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试验对2005~2006年从宁夏地区分离到的6株新城疫病毒进行遗传学特性研究,采用RT-PCR扩增了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6株分离株扩增片段的长度均为535bp,与预期扩增片段长度大小一致.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强毒株的典型分子特征.通过构建新城疫病毒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表明6株宁夏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均属于基因Ⅶd亚型,与我国近年来新城疫病毒主要流行优势基因型一致,同时表明在宁夏地区至少有2个不同来源的毒株同时流行.  相似文献   
62.
一株Class Ⅰ新城疫病毒中国分离株分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对从健康家鸭中分离到的一株Class Ⅰ新城疫病毒分离株Duck/China/08—004/2008进行了遗传进化特性研究。利用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主要功能区片段。并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为EU589149。该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组成为112E—Q—Q—E—R—L117,具有典型新城疫弱毒株的分子特征。同源性分析表明其与国内普遍使用的弱毒疫苗株LaSota和V4核苷酸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55.4%和57.7%)。通过构建F基因的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Class Ⅰ,与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弱毒疫苗株LaSota(Class Ⅱ中的基因Ⅱ型)和V4(ClassⅡ中的基因Ⅰ型)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通过构建57株ClassⅠ新城疫病毒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本分离株与近年来香港活禽市场分离株较为类似.同属于基因3型。  相似文献   
63.
2018年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南部地区发病散养鸡中检测到新城疫病毒强毒株。这是美国自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的报道。该病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截至2019年5月24日,美国农业部已在加利福尼亚州、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共确诊新城疫疫情425起,其中加利福尼亚州423起,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各1起。病原学分析显示,此次流行的新城疫病毒属于基因Vb亚型。初步遗传分析表明,本次疫情暴发为单点传入并造成二次扩散,但病毒暴发的起源仍未确定。病例对照研究表明,禽群数量大小、观赏鸟、禽群中公鸡高占比、与野鸟接触等是病毒感染的风险因素。美国政府已采取包括限制移动易感动物、扑杀暴露动物、提升饲养场生物安全水平、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以及家禽与其他传染源接触、加强监测筛查和流行病学跟踪支持等等一系列举措来控制新城疫疫情的传播。但该病毒仍具有持续性威胁,或有进一步传播的可能,对于该疫病的防控和监测工作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64.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mL 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65.
鹅副粘病毒F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基因组RNA,采用P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7kb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EGM^R-T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F基因的阳性克隆,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的F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695bp,共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  相似文献   
66.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 YG97经 1 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 ,提取病毒基因组 RNA,采用 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 1 .7kb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 p GEMR -T载体 ,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 ,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 F基因的阳性克隆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 :扩增的 F基因片段的长度为 1 695bp,共编码553个氨基酸 ,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 1 1 2 R-R-Q-K-R-F1 1 7,与 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 ,同时也与鹅副粘病毒分离株致病性试验结果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 :与国内标准强毒株 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86%,与国内外部分发表的其他 NDV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 84 %~ 89%之间 ,说明该毒株相对于经典的 NDV在 F基因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67.
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国际上规定的 3项指标 ,即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平均死亡时间 ( MDT)、 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 ICPI)和 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 ( IVPI)等加以评价。将分离到的 1 1株鹅副粘病毒中选取了其中 3株 ,即 HG97C5 、YG97F1 1 、YG98- 2 C4,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致病性试验。结果为 :3株鹅副粘病毒的 MDT分别为 56.7、52 .0、53 .2 ,ICPI分别为 1 .64、1 .69、1 .70 ,IVPI分别为 2 .62、2 .60、2 .60 ,表明这 3株鹅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同时将鹅胚和鹅按照研究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毒力试验。结果为 :上述 3株鹅副粘病毒最小致死量致死 1 3日龄鹅胚的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 68.8、67.4、70 .2 ,1日龄雏鹅脑内接种致病指数分别为 1 .52、1 .64、1 .66,6周龄非免疫雏鹅静脉接种致病指数分别为 1 .2 6、1 .65、1 .68。目前虽然没有鹅副粘病毒毒力判定标准 ,但从其对鸡和鹅的致病性检测结果表明这 3株鹅副粘病毒对鸡和鹅均属于强毒力的毒株  相似文献   
68.
微生物灭活和冻干是兽医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的常用技术,其对生物制品的抗原含量、核酸含量、免疫原性、稳定性和保存期影响较大。了解不同灭活和冻干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性,对优化生物制品制备工艺,提高制品质量均有重要意义。常用的灭活剂有β-丙内酯、甲醛、烷化剂、Trizol试剂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甲醛,但其存在破坏免疫原性、有致癌风险、灭活时间长等缺点;常用的冻干保护剂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和大分子明胶等,其中糖类保护剂可使细菌存活率达到83%左右,蛋白质保护剂最高可达94.90%。未来需要研制安全、有效、可控性高的新型灭活剂以及常温的冻干保护剂和稳定的液态保护剂。本文综述了兽医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常用灭活剂和冻干剂研究进展,以期为提升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制备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我国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对2014—2018年分离的5株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代表株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分析显示:5株病毒F蛋白裂解位点为112RRQKR/F117或112RRRKR/F117,具有强毒株的典型特征;病毒基因组长度均为15 192 nt,其F蛋白融合肽、七肽重复区和跨膜区,以及HN蛋白跨膜区、中和抗原表位等功能区有多处氨基酸变异。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014—2015年分离的2株病毒属于基因VII.1.1亚型;2016—2018年分离的3株病毒属于基因VII.2亚型,暗示此亚型毒株可能已逐步取代基因VII.1.1亚型,成为家禽中的优势流行毒株。本研究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特性,从而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0.
为掌握我国I类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分布及分子演化特征,2016—2019年,随机从国内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98个采样点,采集家禽口咽/泄殖腔双拭子样本、野鸟粪便样本和环境样本共45 458份,通过病毒分离和RT-PCR鉴定,共分离到I类NDV 558株。从时间分布看,2016—2019年I类NDV分离率分别为0.95%、0.89%、1.88%和1.37%,有增高趋势;从地理分布看,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离到I类NDV,主要集中于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从场点分布看,活禽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I类NDV阳性率明显高于养殖场和屠宰场;从宿主分布看,I类NDV主要来源于鸡和鸭,少量来自鹅、鸽和环境样本;从基因型分布看,558株I类NDV属于2个基因亚型,其中1.1.2亚型为近年来我国流行的主要基因亚型。研究表明,我国I类NDV污染面广,宿主范围广泛,且存在2种基因亚型。研究提示,应加强I类NDV的免疫、监测,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家禽抵抗力,降低病毒基因变异致毒力增强的风险。本研究为我国科学防控新城疫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