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兴化湾海域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年1月、2008年4月和9月兴化湾海域(位于福建省沿海中段)鱼类学调查资料,研究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种类数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当地地形、地貌、水文环境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次调查中,共鉴定鱼类123种,其中1月47种、4月48种和9月81种.鲈形目种类有51个,占总种类数的41.46%.1月、4月和9月,鱼类质量H值分别为2.59,1.78和2.65,尾数H值分别为2.84,2.42和2.42,其中质量H值的季节变化特征与种类数相同,而尾数H值冬季最高.1月鱼类的尾数多样性仅与种类数相关(r=0.69,P=0.0145);4月尾数H仅与尾数密度相关(r=0.62,P=0.023 8),9月尾数多样性与种类数和尾数密度均不相关,显示出1月的种类数,4月尾数密度分别是影响鱼类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种类季节更替率从1月到4月为79.75%.从4月到9月为82.41%.从9月到次年1月为77.88%.兴化湾内湾潮滩地形和径流,不同潮流在中湾交汇,洄游性鱼类去留是影响兴化湾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中国近海11种鳀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鳀科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断序列,探讨了5属11种中国鳀科鱼类的亲缘关系。得到16S rRNA可比序列长度为472~501 bp,共存在20个插入/缺失,125个变异位点。总体上看,序列中转换多于颠换,转换/颠换之比为1.4。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差异计算的种间遗传距离从0.22%(黄吻棱鳀和中颌棱鳀,刀鲚和凤鲚)到18.54%(长颌棱鳀和康氏侧带小公鱼),以金色小沙丁鱼作为外群构建的系统树,棱鯷属依次与鲚属、黄鲫属相聚,再与棱鳀属的赤鼻棱鳀相聚;最后与鳀属和侧带小公鱼属形成的分支相聚。赤鼻棱鳀自成单独的一支,建议将赤鼻棱鳀从棱鳀属中划分出来。  相似文献   
23.
池塘中菹草着生藻类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黄藻门和隐藻门的种类,共50属68种;常见优势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菹草整个生活史中,着生藻类的平均着生密度以硅藻门最大(29.90×103ind./cm2),其次为绿藻门(16.87×103ind./cm2)和蓝藻门(13.52×103ind./cm2);就平均生物量而言,硅藻门(70.20 μg/L)较其他藻类高得多.着生藻类的着生与菹草生长相互抑制,着生藻类的密度和生物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24.
水产动物三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诱导三倍体的方法包括生物学方法(远缘杂交、核移植、细胞融合)、物理方法(温度休克法、水静压法等)和化学方法(使用化学诱导剂如细胞松弛素、咖啡因、秋水仙素等)。利用三倍体动物可以控制过度繁殖,加快生长速度等。  相似文献   
25.
几种生态因子对黑藻断枝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水温、光照强度和酸碱度3种生态因子对黑藻断枝生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长度的黑藻断枝在水温偏低、光照偏强、偏酸性的条件下生长较好,选取6cm的断枝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理想植株长度,而其最佳生长条件为水温15--20℃,光照强度840lx左右,pH值6~7。  相似文献   
26.
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及抑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斑地锦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连续回流法明显优于浸渍法;正交实验得出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A1B3C3D3,即65%的乙醇12倍量提取4次,每次2h条件下提取液中总黄酮含量最高;各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顺序为D(提取次数)〉B(提取时间)〉C(加倍量)〉A(乙醇浓度)。斑地锦总黄酮是主要的抑菌成分之一,其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0mg/mL。  相似文献   
27.
