佳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褐飞虱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10 μL,Mg2+浓度3 mmol/L、dNTPs为150 μmol/L、TaqDNA聚合酶2 U、正反向引物各0.3 μmol/L、DNA用量25 ng以及1×PCR Buffer。使用生物型1雌虫与生物型2雄虫单对杂交F2群体对优化后的褐飞虱SRAP-PCR反应体系进行验证,获得了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图谱,并发现共显性条带,表明确定的反应体系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4.
根据水稻基因组文库日本晴的基因组VDAC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分别扩增6种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稻(BB、CC、BBCC及CCDD)和2种栽培稻(AA)的基因组DNA的VDAC基因片段.所有分别代表8个VDAC基因的8对引物中,除引物VDAC3外,其它7对引物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条带,其中一些片段是所有试验材料共有的,而另一些则具有明显的基因组或种的特异性.AA、BB、CC基因组均具有VDAC1、VDAC4、VDAC7和VDAC8引物的扩增位点,而DD基因组则不能确定.VDAC6的引物位点是AA基因组所特有.VDAC2引物的扩增位点存在于基因组AA、BB、DD,而CC基因组中则无此位点.而VDAC5则可区分同为CCDD的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栽培稻种与野生稻种基因组相比能扩增出更多的VDAC基因片段的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稻属中VDAC基因的起源及进化关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获得华中利川莼菜和华东苏杭莼菜品种间的DNA指纹图谱,以构建其分子身份证。利用莼菜基因组DNA的ISSR扩增带型多态性分析数据,对居群间UPGMA聚类分析显示6个莼菜居群形成华中利川和华东苏杭2个分支。个体间UPGMA聚类分析也显示华中利川3个居群的23个莼菜个体聚类成一个分支,而华东苏杭3个居群的23个个体聚类成另一分支。其中,3条核心ISSR引物(P817、P825、P845)扩增产生的指纹图谱,可用于构建苏杭莼菜和利川莼菜2个地域性品种特异的分子身份证。研究结果表明:ISSR标记用于鉴别华中利川和华东苏杭莼菜品种种质资源是有效的,同时揭示了地理位置的隔离及气候地带的差异化与它们在分子水平上的分化是一致的;采用多种分子标记联合构建不同莼菜品种的分子身份证数据库,并与传统性状特征相结合,将有利于更准确地鉴定莼菜品种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同为CCDD基因组类型的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的起源和进化关系,用高秆野生稻C0t-1DNA作为探针,对其自身体细胞染色体与宽叶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并对其核型进行同源性聚类和比较分析。杂交结果显示宽叶野生稻和高秆野生稻同源性非常高,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区别也非常明显,两者的杂交信号存在显著不同。C0t-1DNA具有很强的种特异性和依赖基因组型的特异性,利用它进行荧光原位杂交能够更有效地研究物种基因组间的关系,为物种的划分和鉴定提供依据。另外,通过对高秆野生稻和宽叶野生稻两个异源四倍体基因组的中高度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探讨了稻属异源四倍体可能的起源与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2008-2009年在中、晚稻上开展了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开厢宽度、栽植方式、施氮水平和补灌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以1.50~2.55 m较为适宜;栽植方式以三角形(品字形)定植产量较高;施氮水平以每公顷施N 150~180 kg较为适宜;沟灌补水方式以长期保持半沟水的浸润灌溉式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肖猛  李刚  覃瑞  陈执  刘虹 《现代农业科技》2010,(20):229-231
对鄂东大别山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该地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一级1种,二级9种,三级6种),并提出当地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3点措施,以为该地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于2008—2009年在中、晚稻上开展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开厢宽度、栽植方式、施氮水平和补灌方式增产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厢宽度以1.70~2.55m较为适宜,其增产效果可达7%以上;栽植方式以三角形(品字形)定植产量最高,增产接近或超过10%;施氮水平以施N10~12kg/667m2较为适宜,比施N8kg/667m2增产58.1~83.1kg/667m2,增产20.68%~29.57%;沟灌补水方式以长期保持半沟水的"浸润灌溉式"为最佳,增产19.0~26.6kg/667m2、增产4.11%~6.96%。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MYB基因在‘红阳’(Actinidia chinesis‘Hongyang’)猕猴桃果实着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技术克隆了‘红阳’猕猴桃的一个MYB转录因子基因。该基因的cDNA全长962bp,序列包含一个666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1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其N端具有2个典型的MYBDNA结合域。同源性分析显示,该酶的氨基酸序列与矮牵牛、葡萄、番茄、金鱼草等植物中花青素途径相关的MYB转录因子基因的相似性都达到80%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AcMYB在‘红阳’猕猴桃中的表达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正相关,二者均在果实转色主要阶段维持较高水平,推测该基因在调控花青素合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