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7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重金属Cu(Ⅱ)、Cd(Ⅱ)单一诱导及联合作用下双齿围沙蚕HSP70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Cu(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诱导的第3天时不同浓度组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依次为22.86μg/L浓度组44.50μg/L浓度组4.45μg/L浓度组,而在诱导的第7天和第14天时HSP70 mRNA表达量与Cu(Ⅱ)浓度呈正相关;Cd(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则随Cd(Ⅱ)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较Cu(Ⅱ)单独作用下变化趋势平缓;Cu(Ⅱ)和Cd(Ⅱ)联合作用下,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在诱导的第3天和第7天时45.70μg/L Cu(Ⅱ)+10μg/L Cd(Ⅱ)浓度组HSP70 mRNA表达量高于Cu(Ⅱ)和Cd(Ⅱ)单一作用,表明Cu(Ⅱ)和Cd(Ⅱ)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中国沿海岩虫Marphysa sanguinea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线粒体COⅠ序列分子标记方法,对大连、兴城、乳山和北海4个海域共5个群体57个岩虫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7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9个,单核苷酸突变位点19个,共出现了9种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30和0.097 73,整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5个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为乳山群体,最低为大连群体,岩虫5个群体聚为两大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岩虫的人工扩繁及资源保护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和虾池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nhitensis Grube)广泛分布于辽宁省沿岸滩涂,是海水养殖鱼、虾、蟹的优良饵料。辽宁地区的沙蚕因其个体大、颜色绿、含水率低而倍受欢迎。日本等国每年都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活沙蚕用于满足本国的游钓渔业,同时沙蚕的提取物被研制成保健品和海洋药物,应用于高技术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双齿围沙蚕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出口需求逐年增长,长期采捕导致沙蚕资源逐渐匮乏,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研究沙蚕的大规模繁育技术,开展虾圈或滩涂人工增养殖符合我国国情,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雌激素对双齿围沙蚕性比、生长和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性未分化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暴露在双酚A和17β-雌二醇两种雌激素下,研究了雌激素对双齿围沙蚕雌雄比例、个体生长、死亡率及卵母细胞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雌激素各浓度下的试验组沙蚕均为雌性。与对照组相比,双酚A浓度为50、100μg/L时,对沙蚕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P〈0.01);浓度为10、150μ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浓度为200μ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沙蚕的死亡率随双酚A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当17-β雌二醇浓度为1、5、15 mg/L时,对沙蚕有极显著的促生长作用(P〈0.01);浓度为30 m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显著(P〈0.05);浓度为45 mg/L时,对沙蚕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随着浓度的提高,沙蚕的死亡率明显加大。双酚A浓度为10~150μg/L、17β-雌二醇浓度为1~30 mg/L时,对沙蚕卵母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而双酚A浓度为200μg/L(P〈0.05)和17β-雌二醇浓度为45 mg/L(P〈0.01)时对卵母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已知的绿沙蚕Nereisvirens细胞色素氧化酶CYP342A1保守区设计引物,采用RACE技术首次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aibuhitensis体壁肌肉中克隆出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全长为1857bp,5’端非翻译区为186bp,3’端非翻译区为225bp,阅读框为1446bp,编码为481个氨基酸。第422~431氨基酸序列符合P450所具有的结构保守共有序列FxxGxxxCxG,第319~322氨基酸序列为K螺旋特征基序ExxR区,第282~294氨基酸序列含有CYP4家族特征序列EVDTFMFEGHDTr。经Blast与GenBank中已知物种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CYP4与多毛类绿沙蚕Nereisvirens CYP4BB1、CYP342A1(AY453408)氨基酸同源性为73%、36%,与多毛类小头虫CapiteUacapitataCYP4ATI(AY574044)同源性为39%。据此推断,双齿围沙蚕CYP4基因属于CYP4B亚家族。  相似文献   
16.
采用COI基因序列和ISSR分子标记对分布于我国大连(DL)、乳山(RS)、盘锦(PJ)、青岛(QD)、盐城(YC)、晋江(JJ)和朝鲜西海岸(CX) 7个地理种群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0个ISSR引物在7个种群中共扩增出116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9条,总多态位点比率为93.9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5 2,Shannons信息指数为0.518 6,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值为0246 0。数据表明24.60%的遗传分化发生在不同地理种群间,76.40%的遗传分化发生在整个种群内,群体内分化大于群体间分化。对7个群体70个个体COI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对比长度包括469 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68个,简约信息位点47个。在68个变异位点中,62个位点发生转换,6个位点发生颠换,简约信息位点率达9.611%,系统树分析表明供试群体内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与ISSR分析结果相一致。该结果为科学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沙蚕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配子的发生过程,研究了配子发生各时期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齿围沙蚕原生殖细胞起源于体壁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形成后进入体腔当中,在体腔液中生长、增殖;双齿围沙蚕的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已知杂色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金属结合蛋白Ⅱ(MPⅡ)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应用RACE技术从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克隆得到MPⅡcDNA序列全长为904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357 bp,编码119个氨基酸。Blast比对结果显示,由双齿围沙蚕MPⅡcDNA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多毛类Periserrula leucophryna蚯蚓血红蛋白(Hr)、杂色沙蚕(Nereis diversicolor)蚯蚓肌血红蛋白(MHr)及星虫类Themiste zostericola Hr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51%、77.12%和61.02%,由此推断该cDNA序列可能属于血红蛋白家族。应用Real-time PCR方法,分别研究了沙蚕暴露于Cd2+质量浓度为40 mg/L的环境中12、24、48和72 h后MPⅡ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3种质量浓度5、10和20 mg/L Cd2+暴露15 d后MPⅡ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1)沙蚕暴露于40 mg/LCd2+72 h后,MPⅡ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为空白对照组的12.6倍,表...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研究鲤疱疹病毒Ⅱ型 ( 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 ORF4蛋白的功能, 通过PCR扩增CyHV-2 ORF4基因, 并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FastBac HTA-ORF4, 将其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 Bac感受态细胞后获得重组杆粒Bacmid-ORF4; 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  相似文献   
20.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对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地区3口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氮(N)、磷(P)、硅(Si)营养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3口池塘全年平均总溶解无机氮(DIN)浓度为17.36μmol/L,硝酸盐(NO-3-N)与DI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均值为12.61μmol/L,亚硝酸盐(NO-2-N)年均值为1.61μmol/L,氨氮(NH+4-N)年均值为3.14μmol/L,磷酸盐(PO-34-P)与硅酸盐(SiO-23-Si)年均值分别为0.40μmol/L和19.76μmol/L。氮磷比(N/P)年均值为61.41,其中冬季和春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硅氮比(Si/N)年均值为2.08,冬季和春季均小于1,其他季节均大于1;硅磷比(Si/P)年均值为50.12。3口刺参池塘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