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4篇
水产渔业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 毫秒
21.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溃烂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N-1株为中间气单胞菌,N-2株和N-3株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鞭毛Fla、酯酶Lip等毒力基因。N-1、N-2、N-3对应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0~(5.21)、10~(5.88)、10~(5.53) CFU/尾,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中间气单胞菌和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大鳞副泥鳅皮肤溃烂病,优力克外泼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22.
分离并鉴定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致病的疑似病原,并筛选有效内服药物。共鉴定出8种细菌,分别为乙酰外杆菌、费氏柠檬酸杆菌、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蜂房哈夫尼亚菌、拟态弧菌、鲁氏耶尔森菌。从患病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分离的主要病原菌是柠檬酸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成员,而不是弧菌。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上述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从患病鱼类体内和体表分离鉴定出新型鱼源真菌,并用于抗真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性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鱼源真菌,经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分子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0种渔用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黑鱼体表分离的真菌ZJLD001株为烟管菌(Bjerkandera adusta),鲫体表分离的真菌ZJLD002株为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虹鳟内脏分离的真菌ZJLD003株和ZJLD004株均为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水霉一泼净、优力克、菌霉净、美净推荐的使用剂量大于或等于测定的MIC;海富水霉灵、水霉菌毒净、美婷、亚甲基蓝、孔雀石绿和甲霜灵的推荐剂量低于测定的MIC值。[结论]该研究首次分离到3种新型鱼源真菌;具有促进创伤愈合功能的优力克和美净等新型壳寡糖类抗真菌剂的性价比和安全性最高,可以替代孔雀石绿用于鱼类真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24.
以编码II型GCRV VP5和NS38的B细胞线性表位的cDNA串联构建pcDNA3.1(+)-Bs5-10(GenBank登录号为MH234474),并包被成纳米级壳聚糖颗粒;无GCRV草鱼(11~12 cm、25~3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GCRV攻毒组、裸空载体注射组、壳寡糖包被空载体口服组、裸DNA疫苗注射组(每尾鱼注射10 μg载体,1 d和29 d各免疫1次)、壳寡糖包被DNA疫苗口服组(每尾鱼大约投喂50 μg载体,1~3 d、15~17 d和43~45 d各口服免疫1次),在28℃水温下评价疫苗保护力和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裸DNA疫苗注射组和壳寡糖包被DNA疫苗口服组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66.67%和50%;两组血清抗VP5和抗NS38的IgM水平均随加强免疫而显著升高(P<0.05);且在对应时间点(22 d或50 d),前组特异性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果表明,壳聚糖包被的DNA疫苗口服免疫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GCRV攻击,且体液免疫参与了该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5.
池塘养殖与湖泊放流河蟹的性腺肝脏指数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众  鲍传和 《淡水渔业》1999,29(9):16-17
通过对河蟹解剖称重, 计算生殖指数和肝脏指数, 研究了河蟹卵巢和肝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河蟹卵巢发育的能量主要由肝脏消耗提供; 池塘养殖的河蟹性腺发育先于湖泊放流的河蟹, 成熟度较高; 100g 左右的雌蟹性腺发育最早最快。  相似文献   
26.
[目的]为了分析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方法]于2006年11月和2007年8月9、月在5个采样点分别进行调查,研究了巢湖的太湖新银鱼食物组成、生长指标,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巢湖银鱼产量变化的原因。[结果]结果表明,桡足类是太湖新银鱼的主要食物,在8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66.32%±11.85%和100%,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7.77%±10.11%,出现率为100%,轮虫很少;在9月份食物中平均个数组成比例和出现率分别为57.86%±31.00%和87.18%,食物中枝角类平均个数组成比例为29.35%±28.06%,出现率为74.36%,轮虫极少。[结论]随着富营养化加重、蓝藻频繁暴发,巢湖中浮游动物数量在不断减少,而鲚鱼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银鱼产生巨大食物竞争。此外,巢湖的银鱼大量感染双线绦虫,大量感染寄生虫肯定会对银鱼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28.
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为例,总结了近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提高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动物学实验的相关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0.
湖滩围网养鱼,可以有效地消灭钉螺,同时可充分利用水体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增加鱼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湖区滩地治理与开发的一种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