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8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根据2007年4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小黄鱼产卵亲体空间分布和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以及小黄鱼个体繁殖力及其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等.结果表明,目前在近海海域和外海海域均有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水温分布范围为9.77~18.85 ℃,平均13.46 ℃;盐度分布范围为31.59~34.65,平均为33.46;分布水深范围为13.21~104.67 m,平均为57.56 m;小黄鱼绝对繁殖力范围为2 753~46 657粒/尾,平均为15 676粒/尾,体长相对繁殖力(FL)范围为21~323粒/mm,平均为113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范围为85~1 307粒/g,平均为360粒/g;卵径大小范围为0.48~1.15 mm,平均0.809 mm.与历史资料相比较,小黄鱼产卵亲体分布范围已经扩大,产卵亲体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已经改变,相对繁殖力也显著提高,卵径变小.这些变化是小黄鱼本身对环境压力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映,也是小黄鱼为延续种群所采取的一种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32.
漠斑牙鲆引进种群同工酶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引进种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子一代的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了48个样本的15种同工酶在漠斑牙鲆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或器官中的表达情况,以期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15种同工酶共记录了33个基因座位,其中Me-1、Adh—1、Sdh—1、Sdh-2、Gdh—1、G6pd-1、Pgm—I1ldh—1、Cat—1、Pod—1和Pgi—1共11个座位呈多态,多态座位百分数是33.3%。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有效数值Ae为1.2196,预期杂合度He为0.1219,实际杂合度Ho为0.1547。同时还分析了漠斑牙鲆各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这些数据说明,漠斑牙鲆群体拥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还处于种质资源维持较好的状态,有利于对其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33.
鱼类消化酶的研究是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依据。红鳍东方鱼屯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因此对其消化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都会影响鱼类体内消化酶的水平,如日龄、温度、pH值、盐度等。pH是对酶起显著作用的因素,由于酶是蛋白质,当pH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引起酶的变性。酶的活性在某一pH最大,而当离开该pH值酶活性会逐渐减弱,其图形如钟型。因此测定酶的最适pH可作为酶性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4.
黄河口海域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5和7月,利用弓子网开展了东营黄河口海域底层渔业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层渔业资源结构,分别计算了春、夏两季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J)、均匀度指数(J')和生物量指数(b)。春、夏季平均网获量分别为0.927和2.12kg/h。R、H’和J’指数分别为12.08、2.277、0.64和10.91、2.743、0.76。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底层生物资源较春季丰富,渔业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也较春季高。优势种为纵肋织纹螺、六丝矛尾鰕虎鱼和口虾蛄等。  相似文献   
35.
乌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高天翔  王俊  宋娜 《水产学报》2017,41(10):1521-1532
为了解乌鳢群体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对8个群体共212个个体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乌鳢控制区全序列长度为907 bp,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变化较大,中国黄河及以北的乌鳢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水平比淮河和长江等南方群体相对较低,所有群体表现出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水平(h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群体聚类树结果均未显示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显示存在多个主单倍型。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不同水系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相同水系间遗传差异较小。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中国乌鳢所有群体有效种群数量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0.222—0.050百万年出现了一次较明显的快速增长,之后在晚更新世末次冰期0.050—0.010百万年出现了有效种群下降,伴随着全新世到来,在0.010百万年之后,乌鳢群体又发生了一次较小的有效种群增长。洞庭湖群体则发生一次有效种群的快速增长,增长时间大约在0.160百万年。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后,东亚季风在中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和秦岭山脉屏障对季风的阻断作用加大了这一差异,可能对乌鳢群体的遗传多样度差异造成一定影响。乌鳢群体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可能与乌鳢遗传分化时间较短有关,但是地理隔离等因素导致了不同水系间确切的遗传差异。第四纪更新世气候的波动,尤其是中更新世间冰期气候的转暖、末次盛冰期的降温和冰后期全新世的到来可能对乌鳢群体的数量和栖息地的扩缩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6.
对采自日本北海道宗谷近海的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和北方玉筋鱼(A.hexaperus)进行了部分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的分析比较.2种玉筋鱼在体长体质量关系式、性腺成熟系数等生物学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2种玉筋鱼的脊椎骨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有较高的重叠率(70%).采用耳石角度对2种玉筋鱼进行研究,发现玉筋鱼耳石角度的平均值[(86.8±0.4)°]显著小于北方玉筋鱼[(93.0±0.5)°](P<0.05).利用耳石角度对2种土筋鱼的判别准确率较高,平均为84.3%,可以作为鉴别2种玉筋鱼的1个形态学参数.  相似文献   
37.
北黄海细纹狮子鱼摄食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2007年秋季在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对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的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北黄海的细纹狮子鱼在秋季主要以虾类和底层鱼类为食,属于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其优势饵料生物是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在调查海域最北部的1号站位,细纹狮子鱼还摄食了较多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鱼卵。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深、经度、纬度和体长对细纹狮子鱼的食物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而性别和性腺成熟度则没有显著影响(P0.05)。脊腹褐虾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6,P0.05),而中华安乐虾(Eualus sinensis)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219,P0.05);脊腹褐虾(r=-0.372,P0.01)和中华安乐虾(r=-0.799,P0.01)体长与细纹狮子鱼体长的比率与细纹狮子鱼体长之间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细纹狮子鱼的胃总质量和空胃质量均随着体长的增加呈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38.
基于线粒体COI与16S rRNA基因序列探讨贻贝属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了贻贝属5个种的线粒体DNA COI及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确定了贻贝属的系统进化关系。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和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为外群,基于距离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演绎法(BI)及贝叶斯联合模型分析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5种贻贝[Mytilus edulis,紫贻贝(M.galloprovincialis),盖勒贻贝(M.trossulus),厚壳贻贝(M.coruscus),加州贻贝(M.californianus)]在系统树上聚为2支。加州贻贝最为原始,厚壳贻贝次之。其中,紫贻贝和M.edulis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而厚壳贻贝和加州贻贝的亲缘关系近。研究结果为贻贝属物种进化、迁移及其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9.
两种黄盖鲽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岩  肖永双  高天翔  于函 《水产学报》2009,33(2):201-207
比较分析了钝吻黄盖鲽(Pleuronectes yokohama)和尖吻黄盖鲽(P. herzensteini)线粒体基因组COI、Cyt 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373 bp的核苷酸序列,两种间共检测到107处核苷酸替换,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第三密码子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编码基因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两种黄盖鲽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核苷酸替代速率最快的是D-Loop,COI和Cyt b核苷酸替代速率基本一致。建议在进行黄盖鲽属鱼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时,应该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基于Cyt b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钝吻黄盖鲽和尖吻黄盖鲽两种的分岐时间约为200万年,两种间的分化事件发生在更新世(Pleistocene)。  相似文献   
40.
黄海、东海蓝点马鲛群体的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采自黄海北部(东营、威海)、东海(舟山、宁波、温州)的5个蓝点马鲛群体(共157尾)和广州的1个斑点马鲛群体(20尾)的个体进行了形态特征测定,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单因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在吻至胸鳍起点/叉长(SP/FL)、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叉长(VA/FL)、胸鳍鳍条及鳃耙数上存在差异;斑点马鲛与蓝点马鲛所有的形态特征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群体间差异系数均小于1.28,根据Mayr等提出的75%规则,认为其群体间差异仍属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32.32%、11.92%、7.67%,累计贡献率为51.91%.前两个主成分的分布图显示出黄海与东海的蓝点马鲛已经有所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蓝点马鲛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黄海与东海群体之间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