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不同C:N(5101520)条件下研究了一株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Z5对单一氮源(有机氮源、NH4-NNO2-N)及混合氮源(有机氮源与NH4-N、有机氮源与NO2-NNH4-NNO2-N)的吸收利用特性及蛋白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亚硝酸还原酶(NiR)3种氮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溶藻弧菌Z5对有机氮与无机氮的吸收均受到环境中碳含量的影响, C:N=20, NH4-NNO2-N的吸收率分别是C:N=5时吸收率的3.39倍和2.25倍。在C:N=15C:N=20的水平下, 溶藻弧菌Z5NH4-NNO2-N的吸收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藻弧菌(Z5)吸收利用NH4-NNO2-N的途径分别为NH4-N→细菌菌体蛋白和NO2-N→NH4-N→细菌菌体蛋白。在高C:N条件下, 溶藻弧菌Z5对无机氮源(NH4-NNO2-N)的吸收增强, 细菌菌体蛋白中来自NH4-NNO2-N的量分别由C:N=5时的25.0%19.4%上升到C:N=20时的41.3%43.0%GS酶活力受NH4-N调控明显, 相比之下, 蛋白酶和NiR酶受氮源种类调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周氏新对虾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氏新对虾(英文名:Shiba shrimp;拉丁学名:Metnpenaeus ioyneri Miers;俗称:黄虾、沙虾、站虾、麻虾、黄新对虾、羊毛虾和河虾等),隶属对虾科、新对虾属,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朝鲜沿海,是我国重要经济虾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海米,色为桔红,形似金钩,故有“金钩虾米”之称。  相似文献   
13.
李忠帅  马甡  单洪伟  王腾  肖威 《水产学报》2021,45(11):1825-1834
为探究亚硝态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体长为(6.8±0.3) cm,体质量为(4.0±0.6) g]体内亚硝态氮的时空分布与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响应,实验设置0(对照组)、0.8、4.0和8.0 mmol/L 4个处理组,进行持续96 h的亚硝态氮胁迫实验和12 h的恢复实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死亡率与胁迫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胁迫6 h内,亚硝态氮在凡纳滨对虾鳃、血淋巴、肠道、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明显积累,且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相同胁迫浓度组,亚硝态氮在对虾鳃中积累最多,肌肉中最少,鳃中的积累量约为肌肉的3倍。Na~+-K~+-ATP酶活性在0.8和4.0 mmol/L组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显著升高,而在8.0 mmol/L组的肌肉中显著降低。胁迫各组对虾肝胰腺AMPK活性显著上升,且与胁迫浓度呈现正相关性。恢复期间,除血淋巴(8.0 mmol/L组)外,各组织中亚硝态氮1 h恢复效率均超过50%,且肝胰腺和鳃的恢复效率最高,达到74%以上。血淋巴、鳃、肠道中亚硝态氮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的时间最短,均在6 h以内,而水体中亚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以上研究表明,胁迫下亚硝态氮会在对虾组织中迅速积累,并引起能量代谢进程的加快;胁迫解除后,积累在体内的亚硝态氮能够迅速排出体外,以减轻毒性影响。本研究结果将为缓解亚硝态氮对养殖对虾毒性效应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用药注意事项$中国海洋大学@于明超!邮编266003 $中国海洋大学@马甡!邮编26600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的新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3年中国大陆大面积发生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以来,科技人员和养虾业者就开始了对该病的防治研究与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渗水养虾、井水养虾、蓄水处理后养虾等不同的养殖方式,加强苗种质量中检测和苗种的选用,加强饲料质量管理、饲料的投喂一以及水质控制、药物的使用等,使中国对虾的养殖产量大幅度提高.走出了对虾养殖的低谷。但对虾疾病仍然是养虾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生产不稳、风险极大。为此,作者根据近几年养虾的实践,结合各地的经验,对对虾疾病防治提出以下新见解和防冶技术:一、混…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了密度(12.04、24.08、48.16、144.49、240.81、337.13、433.46、529.78、626.11尾×m-2)对凡纳滨对虾(平均初始湿重0.026±0.006g)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周期45d。结果表明:I.12.04、24.08和48.16尾×m-2密度水平对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626.11尾×m-2密度水平,但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II.12.04和24.08尾×m-2密度水平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特定生长率(SGRd)与密度(D)的回归方程为:SGRd=-0.3911Ln(D)+10.068 (R2=0.8745)。  相似文献   
17.
白鸽鱼,学名蜥形副平牙虎鱼,暖水性小型底栖鱼类,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及近岸滩涂处,也生活在江河下游淡水水域中。在我国,白鸽鱼野生分布区域北到福州,南至海南岛,珠江流域各河口区野生白鸽鱼资源量最为丰富。人工养殖条件下,白鸽鱼摄食水蚯蚓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白鸽鱼为广盐性分布种类,可存活盐度范围在0~30;白鸽鱼较耐低温,96h致死低温为10.78℃,当水温在12℃以上时,未出现死亡现象。目前,国内外对白鸽鱼繁育与养殖、放流等技术还未见报道。白鸽鱼属于虎鱼类,借鉴虎鱼类现成的养殖繁育经验,可以为白鸽鱼资源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白鸽鱼为珠江流域的特色水产珍品,在滩涂池塘养殖中具有适盐范围广、适应性强、食性广、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白鸽鱼必将成为继大弹涂鱼之后的又一养殖热潮。  相似文献   
18.
对虾养殖池塘混养牡蛎对底质有机负荷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8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对虾池塘不同密度混养牡蛎试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不同密度混养牡蛎对虾池塘底质养殖负荷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混养牡蛎虾池底质中N、S、P营养指标随养殖进程呈上升趋势,到实验结束时,不同密度梯度牡蛎混养围隔底质污染程度不同,根据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评估养殖负荷,各围隔呈低谷状排列:Ⅱ组(98.14)>Ⅲ组(60.64)>Ⅳ组(33.05)>Ⅴ组(29.68)<Ⅵ组(126.85);不同密度处理中,位于谷底的Ⅴ组为最佳放养密度点,对于养殖密度为4.5×106尾/hm2的对虾池塘,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03.2g/m3,转换为生产规模,则混养牡蛎最佳生物量为1.01×104kg/hm2。  相似文献   
19.
<专刊>= <栏目>=研究论文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17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1005-8737-(2007)07-041-07 <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01-479-4);青岛市科技局科技计划专项项目资  相似文献   
20.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褐牙鲆经过连续多代缺乏选择的人工繁育和养殖,造成养殖群体种质发生退化,生长速度和抗逆性下降,极大制约了牙鲆养殖业发展.以选育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饵料转化率高的牙鲆类养殖新品种为目的,作者对褐牙鲆(♀)×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的杂交育种进行了研究.本实验对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F1及其亲本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杂交F1含水率显著低于双亲(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双亲(P<0.05),粗脂肪含量介于二者之间;杂交F1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总量都显著高于褐牙鲆与犬齿牙鲆(P<0.05);脂肪酸含量方面,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3种鱼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褐牙鲆、犬齿牙鲆、杂交F1,三者饱和脂肪酸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3种鱼肌肉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杂交F1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90.30)明显高于褐牙鲆(77.75)与犬齿牙鲆(79.34),在蛋白质品质上表现出一定杂种优势.上述结果表明,杂交F1的肌肉具有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