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2篇
  免费   1182篇
  国内免费   2020篇
林业   1405篇
农学   1470篇
基础科学   1001篇
  2152篇
综合类   9431篇
农作物   1410篇
水产渔业   953篇
畜牧兽医   3257篇
园艺   1374篇
植物保护   991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358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929篇
  2020年   867篇
  2019年   847篇
  2018年   615篇
  2017年   953篇
  2016年   628篇
  2015年   996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1290篇
  2012年   1674篇
  2011年   1682篇
  2010年   1649篇
  2009年   1453篇
  2008年   1346篇
  2007年   1262篇
  2006年   1049篇
  2005年   841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553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洞庭湖湿地虉草替代大白菜对肉兔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48只青年期(40~45日龄、体重约800 g)发育良好、健康无病的新西兰肉兔,随机分为4组:1组饲喂基础日粮,2~4组分别用占日粮5%,15%和25%的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代替日粮中等量的大白菜,试验期35 d.试验结果表明:各组间兔的日增重、屠宰率、料肉比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见虉草代替大白菜不影响兔的生长,以15%的替代量的3组增重效果最佳,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72.
苜蓿秋眠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秋眠性实质上是在秋季日照变短和温度降低时植株所表现出的一种适应性生长特性,这种生长特性与植物的抗寒性和生产性能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秋眠性测定方法的发明和分类标准的制订,才使它在苜蓿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国家秋眠性已成为栽培选择品种时的首要指标.概述了秋眠性的概念及发展史、测定方法、有关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及其在国内外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患病水貂进行病理剖检,细菌纯培养,病毒检测,生化鉴定,确定是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再应用多种抗生素作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并对山东省威海地区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4.
西安荷斯坦奶牛群5个基因座位遗传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PCR-RFLP方法对西安荷斯坦牛的κ-en、β-lg、β-lg5′侧翼区、CSN1S2、IGFBP-3共5个基因座位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安荷斯坦牛群中,没有发现携带CSN1S2^P等位基因的个体,其多态信息含量为0。κ-en基因座位呈现低度多态(PIC=0.2366),β-lg、β-lg5′侧翼区、IGFBP-3基因座位的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68、0.3689、0.4439,均呈现中度多态。κ-en、β-lg、β-lg5′侧翼区、IGFBP-3、CSNIS2基因座位的杂合度和DNA多态度分别为0.2742、0.3947、0.4879、0.4891、0和0.0255、0.0116、0.0333、0.0112、0。而且,在西安荷斯坦牛群中,κ-en、β-lg、β-lg5′侧翼区、IGFBP-3共4个基因座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CSN1S2基因座位处于纯合状态。  相似文献   
75.
将鸡Ⅱ型干扰素(ChIFNγ)基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同时插人到鸡痘病毒转移载体中,构建含有这2个基因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pSY—ChIFNγS1。采用脂质体法将该质粒转染鸡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过8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能够同时表达鸡Ⅱ型干扰素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ChIFNγS1。rFPV—ChIFNγS1接种28日龄的SPF鸡1周后,可以检测到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ELISA抗体,重组病毒接种鸡的CD4^+、CD8^+和γδTCR阳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显著高于非免疫对照鸡(P%0.05);免疫4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炎LX4强毒株攻击,rFPV—ChIFNγS1免疫组仅有1只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1/16),而非免疫对照组则有16只发病(16/16),并有2只出现死亡(2/16),表明rFPV—ChIFNγS1对接种鸡可以产生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6.
