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四川小麦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50年来推广面积60.7hm^2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探讨。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直实遗传差异,用8个主成分中代表92.2%变异的5个主成分计算了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0.62-46.86,平均遗传距离1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类,性状差异大的品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间数量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92.
SSR标记遗传距离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异源2号、川麦28号和绵阳26号等3个优良品种(系)与繁6等37个四川小麦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考察了F1代6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以及与SSR标记揭示的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性状杂种优势平均值均较低,但变幅较大(-92 31%~145 1%)。小麦21条染色体上的23个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带,其中66条(81 2%)具有多态性。每个SSR引物能扩增1~8条,平均为3 2条。亲本间遗传距离(GD)变幅为0 135~0 486,平均GD值为0 297,表明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较大。除穗粒重外,各性状杂种优势与SSR标记揭示的亲本间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说明难以利用SSR标记遗传距离预测小麦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3.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根据已知的黑麦75Kγ-黑麦碱DNA序列设计引物,对8份不同类型的普通小麦材料进行PCR扩增,均获得一条约400 bp的特异扩增带。对新中长和99L2的扩增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序列登录号为:DQ432029和DQ432030。分析表明,DQ432029和DQ432030序列完全一致,由377个碱基组成。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的同源性最高,相似性达92%,表明它是一个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同时,此序列与所有已知γ-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可以认为它是普通小麦γ-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一个新序列。所有不同类型的小麦材料都扩出一条同样大小的清晰、明亮带,此扩增带可以作为普通小麦该γ-醇溶蛋白新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4.
小麦新品种川农16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创制的新材料 87- 4 2 9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川育 12为亲本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在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平均增产 14 2 %、14 0 %和 12 7%。结果分析表明 ,川农 16的丰产性、稳产性、穗容量和成穗率均属四川小麦育种的新突破 ,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应用SDS -PAGE技术 ,分析了 2 4份四川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并计算其品质得分。结果表明 :大部分品系的Glu -A1位点上具有 1亚基 ,Glu -D1位点上 5 +1 0亚基达 75 % ,但Glu -B1位点上的 7+8或 1 7+1 8亚基比例较低。所有品系的品质得分为 4~ 1 0分 ,平均 7 7分。说明四川小麦的品质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96.
应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基因组原位杂交和RFLP标记研究了异源2号和绵阳26号在醇溶蛋白和DNA水平上的差异性。APAGE分析表明,异源2号和绵阳26号至少有9条醇溶蛋白差异带,且异源2号含有小麦背景中1RS的醇溶蛋白标记位点G1d1B3。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实异源2号含有黑麦的1RS,而绵阳26号则不含黑麦染色质,RFLP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位于第1同源群的短臂RFLP探针均能  相似文献   
97.
几个中国大麦属物种核rDNA ITS区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份来源于中国和7份国外的不同大麦属物种核rDNAITS区进行了序列分析,并采用邻接法构建了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大麦属物种的ITS区序列长度为596~600bp,其中ITS1、5.8S和ITS2分别有43、4和54个变异位点。ITS区揭示的遗传分化距离变化范围为0~0.1121,平均值为0.0561。以雀麦属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发现,大麦属不同物种间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关;各物种或亚种按照其亲缘关系与染色体组的划分进行聚类,其中具有H和I染色体组的物种各聚为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98.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2;发芽率GR≤40%),分别为红皮品系L2741、L3006、白皮品系L586,得到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获得的3份抗穗发芽品系可在培育抗穗发芽品种中利用,获得46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主要与植物抗逆性有关,推测其在小麦抗穗发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以及利用它们创制的育种原始种质,具有大量未被育种利用的遗传变异。但是,由于普遍具有明显缺陷、产量潜力低,育种家不愿意用,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育种原始种质的利用效率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根据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和以地方品种为遗传背景的染色体工程材料的育种实践,总结建立原始种质的高效育种利用技术体系。【结果】建立了“育种原始种质-顶交-两段选择”育种体系,利用小群体选育出7个新品种,同时利用6RS.6AL易位系选育的含黑麦抗白粉病基因Pm56的新品系参加了四川省区域试验。【结论】顶交可以导入原始种质的有利位点、同时改良综合性状,有利于重组累积不同品种亲本中的有利位点、赶上育种家的遗传改良步伐,也有利于原始种质与其他亲本间不同遗传变异的协调匹配。两段选择降低了选择难度、提高了选择效率,尤其是第一段选择聚焦于淘汰遗传上相对简单的关键缺陷性状,选择标准简单、易操作,而且符合中选标准的植株少,从而选择难度小、工作量小。育种实践表明,基于原始种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00.
利用 SDS-PAGE和分子克隆方法研究了易变山羊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其基因。结果表明 ,四倍体易变山羊草有 3个可表达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其中一个亚基的迁移率很慢 ,推测其为 Glu-U1 x;另外2个亚基的迁移率分别与中国春的 Bx7和 By8接近或更慢 ,利用一对特异扩增基因编码区的引物得到的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 2 .5 kb和 1 .9kb。分子克隆得到阳性质粒 p2 .5和 p1 .9。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二者均为 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 ,它们与普通小麦中已经报道的 y型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上都存在差异 ,是 2个不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新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