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为了解桑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效果,连续多年在8个基地开展了试验示范,调查桑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对桑叶产量及蚕茧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施用后,桑叶增产幅度达9.57%~31.34%,平均增幅为16.55%,且有利于提高蚕茧产量,改善蚕种质量。此外,桑园施用桑树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桑叶叶色浓绿,叶肉厚,桑树抗旱性增强。  相似文献   
82.
简述了家蚕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并从传统镜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介绍了已用于家蚕病原微生物检测诊断的生物技术,探讨了可用于这一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  相似文献   
83.
84.
通过对鄂西蚕区气候条件的分析、桑园土壤肥力的调查及桑园栽培的桑树品种、密度、树型现状的比较,结合当地蚕农桑园管理的习惯,并针对栽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桑园生产管理要求,提出了鄂西蚕区桑园高产优质生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5.
我国目前桑保研究主要是桑病虫害的防治,已查清桑的病害100余种,虫害200余种,危害较大的有20个种群,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技术的应用也向综合全面方向发展.提出的发展对策为拓宽和完善桑保研究内容和任务;重视现有成果和经验的应用;改善施药技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加强抗病桑品种选育,重视病虫害发生规律,时空流行动态和桑树环保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病虫害的测报系统等.  相似文献   
86.
螺旋藻是一种微型丝状蓝藻,含有60%以上的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人体保健及海珍品饵料.为开辟螺旋藻的新用途,我们尝试将其作为一种添食剂应用于桑蚕生产,并获得一些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7.
桑树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提高桑树光能利用率及桑树经济价值,从光合速率及其变化规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桑树光合特性的最新研究动态,并对未来桑树光合作用研究要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88.
CecropinB与Xa21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CecropinB与Xa21这两种不同抗病途径的基因单独或共表达后的田间抗白叶枯病表现,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单独和共表达后的植株。利用PCR等分子鉴定技术,证明这两个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Xa21和CecropinB均能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且Xa21的抗病性较CecropinB明显。Xa21和CecropinB基因共表达后的植株的抗病性比单基因的更强,说明将不同抗性机制的基因共表达,可以在育种上利用以提高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89.
彭波  胡兴明  邓文  叶楚华  张鸿 《蚕业科学》2010,36(2):201-208
利用微卫星(SSR)标记技术寻找与桑树发芽率和节间距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高产桑树品种的选育提供分子遗传学方面的依据。用10对SSR引物对172份桑树品种(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结果在获得的67个标记中有66个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98.51%。分析供试桑品种(品系)基因组SSR标记与桑树发芽率、节间距性状的关联性发现:SSR标记mulstr4-3、mulstr6-4、mlstr6-6、ss19-1与桑树的发芽率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9、-0.215、-0.208、0.226;SSR标记mulstr3-3、mulstr4-1、ss04-1、ss04-3、ss18-1与桑树枝条的节间距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0.424、-0.248、0.216、0.229,其中标记mulstr4-1可能与控制节间距性状的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90.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半显性矮秆突变体Si-dd1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日本晴相比,矮秆Si-dd1(AA)和半矮秆Si-dd1(Aa)植株的株高降低。结实率下降,生育期延长,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增加。激素处理结果表明突变体Si-dd1(AA)与野生型对油菜素内酯反应基本相同,而在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下,突变体Si-dd1(AA)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钝感。Western blot对GID2表达量分析也确定这一结果。组织切片实验表明,突变体Si-dd1(AA)相对于野生型叶片主脉气孔变小,叶肉细胞增多,茎维管束数目增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基因受一对核基因控制。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水稻第6染色体约244 kb区间内,目前该区段并未发现已报道的矮秆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