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桑树形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对鲁桑、白桑、广东桑3个种12个品种的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休眠期枝条长及直径、休眠期枝条颜色、冬芽大小及颜色进行测量,采用Excel软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t检验。结果表明:叶片长与叶柄长、叶片宽与叶柄长、叶片宽与叶片长、枝条直径与条长、芽的颜色与枝条颜色在品种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但同一品种中叶片长与叶柄长的相关性绝大多数品种不显著,叶片宽与叶柄长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仅占调查品种数的三份之一,叶片宽与叶片长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也只占调查品种数的三份之二;桑树枝条直径与条长相关性仅个别品种不显著;桑芽大小与枝条长、桑芽大小与枝条直径的相关性品种内及品种间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2.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及其在桑树上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某些有益微生物具有改善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生长、抑制或减轻植物病害、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减轻环境污染等作用。桑树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长期定居同一地点,根际特征更为复杂,其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对桑树生长发育、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新肥新药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植物测土配方施肥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述了测土配方施肥的概念和方法,综述了测土配方施肥在粮食作物、蔬菜、林果及桑树上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并对桑树测土施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4.
由α、β和γ 3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三聚体G蛋白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在生长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G蛋白通过细胞表面的偶联受体感知细胞外刺激,并由G 蛋白传送信号到胞内蛋白来影响细胞行为。植物与动物G蛋白虽然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但植物信号的传递由非典型“自我激活”机制和效应蛋白来完成并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综述了植物G蛋白的组成;重点介绍了水稻G蛋白亚基编码基因 D1GS3DEP1qNGR9参与激素、抗病、抗逆信号传导及水稻株型控制,粒型和N元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另外,对G蛋白的偶联信号途径组分和功能、系统生物学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5.
以果桑品种大10、红果2号、安杂1号和台湾72C002为试验材料,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盐分胁迫对果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作为探讨果桑幼苗对盐分胁迫的响应机制及西部盐渍化地区栽植果桑品种的耐盐性能评价依据。土壤低浓度盐分(0.1%NaCl)胁迫下,安杂1号和台湾72C002的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及叶片生物量均增加,并且即使在高浓度盐分(0.5%NaCl)胁迫下,安杂1号幼苗叶片的Pn、Gs、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也下降较少,与对照相比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表明安杂1号具有抵御高浓度盐分胁迫的能力。大10在高浓度盐分(0.5%NaCl)胁迫下,幼苗叶片的Pn、Gs、Fv/Fm、叶绿素含量及叶片生物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表明该品种抵御高浓度盐分胁迫的能力较差。在盐分胁迫下,不同果桑品种幼苗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不同,安杂1号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果桑品种,与大10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提示在果桑幼苗对盐分胁迫的响应过程中,叶片中高POD活性可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不同品种间表现出的酶活性差异性可能与品种的耐盐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6.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蚕茧干壳量无损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茧无损检测中的核心问题是蚕茧干壳量的测定。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和神经网络集成技术研究了一种无损检测蚕茧干壳量的方法,并实现了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等功能。系统首先提取并选择蚕茧振动信号中与蚕蛹质量相关的特征值,再将选择的特征值训练BP神经网络和RBF神经网络,用训练得到的这两种类型网络作为神经网络集成的输入,以蚕蛹质量作为神经网络集成的输出。检测试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最高检测准确率达到85.6%。  相似文献   
57.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粳稻品种兰胜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矮化突变体ddu1。GA3点滴诱导水稻第2叶叶鞘伸长和α 淀粉酶诱导反应表明,ddu1并非为GA的缺陷型和信号传导阻碍矮化。将该突变体与籼稻浙辐802、明恢63和粳稻品种日本晴进行正反交配组,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隐性单基因控制,而等位性检测表明ddu1与d1、d18、eui1和eui2均不等位。通过SSR和STS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将该基因定位于第7染色体SSR标记RM427附近,随后又发展了多对有多态性的SSR和STS分子标记,最终将该基因定位于STS标记R5309和R374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和2.0 cM。  相似文献   
58.
 从常规粳稻常优94后代中筛选到一份自然突变的抽穗期延迟的类树稻突变体lhd3(leafy head 3)。在短日照条件下,与野生型比较,lhd3突变体在生长后期,上部节间会继续长出叶片(一般为3片)和高位分蘖,类似于树的侧枝生长,抽穗期延迟,但基部分蘖数不受影响。经典遗传分析表明,lhd3与籼稻南京6号的F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类树稻植株的分离比符合3∶1,说明此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利用该群体进行图位克隆,将LHD3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染色体短臂的两个新发展的STS标记wpla3和wpla25之间。再利用5个新发展的STS和CAPS标记,最终将该基因精细定位在WX6和CAPS1两个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60 kb。通过水稻基因组注释系统共预测到10个开放阅读框(ORF)。对该基因的进一步克隆将有助于阐明水稻生育期和叶原基发育调控机理。  相似文献   
59.
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sub]1[/sub]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采取水上栽培方法,考察苗期根系发根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的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苗期发根力进行QTL和上位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的C63-CT125之间检测到1个发根力的主效QTL,同时也检测到影响发根力的5对上位性效应基因座,分别位于第2、3、5、6、7、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根长、根数上位性效应各有两对区间,有一对既影响根长,又影响根数。  相似文献   
60.
研究高产桑品种鄂桑1号(E1)和对照桑品种湖桑32号(H32)光合特性及光合相关基因表达变化,为桑树高光效育种以及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利用LI-6400XT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桑树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同时测定叶绿素含量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活性,在桑树光合日变化曲线峰值和谷底取样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桑品种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对E1和H32的光合日变化测定结果显示,桑品种E1叶片的Pn峰值显著大于H32峰值(P0.05),H32叶片Tr峰值显著大于E1峰值(P0.05);不同品种桑树叶片Pn-PAR和Pn-Ci的响应中,CE、CSP为E大于H32,AQY、LCP、LSP、CCP为H32大于E1。E1在较弱光强下实现光合产物积累的能力强于H32,E1对CO2低浓度的利用效率优于H32;不同桑品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中,E1叶片ΦPSⅡ和qP显著大于H32(P0.05),H32的NPQ显著大于E1(P0.05),表明H32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的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耗散;H32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小于E1(P0.05),E1的RUBP活性大于H32(P0.05),表明E1光合能力优于H32。不同品种不同时段发现3 356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代谢通路分析显示共有1 136个DEGs注释到KEEG数据库,DEGs显著富集的光合作用相关代谢通路主要是光合作用固碳、碳代谢、卟啉和叶绿素代谢等3条光合相关代谢通路。在FC≥2且FDR0.01的高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功能描述与光合作用相关的新基因共10个。其中Mulberry_newGene_3646、Mulberry_newGene_1405、Mulberry_newGene_2419和Mulberry_newGene_320共4个DEGs可能是造成H32和E1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差异的关键基因,可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