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17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很早以前就开始对桑叶中的维生素和维生素类似物进行了探索,其中诸如论述维生素含量与桑叶叶质的关系、维生素对蚕的营养效果等.Fraenkel在关于昆虫的食物要求的综述中,叙述了在昆虫不可缺少的9种水溶性维生素其确认的经过(第1表).据他的叙述,除肉毒硷外,确认了维生素对昆虫以外的动物均有效果以后、或单离维生素以后,不久在昆虫也证实维生素的效果,又最初证明无论是贮谷害虫、蚊、蝇等亦均示现维生素的效果,因这些昆虫采用人工饲料育容易.维生素对植食性昆虫的效果一直在此后很多年才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12.
sch蚕胚胎期温敏性的mRNA差异显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对不同催青处理的伴性赤蚁sch系统进行研究 ,并以普通黑蚁系统夏芳作为对照。实验中分别抽提高温和常温催青处理 36h后的sch蚕卵和夏芳蚕卵的总RNA进行DDRT -PCR分析 ,其产物于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展示 ,得到大量的差示片段。对高温催青处理后在夏sch蚕卵中特异表达的 2条能稳定重复的带进行了克隆 ,得到了长度分别为 2 73和 199bp的cDNA片段 ,并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Northern杂交证实HAP82 80仅在高温催青处理的夏sch蚕卵中有转录 ,表明其为sch蚕卵经高温催青处理后特异表达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家蚕发生学是蚕业的理论基础之一,以生殖细胞形成,卵接受精子成为合子,发育为新个体的整个过程和现象为研究对象。要搞好蚕种生产,开辟新的育种方式,以及有关研究,都须了解蚕发生的基础知识。以下将蚕的发生分成3个部分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用60Co-γ射线照射家蚕羽化前2~3日雌蛹,羽化后与未经照射的雄蛾交配制种,于R群体中发现了一种双亲没有的新性状个体--高度油蚕.其幼虫皮肤透明度高,但没有其他高度油蚕的致死性,经多代饲养,体质强健,生殖吵力也正常.对其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结果:该油蚕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突变;与红色卵(re)连锁,属于第5连锁群;其油蚕性比中国油(oc)高,与oc杂交后代均为油蚕,确定其基因座位是:5-40.8.基因符号命名为:coco.  相似文献   
15.
以日系家蚕品种"湘晖"和"872"为亲本进行杂交,从 F2代分别向茧丝量高(A)、中(B)、低(C)3个方向进行定向选择.经过F2~F6共5代的同蛾区交配和选择,获得了茧丝量性状有显著差异的A,B,C共3个家系.以中系蚕品种芙蓉、菁松及其杂交后代为参照群体,对3个杂交分离系进行AFLP分析,获得了617个AFLP分子标记.结果显示:选择到F4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的AFLP分子标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F6代时,A,B,C各杂交分离系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十分显著且稳定.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有很强的规律性,所有个体均按家系有规律地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证明家蚕同蛾区杂交后代系统选择到F6代即可获得遗传性稳定的不同杂交分离系.  相似文献   
16.
蓖麻蚕属于鳞翅目天蚕蛾科绢丝虫类.原产印度.喜食蓖麻叶,木薯叶等,但以蓖麻叶为主.其茧为重要绢纺原料,也可制造丝棉等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四化建设.广西为我国饲养蓖麻蚕的主要基地.由于常年气温高,养蚕季节较其他地区长,但一年中有2—3个月无蓖麻叶饲养蓖麻蚕.而蓖麻蚕系多化性,无休眠期,终年连续发  相似文献   
17.
著者等采用家蚕幼虫形态上最为显著的黑缟斑纹形质,进行X线照射人工引变,获有部分结果,简报如次。 将黑缟斑纹同质性(P~s/P~s)及异质性(P~s/P)个体雄蛹,在发娥前日,照射X线,照射条件为5mA,100KV,焦点距离24Cm,其间复盖1.00m.m.厚的铝滤过板,照射时间137分,剂量7500γ。处理的雄蛹,到发蛾后交配姬蚕(P/P)两个系统。冷藏浸酸催青饲育,壮蚕期观察幼虫斑纹等形态上变化,调查人工引变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家蚕基因组与21世纪丝绸之路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3,29(4):321-322
由于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的出色工作 ,中国家蚕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于 2 0 0 3年 10月胜利完成。这是蚕业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家蚕全基因组有效长度为 4 5 0Mb ,这次绘制的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全基因组的 95 .5 4 % ,达到了高质量工作框架图的要求。随着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完成 ,蚕业科学将进入以分子设计和生物信息为基础的新的发展阶段。紧密合作 ,共同奋斗 ,为 2 1世纪丝绸之路更加绚丽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将是我国蚕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用实验遗传学的方法对家蚕锈色卵进行了遗传学研究。锈色卵同黑色卵杂交与红色卵同橙色卵杂交的后代卵色分离完全相同,即F_1均为黑色卵,F_2卵色分离黑红锈橙呈9∶3∶3∶1之比,RF_1卵包分离黑红橙锈呈1∶1∶1∶1之比。著者等认为:(1)橙色卵是单纯隐性基因支配的卵色突变,并定名为“ci- tron—egg”(橙色卵),以ci为基因记号;(2)锈色卵是两对隐性基因(ci和re)互作而生;(3)锈色卵是研究家蚕卵色遗传机制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20.
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家蚕橙色卵、红色卵与锈色卵的遗传关系。发现橙色卵、红色卵同锈色卵杂交F_2卵色分离为橙锈3∶1和红锈3∶1。结合过去的研究4),进一步证明了:锈色卵是由两对互补基因(complemgntary gene)ci和re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