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3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40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陇抗11号是以高代自交系96A08为母本、杂一代96H25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优良花皮大果型西瓜三交种。该品种生长势旺盛,田间高抗西瓜枯萎病,耐旱性强;全生育期98 d,果实发育期34 d,易坐果;果实椭圆形,皮色深绿上覆墨绿色中齿条,果皮硬韧,耐贮运;中心含糖量11.8%~12.3%,中边糖梯度小,瓤色红,瓤质酥,风味口感好,品质优良;平均单瓜重5.2 kg。适宜在西北生态区甘肃省及同类地区春夏季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22.
对虾科包含有26个属,约有200多种对虾,由于同属内的对虾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只呈现细微的差别,因此使得只基于形态学对对虾科物种的鉴别非常困难。为确定DNA条形码技术在对虾科物种鉴别的可行性,本研究中,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研究了32种对虾的核苷酸组成、对虾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用邻接法构建32种对虾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对虾COⅠ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61.5%)显著高于G+C(38.5%)。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32个物种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0.468)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6倍,符合Hebert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系统进化树中,32种对虾中有30种对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合成独立的分支。可见,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对虾科DNA条形码在物种的鉴别上具有很好的应用性,可以作为形态学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  相似文献   
23.
由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引发的"白点病"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但仍未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健康大黄鱼和患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肠、脾、头肾与肝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蛋白进行检测,研究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MIF在健康大黄鱼肠、脾、头肾、肝各组织中均无表达;MIF在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各组织中高表达,表达强度从弱到强依次是肠、肝、脾、头肾,MI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4%、80%、86%、90%。推测MIF在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4.
大黄鱼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显微技术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形态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鱼苗孵化出膜至22日龄时每天取样1次,22至30日龄时每两天取样1次,30日龄以后每5天取样1次,直到60日龄。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6-29.4℃条件下,2日龄仔鱼肝脏出现,肛孔开裂;3日龄仔鱼胰脏、幽门盲囊出现,口形成;4日龄仔鱼胆囊出现,食道黏膜上皮中出现较多黏液细胞,胃肠分化,肠后端具肠瓣与直肠分界,胃肠蠕动,口和肛门与外界相通;5日龄仔鱼肝脏分化为两叶,胰脏分散分布在肠的周围;12-13日龄仔鱼胃分化为贲门部、幽门部和胃盲囊三部分,肠壁褶皱形成;36日龄稚鱼胃腺发育较好,幽门盲囊结构与成鱼相似,共16条。随着仔、稚、幼鱼的个体发育,消化道进一步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层皱褶加深,黏液腺增多。60日龄幼鱼,消化道和消化腺发育较完善,基本具备了成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文中还讨论了大黄鱼育苗过程中的3个"危险期"与消化系统发育变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运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ZA1、HN、ZA2、ZP、DS)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对微卫星引物在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中共检测到75个等位基因,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3. 875~7. 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 632~3. 719、平均PIC值范围在0. 498~0. 62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 410~0. 56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 589~0. 687。各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 147~0. 305,说明各群体内近交程度较高,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除ZP与DS群体外,其他群体在多个微卫星位点上均显著偏离平衡(P 0. 05),说明大部分群体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 028~0. 199;根据Fst计算得到各群体间的Slatkin’s遗传距离在0. 029~0. 249之间。本研究结果表明,采自厦门市的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近交现象。本文通过对厦门市5个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厦门市凡纳滨对虾亲虾群体的遗传结构、种质资源状况及近交程度,为该地区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提纯、保优、复壮及遗传选育提供背景资料和建议。  相似文献   
26.
利用在生长激素(G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多肽(PACAP)基因中发现的7个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半滑舌鳎两个野生群体(渤海群体和黄海群体)和1个养殖群体间以及各群体内雌雄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差异。结果表明,7个位点中有4个位点表现出多态性,在3个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的分布范围为2~37,平均为9.5;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布范围为2~28.9,平均为8.4。各位点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布范围分别为0.5145~0.7738、0.5690~0.8671和0.4829~0.8314。群体间的成对FST值及个体分配分析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而在两个野生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此外,等位基因分布和双倍体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这4个多态性位点在3个群体的雌、雄性别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7.
