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篇
  33篇
综合类   136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宁麦14的高产特性及适宜密度和肥料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麦14的高产、稳产性能十分突出,在江苏省淮南地区2003-2006年连续3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28点(次)中,平均产量位次均居第一,不仅比对照品种扬麦158或扬麦11增产,而且也比其他所有参试品种增产,平均增产6 706.65~7 319.55 kg/hm2,增产幅度为2.17%~15.83%.该品种的穗、粒、重三因素较协调,一般产量结构为有效穗465万~495万/hm2,不低于对照品种,平均每穗实粒数38粒,比对照品种多2粒,千粒重41~42 g,比对照品种高2~3 g.宁麦14株高适中(85 cm左右),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强,根据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较适合密植和较高肥水栽培.本试验区大面积生产上作中高产栽培(6 000 kg/hm2以上),较适宜的基本苗应在225~300万/hm2,相应的肥料运筹为纯氮225万~300 kg/hm2.  相似文献   
92.
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宁麦1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中筋小麦品种宁麦16为试验材料,通过在拔节期追施不同量的氮肥,研究追施氮肥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对宁麦16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追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单产比对照增产29.4%,其中以施纯氮225 kg·hm-2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增产2281.0 kg·hm-2,增幅达40.56%,但施氮量继续增加,籽粒产量则有所下降.拔节期追施氮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成穗数和穗粒数上,平均比对照分别提高14.0%和19.0%.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宁麦16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和延伸性.综合产量和品质分析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追施225 kg·hm-2氮素可实现宁麦16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相似文献   
93.
为了解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的形成机制,以弱筋和强筋小麦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间旗叶叶绿素含量以及Rubisco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降解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间不同品质类型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和Rubisco含量差异明显,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扬麦15花后15~25 d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9.6%,而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镇麦168花后15~25 d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2.8%和34.6%;旗叶灌浆期内肽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2个强筋品种花后5~25 d内肽酶活性始终高于2个弱筋品种;小麦旗叶Rubisco含量在开花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两个弱筋小麦品种旗叶中Rubisco含量始终高于两个强筋小麦品种。此外,扬麦15花后15~20 d才可以看出Rubisco亚基出现降解现象,郑麦9023在花后15 d就已经明显出现了Rubisco大亚基降解,说明强筋小麦郑麦9023旗叶较弱筋小麦扬麦15衰老早。  相似文献   
94.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以7个株高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和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程度为部分显性,遗传力高,早代选择有效。控制株高、穗长、倒一、倒二、倒三、倒四节间长的增效等位基因为显性,而控制倒五节间长的减效等位基因为显性。宁麦8号、宁麦9号、扬麦9号和扬麦11具有控制株高、倒一、倒二、倒三和倒四节间长较多的隐性基因;望水白具有控制穗长最多的显性基因;扬麦9号具有控制穗长和倒五节间长较多的显性基因。株高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控制,而其构成因素可能受1~3对主效基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株高构成因素对株高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倒一节>倒二节>倒三节>倒五节>倒四节>穗长。  相似文献   
95.
耕作方式对黑土团聚体含量及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东北黑土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为探索有利于东北黑土结构改善的耕作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1年(耕作试验开始前)和2008年(耕作试验实施7年后)吉林省中层黑土为对象,分析探讨了免耕(NT)、秋翻(MP)和垄作(RT)处理0—30cm深度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干团聚体特征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结果】与2001年相比,2008年各处理(RT、MP、NT)1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在0—5cm表层中均有所增加,且除MP外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RT和NT增加幅度分别为2001年的4.78和3.38倍,且显著高于MP。0.25—0.053mm水稳性微团聚体变化趋势则与大团聚体相反。8mm干团聚体在0—10cm土层的相对数量表现为RTNTMP,且均高于2001年背景值,其中0—5cm土层RT显著高于MP及2001年背景值(P0.05)。0.25—1mm干团聚体RTNTMP2001年背景值,呈现与4mm干团聚体相反的变化趋势。2008年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0.25mm团聚体含量(R0.25)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且湿筛法得到的结果远远低于干筛法,说明供试土壤的团聚体中水稳性团聚体比例很小。2008年3种耕作处理的土壤结构体破碎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在各个土层均为MPNTRT,且除了MP处理5—20cm略高外,其它均低于2001年背景值。【结论】传统耕作不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使土壤更易遭受风水侵蚀。保护性耕作,尤其垄作,促进了黑土稳定土壤结构体的形成,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96.
