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1篇
综合类   6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用乳区LMT检测为阴性的健康奶牛8头,观察药物乳乃康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作用,通过给药前后7 d连续检测乳成分的变化来评价其对健康乳腺组织的刺激性。结果表明:药物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在给药后1~2 d内乳汁中体细胞数均明显上升,与各组试验前及给药3 d后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但2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乳腺组织对异物刺激非常敏感,药物和生理盐水对其都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乳乃康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作用和生理盐水相似,可间接表明药物的刺激作用较小;2组乳蛋白、乳脂、非脂固形物、密度、凝固点等指标在试验前后以及2组之间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药物对乳腺组织无明显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参考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GenBank中已经发表的鸭α-干扰素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人工合成后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ELP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DuIFNα-ELP。将重组表达质粒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 (DE3)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DuIFNα-ELP。根据类弹性蛋白多肽(ELP)具有温度敏感的可逆相变特性,通过重复可逆相变循环(ITC)纯化重组蛋白质;纯化的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变性、复性处理后,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分别在MDCK/VSV和DEF/VSV中检测重组蛋白质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重组鸭α-干扰素基因能成功表达,重组蛋白DuIFNα-ELP分子质量约80 000,纯化后的重组蛋白质纯度约90%。通过抗病毒试验检测重组DuIFNα-ELP在MDCK/VSV系统中的抗病毒活性为1.0×10~6 U/ml,比活性为1.25×10~6 U/mg;在DEF/VSV系统中的抗病毒活性为1.0×10~7 U/ml,比活性为1.25×10~7 U/mg,比MDCK/VSV系统中活性高10个单位,验证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与受体细胞的应答可能存在一定关系。这一研究结果为鸭α-干扰素防治禽类病毒性疾病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封琦  孟娜  赵言世  胡春风  亓鲁  朱善元 《水产学报》2019,43(4):1201-1208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渔药安全问题备受重视。为积极寻找抗生素替代品,本研究采用银杏叶提取物和硝酸银反应合成纳米银材料,并通过紫外-可见光全波段扫描、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对其结构表征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水产病原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测试对象,采用杯碟法、常量肉汤稀释法以及抑菌动力学实验测定合成的纳米银抗菌效果。结果显示,在波长450 nm处有纳米银等离子共振体形成的吸收峰;透射电镜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平均直径小于10 nm;X射线衍射图谱验证了金属银的生成;本研究所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对4种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研究表明,采用银杏叶绿色合成纳米银,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在水产病害防控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4.
【目的】本研究选择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核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DTMUV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DTMUV-201909株基因序列,运用一步克隆技术将Capsid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中,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使用ISA206佐剂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混合乳化后免疫BALB/c小鼠,以获得多克隆抗体。间接ELISA方法测定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并对多克隆抗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结果】试验成功构建pET-30a-Capsid重组质粒,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18 ku,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该蛋白能与抗His标签鼠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反应原性。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鼠抗Capisd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可达1...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旨在明确当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流行状况和生物学特性,为鱼源无乳链球菌病防控提供新的数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从广东罗非鱼主养区茂名、湛江地区采集病样进行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用PCR方法对分离株血清型及4个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通过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31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和多重耐药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61份病样中分离到35株无乳链球菌;血清型检测表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均为Ia型;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证明,cylE、sodA、gapC基因在所有鱼源分离株及人源、牛源和鱼源参考株中检出率均为100%,而scpB只在人源参考菌株中检出;药敏试验结果发现,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敏感率为90%以上,对6种抗菌药耐药率为50%以上,分离株的耐药基因型和表型部分一致,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均多重耐药,其中5重及以上耐药的菌株为27株,占总菌株数的77.1%;斑马鱼致病试验表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可导致斑马鱼不同程度的发病死亡。本研究明确了当前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特性和致病性,为广东乃至全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6.
根据已发表的牛气管抗菌肽(bTAP)序列和酵母密码子偏爱性设计并合成一段bTAP DNA序列,将其与毕赤酵母pPIC9K质粒连接后构建了分泌表达载体pPIC9K-bTAP.获得重组质粒经Sal Ⅰ酶切线性化后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通过G418抗性筛选获得了阳性转化重组菌.通过对重组菌培养条件的进一步优化,揭示了重组...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半边莲水提取物、半边莲总黄酮、半边莲总生物碱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本试验建立了Marc-145细胞模型,在研究其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质量浓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形态观察和MTT法,设立药物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对病毒进行阻断、抑制和直接杀灭3种作用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半边莲水提取物、半边莲总黄酮、半边莲总生物碱和利巴韦林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5、1.25、0.63和0.016 mg·mL~(-1)。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半边莲水提取物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2.1%、60.2%、52.6%,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各作用方式下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半边莲总黄酮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1.1%、85.0%、93.9%,其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较强,极显著高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在这两种作用方式下细胞基本保持单层完好。半边莲总生物碱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1.2%、57.8%、58.1%,其对PRRSV在抑制作用和直接灭活作用下的抑制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5),对PRRSV阻断作用极显著强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在阻断作用下细胞轻微病变。综合3种作用方式,3种半边莲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抗PRRSV的作用,其中,半边莲总黄酮抗PRRSV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半边莲总生物碱,半边莲水提取物抗PRRSV效果最弱。  相似文献   
58.
根据GenBank发表的志贺毒素2型变异体(shiga-toxin 2e,Stx2e)的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检测STEC的PCR方法.通过对已知毒素类型参考菌株的扩增,证明所建立的PCR方法能够特异鉴定STEC.采集临床疑似仔猪水肿病未死亡病例(5例)的直肠棉拭子样品和死亡病例(15例)的十二指肠病料,接种LB内汤于37℃增菌培养4~6 h后,运用所建立的PCR方法对增菌培养物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有19例为STEC感染.通过与细菌分离后再鉴定的比较,证明了该诊断方法具有的速度快、检出率高的特点,尤其适合于临床活体检测.  相似文献   
59.
60.
在已构建的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减毒菌株F2(O139∶F18)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体外对野生菌株S451521的黏附抑制作用。无菌采集断奶后1周仔猪的十二指肠,并分成若干肠段(每段2cm)试验组。将肠段分别与不同比例的减毒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吸附后,每组取相同面积肠段并置于相同体积的LB肉汤中;充分刮取肠黏膜制成混悬液后,倍比稀释并分别涂布于LB平板上培养后细菌计数;分别挑取各组平板上的单菌落120个,通过细菌分类鉴定判定减毒菌株F2对其野生菌株的黏附抑制情况。结果表明:F2株细菌能明显抑制其野生菌对仔猪上皮细胞的黏附,抑制率在84.62%以上。该结果提示减毒菌株F2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可能性,对预防仔猪水肿病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