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往研究表明,福建近海的蓝圆鲹分属2个地理种群,即东海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种群。为研究这两个群系的遗传结构,对蓝圆鲹闽东(30尾)和闽南(32尾)种群进行了AFLP分析,8对选择性引物在2个种群62个个体中,共扩增出56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364个。闽东和闽南种群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2.70%、58.97%,0.1875、0.1809和0.2878、0.2763。与其他鱼类对比显示,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说明种群遗传结构尚未遭到明显破坏;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蓝圆鲹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而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Nm显示2个种群间基因交流频繁。种群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2个种群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蓝圆鲹闽东和闽南种群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因此可将福建海域的蓝圆鲹划归同一个管理保护单元。较强的扩散能力及海洋环流可能是造成福建近海蓝圆鲹种群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8.
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低分子质量、富含半胱氨酸、高度诱导性的内源金属结合蛋白。采用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褶牡蛎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500bp,由长54bp的5′非翻译区,122bp的3′非翻译区和324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共编码107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28%),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富含金属硫蛋白典型的Cys-X(1-3)-Cys结构,存在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特征序列,是金属硫蛋白家族成员。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褶牡蛎体内3种组织(内脏团、鳃、外套膜)中金属硫蛋白mRNA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重金属(Cd~(2+)、Zn~(2+))慢毒胁迫效应。结果表明,金属硫蛋白mRNA在褶牡蛎内脏团中相对表达量最高;褶牡蛎内脏团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量与重金属胁迫时间呈现出一定时间效应关系,从胁迫开始至7d表现为正调,而7~10d开始为负调,Cd~(2+)胁迫和Zn~(2+)联合Cd~(2+)胁迫下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最大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2.5倍(Cd),Zn~(2+)联合Cd~(2+)胁迫表现为拮抗作用。本试验结果为生产实践上在多种重金属污染下应用金属硫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水域污染状况,保护水生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9.
氟苯尼考在日本囊对虾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养殖日本囊对虾制定正确的用药方案、确定氟苯尼考的休药期提供科学依据,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RP - HPLC)研究了氟苯尼考在日本囊对虾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盐度29.91的条件下,氟苯尼考在肝脏、肌肉和血淋巴的平均回收率为93.37%、91.79%、91.82%;试验数据经药代动力学软件3p97分析表明,日本囊对虾采用氟苯尼考单次腹部肌肉注射,其肌肉药一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肝脏和血淋巴药一时数据符合一室模型.其中,氟苯尼考在肝脏、肌肉和血淋巴中的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浓度一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31、50.77、14.33(μg/g)·h;药物的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13.03、10.46、8.031 μg/g;药物浓度处于峰值时的时间Tp分别为0.2044、0.2298、0.6544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0.6771、0.4746、0.4193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766、16.16、4.917 h.建议在23 ±0.5℃的水温条件下,氟苯尼考对日本囊对虾的休药期不少于7d.  相似文献   
30.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改良的微孔板法研究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B 11的生物膜形成特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Bil能够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OD_590值在6h即达到小高峰,于22 h达到峰值,其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初始菌液浓度的增加,生物膜的OD_590值逐步降低;25℃的生物膜的OD_590值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的生物膜生成量(P<0.05);在起始pH值为3~4的营养肉汤中,嗜水气单胞菌几乎不能形成生物膜,OD_590值接近空白对照,而在pH值为5-10的营养肉汤中,嗜水气单胞菌均能形成明显的生物膜,且差异性不显著(P>0.05);培养液中添加氯化镁达到1 mmol/L时,生物膜的OD_590值会显著性降低(P<0.05);培养液中添加氯化钙达到lmmol/L时,生物膜的OD_590值显著性提高(P<0.05);嗜水气单胞菌在肌肉组织液包被的96孔酶标板上的生物膜形成量有所增加(P<0.05),而在其他黏液和组织提取液包被的酶标板上的生物膜形成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Bil能在聚苯乙烯酶标板表面形成稳定而明显的生物膜;其生物膜的形成能力受温度、酸碱度、起始菌液浓度、钙、镁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肌肉组织提取液也存在能影响生物膜形成的成分.本研究旨在为探讨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