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6篇
  3篇
综合类   2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本实验室就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接诊的280份发病水貂样品进行疾病背景登记,实验室诊断,并对其发病原因作了分析,初步掌握山东地区水貂疾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
抗禽大肠杆菌中药的体外抑菌方法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金银花、大青叶等10味中药对禽类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效果,使用纸片法、打孔法同时对10种中药水提物进行体外抑菌试验,通过抑菌结果筛选较优抑菌试验方法,并测定抑菌效果较好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的药物抑菌圈大小除甘草、重楼外,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且其中的金银花、黄柏、贯众、黄连四味药抑菌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纸片法效果更佳;10味中药中金银花、黄连的抑菌圈直径最大,分别为(1510±001),(1602±001) mm,呈高度敏感反应;二者的MIC分别是625,3125 mg·mL-1,MBC为125,625 mg·mL-1。试验得出较好的体外抑菌试验方法为纸片法,10种抗禽大肠杆菌中药中以金银花、黄连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对DF-1细胞的培养条件及新城疫病毒(NDV)DF-1细胞的蚀斑纯化方法进行了优化摸索,结果显示相较于DMEM培养基,DF-1细胞更适宜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生长,DF-1细胞以3×105/孔的剂量覆盖6孔板能获得最佳的铺板效果,吸附病毒后1.5 h覆盖第1层琼脂,48 h后覆盖第2层琼脂能获得最佳的蚀斑形成效果。通过对蚀斑纯化株F和HN基因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蚀斑纯化后无任何变异。通过此方法可在1个星期之内获得稳定的纯化毒株,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纯化效率高。  相似文献   
94.
为获得金黄口服液的最佳提取条件,本试验通过UV法测定不同提取条件下取得的复方口服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选取含量最高的提取条件作为最佳提取条件。在波长350 nm处,盐酸小檗碱在浓度为1.5625~25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0.1493x+0.0583,R2=0.9996;口服液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泡45 min、加10倍量的水、煎煮45 min、共煎煮3次;结合实际生产和成本因素,确定中药复方水提工艺为:浸泡30 min、加10倍量的水、煎煮30 min、共煎煮3次,均接近正交方案中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95.
猪流感病毒M基因核酸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地高辛(DIG)标记猪流感病毒(SIV)M基因的保守片段制成核酸探针,与H1及H3亚型的猪流感病毒(SIV)的cDNA、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的cDNA、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的DNA、猪瘟病毒(CSFV)cDNA、猪伪狂犬病(PRV)的DNA进行斑点杂交,以检测探针的特异性,结果该探针仅与H1及H3亚型的猪流感病毒(SIV)的cDNA杂交呈阳性,与其余病毒杂交呈阴性;敏感性试验显示,探针最低能检出约5 pg的H3亚型的SIV RT-PCR产物.应用该探针对35份疑似SI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检出9份阳性,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DIG标记的核酸探针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合于对SI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6.
朱绍辉  单虎  吴延功 《猪业科学》2005,22(10):62-63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在养猪业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我国养猪业迅猛发展,在取得诸多骄人数字的背后,带来的是养殖中的废弃物对环境污梁的日益加剧。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已极大地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97.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病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本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及死亡,呈现早产、流产、死胎、畸形和木乃伊、弱仔、产仔不足以及不孕等繁殖障碍,而母猪本身通常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在健康猪场,PPV一旦传入猪群,初次发病的各胎母猪都可能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在本病流行区内或猪场,7月龄以后的初产母猪往往容易发生流产、死胎和木乃伊等现象。PPVr在世界各养猪国家以及我国各地污染十分严重,生产繁殖猪群阳性感染率为70%~90%或更高,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病学PP…  相似文献   
98.
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es,IAVs)可以感染禽类和包括人类(Homo sapiens)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发生的最有效手段,然而不同免疫策略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仍未知。为探讨不同免疫策略对流感病毒免疫小鼠(Mus musculus)后抗体产生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两株血清学交叉反应性较弱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chicken/Hubei/YK524/2015,A/chicken/Shandong/LX830/2014,分别简称为YK524和LX830)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同源免疫与异源免疫以及病毒灭活与否对抗体产生的影响。首先将病毒通过蔗糖梯度离心纯化,免疫6~7周龄雌性BALB/C小鼠,定期采集血清测定血凝抑制效价(haemagglutinin inhibition titer,HIT)。结果显示,活病毒抗原较灭活病毒抗原刺激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具备良好的交叉反应性。说明活病毒更易于刺激机体产生具有广泛交叉反应性的抗体。另一方面,异源免疫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多交叉反应性抗体。本研究进一步选择抗体效价较高的两只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筛选抗体分泌克隆。将阳性克隆经过3轮亚克隆,最终获得3株持续分泌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9-1、H9-2和H9-3。在对抗体进行鉴定中,发现3株抗体均对LX830及另外1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Mink/Shandong/wm/2014(Mink/SD/14)具有血凝抑制活性及中和活性,H9-1与H9-2抗体的血凝抑制效价和中和抗体活性均高于H9-3。推测这3株抗体的抗原识别表位位于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球部受体结合部位。3株抗体均不可与YK524发生特异性结合,也不具备血凝抑制活性及中和活性,推测可能与YK524的血凝素基因上关键位点的差异有关。本研究探讨了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广谱抗体应答的途径,为流感疫苗的研发以及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流感病毒诊断试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99.
在胶东地区119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共92株菌有I型整合子整合酶基因,检出率达77.31%。92株I型整合子携带大肠杆菌共扩增出7类不同大小的基因盒插入区片段,大小分别为1008bp、1318bp、1586bp、1663bp、1913bp、1945bp、3149bp,其中以大小为1008bp的插入区片段的检出率最高,为31.67%。而检出率最低的为长度为1318bp的基因盒插入区。将基因盒插入区扩增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得出I型整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种类分别为aadA1、aadA2、aadA5、aadA22、aadB、dfrA1、dfrA12、dfrA17、dfrA27、1nuF、cmLA6、aar-3、orff分别编码对相应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0.
IL-2和IL-6是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佐剂的应用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论文以pTIL-2和pTIL-6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猪白细胞介素2(pIL-2)和猪白细胞介素6(pIL-6)的全基因序列,通过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及连接反应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了融合表达质粒pETIL-2和pETIL-6。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和Rosetta(DE3),37℃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了pIL-2和pIL-6,分子质量分别约为26ku和30ku。将包涵体纯化并复性后免疫家兔,制备的兔抗pIL-2和pIL-6的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效价在1∶1280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