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3篇
综合类   38篇
畜牧兽医   17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82.
家蚕新突变型h斑油基因的连锁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自保存系统中发现的油蚕突变———h斑油 (mottledtranslucentoh)的性状特征为 :幼虫体表遍布不透明的白色斑块 ,大小不一 ,其余部分为低度透明。通过与正常型和各连锁群标志基因系杂交 ,进行遗传分析和连锁检索 ,结果 :h斑油为第 2 0连锁群的隐性突变 ;与霜降油蚕 (oh)的杂交结果确定其基因座位为 (2 0 0 .0 ) ,对霜降油为显性。命名其基因符号为ohm。同时发现ohm 对中国油 (oc)表现上位作用。  相似文献   
83.
家蚕线粒体基因组1.8kb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并测定了家蚕 (Bombyxmori)线粒体基因组 1781bp的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片段序列 ,根据序列同源性比较 ,推测该DNA片段包括 :ND1基因、16SrRNA基因 3′端、tRNALeu(UAG)基因和一个尚待确定的tRNA基因。家蚕与果蝇ND1基因序列同源性约为 81 85 % ,16SrRNA基因 3′端序列同源性约为 74 5 %。在家蚕、果蝇、蜜蜂、蝗虫、卤虫和人 6个物种中 ,线粒体ND1编码的疏水性氨基酸比例较稳定 ,显示了ND1基因的保守性。对上述 6个物种ND1基因序列和 16SrRNA基因 3′端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构建了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84.
家蚕基因资源品系油蚕突变体的鉴定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调查了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库未知基因的油蚕突变,采用油蚕标志基因系统及幼虫皮肤野生型系统,分别对其中20个系统的油蚕进行了杂交鉴定,结果探明了其中18个系统油蚕的基因座位,即E~(ca)030系统油蚕的基因与od基因为同一座位(1—49.6);L~c000等16个系统的油蚕基因与oc基因为同一座位(5—40.8);o100系统油蚕基因与or基因为同一座位(22—8.9).  相似文献   
85.
尊敬的孙瑜副主席、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及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全体同志们:今天我们来自全国蚕业战线的朋友们欢聚一堂,在这里隆重庆祝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四十周年华诞,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以中国蚕学会和我个人名义,向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四十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同志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为广西和我国蚕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广西是我国木薯蚕大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木薯蚕的研究和技术推广中心,广西还是我国亚热带蚕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国内外占…  相似文献   
86.
本文从细胞分类学和细胞地理学的角度,对在四川省所发现的二十八个桑树多倍体的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四川桑树多倍体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山区。其分布主要由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所决定,而与纬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四川是桑树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而且倍数性也很丰富。是桑属植物的分类群中心,也可能是起源中心。多倍体在桑属各种内的数量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华桑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在蒙桑和鬼桑中有二倍体和六倍体。在园叶桑、鸡桑、白桑内有二倍体、三倍体。因此,著者认为,对桑属植物进行分类时,应该考虑细胞学的资料。由于自然四倍体的发现,自然三倍体有可能是由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而形成。  相似文献   
87.
自家蚕一代杂交种普及以来,雌雄鉴别一直是蚕种研究的重要课题。田岛(1941年)发现限性普斑系后,后经改良,终于在七十年代得到普及,此后日本育成的实用蚕品种约半数是普斑限性品种。这类品种的雌雄鉴别可在五龄期进行。由于雌雄鉴别时间短、劳力集中,因而实用上受到一定限制。蒋同庆(1948年)根据基因互作的现象提出了利  相似文献   
88.
利用AFLP标记构建家蚕分子连锁图谱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AFLP技术构建了家蚕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在扩增中使用了18组双引物及两个单引物在家蚕品系782和od 100的回交子代中得到了1177个扩增位点,有359个非分离位点,818个分离位点。分离位点中有292个位点符合孟德尔1:1分离比例。用MAPMAKER软件将292个标记位点及形态标记基因od分成26个连锁群,19个二联体及81个未进入连锁关系的标记。每个连锁群包含3~14个标记。平均为 6.5个标记。该连锁图总图距为 3285.5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 20.0cM。形态标记od被定位于该图谱中 3号连锁群上,而od基因位于家蚕Z染色体上,故可确定该分子标记连锁群对应于传统的家蚕形态标记图谱中的Z染色体。  相似文献   
89.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保存的我国家蚕地方品种"三眠白卵"(编号19-340),其卵色为浅褐色白卵,幼虫低度油蚕,成虫复眼为黑色.采用卵色正常型黑卵系统,白卵标志基因w-2、w-3等的遗传系统与其进行杂交,对19-340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浅褐色白卵为家蚕第三白卵(w-3:10-19.6)基因的等位点突变.将其命名为chinese white egg 3,基因符号为w-3c.首次从我国家蚕地方种中发现第3白卵基因座自然突变.  相似文献   
90.
<正>"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如果以向仲怀、杨焕明、夏庆友、周泽扬、鲁成等5人于2000年12月8日以西南农业大学、华大基因名义联合提出21世纪中国的现代丝绸之路——"关于推动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建议为起点,经历了2003年5月29日全面起动、同年11月15日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正式发布,2004年12月10日"家蚕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