对 2 2 4只云岭黑山羊及其杂交羊在夏季用CIDR孕酮栓 PMSG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结果表明 :①总体发情率为64 73 % ,移植率为 47 3 2 % ,其中发情羊在撤栓后 48小时内 10 0 %发情 ,同期化程度高 ;②楚雄羊 (n =44只 )、师宗羊 (n =96只 )、文山羊 (n =71只 )和杂交羊 (n =9只 ) ,发情率分别为 :5 2 2 7%、65 63 %、66 2 0 %和 10 0 0 0 % ,以杂交羊的同期发情率和移植率高于楚雄山羊 (P <0 0 1)、师宗山羊和文山山羊 (P <0 0 5 ) ,但三个地方的云岭黑山羊的发情率和移植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③ 1~ 2 5岁受体羊的发情率比 3~ 5岁羊高 17 74个百分点 (P <0 0 5 ) ,移植率高 11 0 6个百分点(P >0 0 5 ) ;④ 2 0~ 2 9kg羊的发情率分别比 3 0~ 3 9kg和 40~ 5 1kg的羊群高 19 2 3个百分点 (P <0 0 5 )和 2 6 0 1个百分点(P <0 0 1) ;移植率分别高 13 0 7和 14 83个百分点 (P >0 0 5 ) ;⑤青年羊的掉栓率显著低于经产羊 (P <0 0 5 ) ,而掉栓羊群和持栓羊群的发情率和移植率分别比较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⑥处理羊在第 16天撤栓和第 17天撤栓的同期发情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77.
以猪瘟C-株弱毒疫苗株、经典强毒石门株和C-株全长cDNA为试验材料,以免疫荧光技术为主;结合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其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和表达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筛选猪瘟病毒及其全长cDNA的敏感细胞,探索其增殖表达规律,以便为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提供技术方法和可操作的条件。  相似文献   
78.
表达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HA基因重组伪狂犬病病毒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SV40启动子控制下的LacZ基因表达盒和CMV启动子控制下的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 H3N2)的HA基因插入到伪狂犬病病毒(PRV)通用转移载体pBdTK-Uni中,获得转移载体pLTK-HA。将该载体与PRV Bartha-K61株基因组DNA通过脂质体法共转染Vero细胞,经过10代蓝斑筛选、纯化和PCR鉴定获得了一株插入SIV HA基因的重组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rPRV-HA。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实HA基因在重组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获得了表达。用不同的细胞(PK-15、IBRS-2、Vero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对该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增殖滴度和致细胞病变进行比较,未见显著差异,对第30代重组病毒的H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明该重组病毒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79.
草地生态系统是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采用涡度相关法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进行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的碳通量观测,此两年恰逢研究区的相对干旱之年,年降水量约为历史平均值的60%。研究结果表明:1)年最大日均CO2吸收速率分别为-6.68和-9.58 g·m-2·d-1,年最大日均释放速率分别为5.69和5.21 g·m-2·d-1。2)生长季(5-9月)碳吸收量分别为-120.54和-139.83 g·m-2,非生长季碳释放量分别为230.33和212.82 g·m-2。3)全年尺度上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源,2015年净碳释放量(109.79 g·m-2·年-1)稍高于2016年(72.99 g·m-2·年-1)。4)生态系统净CO2交换量(NEE)与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不同年份同期NEE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响应程度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80.
本研究以感(岷山红三叶)、抗(澳大利亚红三叶品种♀Sensation×Renegade♂杂交新品系“甘农PR1”)白粉病红三叶材料为父母本杂交并种植成苗经人工接菌后筛选出抗、感白粉病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标记构建红三叶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白粉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可以为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9个AFLP标记构建得到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LG1,LG2,LG3,LG4,LG5,LG6和LG7),遗传图谱的总距离为640.5 cM。其中,LG1连锁群的遗传距离(140.6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9.4 cM)均最大;LG4连锁群的遗传距离(55.2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1.8 cM)最小。应用区间作图法对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QTL分析定位,共检测到5个抗白粉病相关QTL位点(qrp-1,qrp-2,qrp-3,qrp-4和qrp-5),其中qrp-1、qrp-2、qrp-3和qrp-4位于LG4连锁群上,qrp-5位于LG5连锁群上。5个QTL位点对抗白粉病的贡献率为29%~90%,qrp-1对红三叶白粉病抗性的贡献率最大(90%),为主效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