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5篇
  5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19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猪圆环病毒3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灵敏而便捷的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根据PCV3ORF2基因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4对引物,先使用荧光染料(SYBR)定量PCR法验证其能否有效扩增目的片段,并根据结果和引物对所扩增序列的交集进一步设计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快速检测PCV3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SYBR染料法和TaqMan探针法均能有效地扩增PCV3标准质粒以及其他阳性样品,并且对1.29×10~2~1.29×10~9拷贝·μL~(-1)的PCV3标准质粒(Pmd18-t-Cap)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29×10~2拷贝·μL~(-1),比常规PCR的灵敏度高100倍,该方法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轮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基因以及猪链球菌、猪肺炎支原体等细菌基因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批次内重复和批次间重复试验结果显示变异系数(CV)均小于1.5%,呈良好的可重复性。用该方法对2016年至2017年间收集的124份来自湖北省等地的猪病料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地区PCV3阳性率为8.06%(10/124),PCV2和PCV3共感染率为8.06%(10/124)。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能够灵敏特异的检测圆环病毒3型,为圆环病毒3型的临床检测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2.
<正>细菌感染是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抗生素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正因为这样,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日益普遍,导致致病菌耐药性日益增加。  相似文献   
43.
<正>一、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外因。外来(经饲料、空气、媒介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场内存住的病原;毒物(毒素)。2.内因。动物免疫状态和营养状态下降引起疾病。3.诱因。饲养条件的标准化(密度、温度、湿度、通风;饲料品质)没有做好引发疾病。诊断疾病时要用逆向思维,从诱因开始追溯。如果一个猪场疾病长期持续发生,那就要检查饲料和饲养环节有什么漏洞诱发了各种疾病。如果一个猪场忽然急性发病,那就可能是有特定病原入侵。  相似文献   
44.
当前猪病流行呈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病多发,繁殖障碍性疾病难以根除,免疫抑制性疫病感染率越来越高,旧病原尚未消灭,新病原不断出现(病原不断变异,病原耐药性不断增强),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层出不穷,从而导致猪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复杂多样,应用常规的临床诊治方案已无法解决猪病问题。鉴于此,必须采用实验室方法来确诊临床猪病,以保障猪场用药、用苗等各项疫病防控方案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45.
<正>本文所称的母猪繁殖障碍,是指由于致病因素(而非品种差异等生理因素)所致的母猪产仔数量减少和仔猪质量下降的各种症状总称。这些致病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饲料毒素、营养缺乏、配种技术不当、饲养不规范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引起的繁殖障碍,是由于病原可经过胎盘传播。这些因素之间可互相协同呈现累加作用,使病程更加严重。因此,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  相似文献   
46.
非洲猪瘟病毒无标签p30-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以败血症、皮炎和关节炎为特征,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建立临床检测ASFV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扩增了ASFV-CP204L基因,通过pET-30a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30蛋白,使用Ni-NTA纯化表达产物,通过肠激酶切除外源性蛋白,得到无His-组氨酸标签的p30蛋白,以此为诊断抗原,建立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表达的无标签p30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0 ku,与ASF阳性猪血清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确定ELISA抗原包被浓度为1 μg·mL-1,根据ROC曲线下面积确定S/P值>0.398判定为阳性,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10%;与PCV2、CSFV、PRV-gE、PRRSV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与INGENASA商品化试剂盒总符合率为97.78%。用该方法分别检测标准阳性血清、动物感染试验血清和收集的区域性临床血清644份,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512倍稀释的标准阳性血清样品;检测感染动物血清,其中80%(4/5)的试验动物在第10天抗体为阳性。644份临床猪血清样品中抗体阳性率为7.61%,其中,母猪、后备母猪、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03%、0%、4.94%、7.55%和28.7%。本试验建立的ASFV-p30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可应用于ASFV的抗体检测,为ASF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7.
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及优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圆环病毒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奠定基础,从湖北省某些大型养猪场采集临床上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病死猪的淋巴结、脾等组织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对分离病毒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鉴定、电子显微镜鉴定、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及动物感染试验;同时对病毒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用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含量。结果表明,从猪病料中分离到1株猪圆环病毒2型(PCV2),命名为PCV2-WH。分离毒株经间接免疫荧光可检测到特异的PCV2荧光斑,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直径17 nm大小、圆形病毒粒子;利用一对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引物进行了PCR扩增,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9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为98.2%~99.9%。非免疫猪接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优化培养的结果显示,细胞与病毒同步接种培养24 h后,用300 mmol/L D-氨基葡萄糖于37℃作用30min后继续培养48 h的病毒滴度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性、疫苗免疫、诊断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1猪伪狂犬病的防控1.1伪狂犬病的历史和现状狂犬病是一种老病,1931年诊断出来,现在基本上能控制。伪狂犬病最早发现于牛,类似狂犬病。后来利用TK/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和gE-ELISA鉴别诊断方法,检出和淘汰野毒感染猪,逐步建立了伪狂犬病阴性猪群。欧美发达国家根除了家猪的伪狂犬病。野猪是潜在的传染源。我国大型种猪场伪狂犬病净化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1.2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2011年冬季东北部分地区和2012年3~7月中原周边省份都发生疑似伪狂犬病的病例,主要  相似文献   
49.
为了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的早期诊断、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本试验制备了兔抗PCV2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30例疑似PCV2病猪肺组织的病毒抗原进行定位、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试验制备的兔抗PCV2抗体具有高纯度和良好的特异性;Envision法可原位检测病猪肺组织PCV2抗原的分布,其抗原的阳性表达主要出现在肺巨噬细胞胞浆内;依据阳性细胞百分率,进行染色结果判断,检出阳性病猪16例,阳性检出率为53.37%.实验证明Envision法具有高敏感、低背景、快速简便的特点,可在兽医病理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0.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P) Apx 的基因序列设计了 1对引物 ,从我国 APP武汉株扩增出约3.5 kb的 apx CA基因。测序结果表明 ,该基因的大小与国外已报道的 1型和 9型 APP的 apx CA基因大小一致 ,同源性达 99%。将该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 p ET- 17b,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 p ET- apx CA,并在大肠杆菌 BL 2 1(DE3)中表达出了大小约 10 5 0 0 0的 Apx 蛋白。提取包涵体蛋白作为抗原包被 EL ISA酶标板 ,对已知阳性、阴性血清和临床送检血清样品进行了 EL ISA检测 ,从而为最终建立 Apx - EL 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