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宁麦15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麦15在参加2005-2007年度国家长江中下游片冬麦组区域试验中,2年共计33点(次)中有24点(次)增产,增产点(次)率达73%,8点减产,1点平产;2年平均产量421.94 kg/667m2,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增产4.32%.在2007-2008年度生产试验中,5省8试点7增1减,其中鄂皖苏浙4省7试点中有6试点增产,增产幅度为6.38%~11.0%,1试点减产0.60%,平均产量424.88 kg/667m2,比对照扬麦158增产7.10%;河南信阳试点产量471.70 kg/667m2,比对照豫麦18增产6.79%.各地大面积生产的试验示范一般产量均可达450 kg/667m2左右.2年品质分析结果,籽粒蛋白质含量13.53%/13.42%,湿面筋含量29.7%/29.9%,面团稳定时间5.9 min/4.7 min,品质优于对照品种扬麦158.宁麦15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赤霉病和纹枯病,白粉病也较轻;该品种属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前中期生长较快,成熟期较早,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及河南南部部份地区和浙江省中上等肥力地区种植,尤其适合上述地区的中晚熟水稻茬选用.  相似文献   
97.
卵泡抑索(Follistatin,FS)可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抑制促卵泡素(FSH)的分泌,从而影响动物的繁殖机能。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水牛的FS cDNA序列来分析其繁殖性能低的可能原因。试验参照GenBank公布的奶牛的FS cDNA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再将其亚克隆到pMD-18T克隆载体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获得了水牛的FS cDNA序列。同源性及进化树分析提示FS在哺乳动物进化上高度保守。研究发现两处氨基酸的突变,这可能影响FS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发挥,从而影响水牛的繁殖机能。  相似文献   
98.
通过自制人工海水培育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与天然海水对比分析人工海水特性及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状况,探究人工海水对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在广西南宁国家级罗氏沼虾良种场进行,罗氏沼虾幼体和饵料丰年虫无节幼体均由该良种场提供,罗氏沼虾幼体规格(湿重)为(1.476±0.050)g,共80万尾;在幼体开始培育前配制人工海水1 000 kg,配比为海盐:MgSO_4∶CaCl_2∶KCl∶H_3B_3O_3∶KBr∶ETDA∶生石灰=2000∶600∶72∶36∶24∶4∶1∶2;设置天然海水为对照组,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设置4个重复。结果显示,人工海水中,Mg~(2+)∶K~+∶Ca~(2+)=3∶1∶1,与北部湾天然海水接近,且水质无毒性作用;与天然海水相比,人工海水培育的罗氏沼虾幼体成活率为95.00%,蜕皮率为16.82%,并提高了幼体的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化率,降低了摄食率;幼体在天然海水中生长和脱壳所用能量[(18.83±1.35)%和(0.99±0.16)%]分别显著低于人工海水[(19.64±0.51)%和(1.47±0.06)%](P0.05);而在呼吸、排泄和排粪上的能量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自制的人工海水对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蜕皮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
2010年2月,对采自江苏吴江、广西三塘和广西南宁国家级良种场共3种不同来源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进行从幼体阶段至变态苗阶段的培育试验;干量容积法推算产苗量,计算育苗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来源幼体的育苗成活率分别为73.6%、65.2%和90.4%,成活率差异明显;其中,国家级广西南宁罗氏沼虾良种场的育苗成活率最高。在育苗生产中,必须注重罗氏沼虾亲本的种质复壮与培育,才能保证幼虾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其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0.
利用组织切片、HE染色和显微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患刺激隐核虫病组织病理变化。组织切片结果可见,感染鱼的鳃和体表受到直接机械损伤;鱼体在缺氧状态下,入侵的刺激隐核虫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某种毒素,也可能因刺激隐核虫感染而引发细菌或病毒继发性感染,造成肝、脾和肾脏不同程度的间接性损伤。表现为鳃部机能严重受阻,肝脏脂肪肝变性严重,肝索紊乱,血窦缩小或消失;脾脏组织结构不清晰,有充血、出血和坏死等症状;肾脏结构不清晰,肾小管及肾小体缩小,肾小管细胞融合(黏连),组织间隙松散扩大,局部细胞坏死,存在脂肪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