溢油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磁力搅拌和超声波乳化等手段模拟海上溢油事故,采用常见的4种原油和4种燃料油开展对贝类的毒害效应以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根据8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h-LC50得出这8种油对褶牡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F120=F180>-20#>F380>TJ015>TJ014>TJ002>TJ016;根据8种油品对缢蛏的96h-LC50得出这8种油对褶牡缢蛏蛎的整体上毒害作用的大小顺序是:F180>F120>-20#>F380>TJ002>TJ015>TJ014>TJ016;根据8种油品对褶牡蛎的96h-LC50得出TJ016和TJ002对褶牡蛎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和TJ014对褶牡蛎属于低毒高风险,F380和-20#对褶牡蛎柴油属于中毒高风险,F180和F120对褶牡蛎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根据8种油品对缢蛏的96h-LC50得出TJ016对缢蛏属于低毒中风险,TJ015、TJ014、TJ002和F380对缢蛏属于中毒高风险,-20#、F180和F120对缢蛏属于高毒极高风险。总之,对贝类而言,燃料油毒性比原油更大,缢蛏相对褶牡蛎对油品毒害作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8.
首先将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50、100、500、1000和5000 mg/L)悬沙中15d后,再将受试牡蛎转移到干净海水中恢复培养15 d,观察牡蛎的存活率,检测鳃丝中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鳃细胞DNA损伤情况和肌肉中RNA/DNA比率变化,探讨悬沙对牡蛎的影响。结果表明,悬沙暴露试验后,本研究所设悬沙浓度对牡蛎存活率几乎无影响,但当悬沙质量浓度≥500mg/L时,鳃丝中Na+-K+-ATP酶、SOD和CAT活性开始显著降低,鳃细胞中开始检测到明显的DNA损伤,反映牡蛎生长状况的RNA/DNA比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这些受损牡蛎经干净海水培养15 d后,检测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仍未恢复到对照组和低浓度悬沙组的水平。可见,较高水平的悬沙胁迫对牡蛎并没有产生致命的影响,依据常规的生态毒理学指标如存活率并不能得出有效的评价结果,但分子细胞水平上的各指标就能比较灵敏地反映悬沙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采用室内培养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梯度的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中N、P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悬沙处理15d后,各组水体的总磷(TP)含量均有减少,与悬沙处理浓度呈负相关(y=- 0.0009x2- 0.0179x+1.3779 ,R2= 0.9822,x是悬沙浓度,以下同),而各组水体中的总氮(TN)、NH4+-N和NO-3-N含量变化则不明显,各组水体中NO-2-N含量均有所上升,与悬沙处理浓度呈正相关(y=0.0021x+0.0381 ,R2=0.9642) ;菹草对水体TP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633x2+1.2665x+ 2.2796 ,R2=0.9822 ),菹草对水体 NO-2-N 去除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515x2- 8.4821x- 46.016,R2=0.9646) ;菹草对水体TP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y=0.00006x2+0.0012x+0.0021, R2=0.9822) ,菹草对水体 NO-2-N 去除速率随着悬沙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y=-0.0001x- 0.0008 ,R2=0.9642 );总的来说,一定浓度悬沙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菹草对水体TP的吸收,但是由于试验期间水温较低,菹草生长缓慢,在悬沙胁迫下菹草对水体TN和 NO-3-N 等主要指标吸收影响不显著,同时也说明菹草对悬沙胁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可以用作含沙量较高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良中的沉水植物.  相似文献   
30.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甲壳动物口足目(Hoplocarida)和十足目(Decapo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探讨优势种、地形地貌、水团、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对这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口足目2种和虾类17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是6月的关键种,口虾蛄是9月的关键种.6月和9月2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质量密度分别为41.14 kg/km2和32.36 kg/km2,尾数密度为18.41×103ind/km2和10.66×103ind/km2.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即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6月,种问分布较均匀,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值(H')较高;9月,在群岛外侧,由于口虾蛄在质量密度上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质量多样性指数下降;但在尾数密度上,种间分布较均匀,尾数多样性指数值明显高于质量多样性指数值.无论是在6月还是9月,高密度区均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特别是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域.瓯江北口外的冲淡水水团是形成瓯江口北侧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密度、种数和多样性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冲淡水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订海域口足目和虾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04-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