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畜牧兽医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以狼山鸡和鹿苑鸡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探讨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地方鸡品种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选择的这段COⅠ基因序列有15个突变位点,共9个单倍型,其中狼山鸡有3个特异单倍型,鹿苑鸡有5个特异单倍型,这为寻找品种鉴定依据奠定了基础;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835,平均核昔酸多样度为0.004 19,2个品种间核苷酸分歧度为0.003 89,表明2个地方鸡品种COⅠ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2.
以生长速度不同的花山麻鸡和清远麻鸡为试验素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鸡9、12、16、21胚龄(E9 d、E12 d、E16 d、E21 d)和出雏后7日龄(7 d)时胸肌和腿肌中IGF1R mRNA表达变化情况,并与肌肉质量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21胚龄时,花山麻鸡和清远麻鸡胸肌质量都出现了显著降低,腿肌质量持续增长。花山麻鸡胸肌IGF1R mRNA表达呈前高后低趋势,9胚龄时表达量最高,之后显著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出雏后7日龄时表达量再次下降;清远麻鸡在胸肌中的表达则呈“波浪形”,9胚龄和16胚龄表达量升高,其他日龄表达量显著降低。腿肌中,花山麻鸡IGF1R mRNA表达量在16胚龄之后显著降低;清远麻鸡腿肌IGF1R mRNA表达呈依次递减模式,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显著(P<0.05)。品种间各个时间点胸肌和腿肌IGF1R mRNA表达量均呈显著差异(P<0.05)。两个品种骨骼肌IGF1R mRNA表达与胸肌、腿肌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以上结果初步揭示了生长发育早期不同品种鸡胸肌和腿肌IGF1R基因表达发育变化趋势和品种差异,为深入研究IGF1R基因在鸡肌肉发育中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3.
江西4个地方鹅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通过选用31个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检测江西4个地方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各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 IC)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结果表明:3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5个微卫星位点在4个鹅群体中的多态信息含量均为中度多态,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各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关系的分析;4个鹅品种的杂合度都较高,平均杂合度为0.584 6~0.643 4,其中最高的是广丰白翎鹅(0.643 4),最低的是莲花白鹅,而且杂合度的高低与P IC值的大小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用DA的U PGM 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个鹅品种被聚为3类,莲花白鹅与丰城灰鹅聚为第1类,广丰白翎鹅自聚为第2类,兴国灰鹅自聚为第3类。  相似文献   
24.
该研究旨在阐明CPT1A基因在广西麻鸡组织表达和时序表达谱,为研究鸡体内脂肪代谢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选取胚胎期到性成熟时的广西麻鸡,在不同发育时间点采集胸大肌、腓肠肌、心脏和肝脏组织样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CPT1A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规律.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PT1A在广西麻鸡不同发育阶段4种组织中...  相似文献   
25.
旨在筛选鸡不同部位(背部和腿部)皮肤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二者皮肤毛囊出现表型差异的分子机制。以处于上市日龄的(63日龄)商品代肉鸡为素材,利用Agilent鸡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皮肤厚度、毛囊密度和直径出现显著差异的背部和腿部皮肤组织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对与皮肤毛囊发生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进行系统筛查,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芯片分析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676个(|FC|≥2,P0.05),以腿部皮肤为参照,背部皮肤组织中上调基因223个,下调基因453个。荧光定量PCR验证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芯片结果基本一致。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Wnt信号通路、神经元分化、细胞间黏附调节、细胞命运的确定等生物学过程。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除了部分已知的与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Wnt和Hedgehog信号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细胞黏附分子、黏合连接等信号通路也被富集。蛋白互作网络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调控网络,可能通过影响皮肤毛囊的生长发育和周期变化来影响皮肤毛囊的性状,推测ECM受体相互作用、黏着、运输等调控通路及DKK1、WNT3A、SHH、FGF1、IGF1等基因可能是参与鸡不同部位皮肤毛囊性状出现差异的重要调控通路和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6.
以-20℃保存10年的仙居鸡血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保存介质(乙醇和裂解液)对基因组DNA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更适合的保存介质长期保存血样。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显示:裂解液保存10年的家禽血样中提取的DNA条带清晰,没有降解现象;75%乙醇保存10年的血样中提取的DNA条带有弥散拖尾现象,DNA降解严重。两种不同介质保存的血样提取的DNA的OD_(260)/OD_(280)值在1.8~1.9之间,纯度均较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裂解液保存的血样提取的DNA浓度极显著高于75%乙醇保存的血样提取的DNA浓度(P0.01)。说明75%乙醇保存的血样可以常温保存一段时间,适合长途运输,但不太适合长期-20℃冷冻保存血样;裂解液保存的血样更适合较长时间-20℃冷冻保存。  相似文献   
27.
不同品种、饲养周期肉鸡肉品质和风味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品种肉鸡在体重、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差异,以期为肉鸡肉品质评价指标的建立提供参考。分别选取同日龄、同饲养条件下的快大型鸡(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和地方品种鸡(文昌鸡、北京油鸡、清远麻鸡)作为研究素材,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9周龄快大型鸡和17周龄地方品种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品种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另选取9和17周龄的隐性白羽肉鸡各60只称重、屠宰,用于不同饲养周期胸肌常规肉品质及肌间脂肪、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出栏时期比较,安卡鸡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清远麻鸡的胸肌剪切力显著低于安卡鸡、北京油鸡(P0.05),安卡鸡的胸肌肉色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北京油鸡的胸肌pH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的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清远麻鸡的胸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安卡鸡的胸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北京油鸡的胸肌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隐性白羽肉鸡的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2)不同饲养周期比较,隐性白羽肉鸡9周龄胸肌的失水率及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饱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7周龄(P0.05),体重、胸肌pH、胸肌肌间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7周龄(P0.05)。由此可知,不同品种肉鸡的肉品质、风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不能用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从肉品质的营养角度分析,9周龄出栏的快大型肉鸡优于17周龄。  相似文献   
28.
仿土鸡蛋的蛋品质分析及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仿土蛋鸡20、24、30、34、40周龄所产鸡蛋进行检测,得出有关蛋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各种数据.在对开产第一周及一个连产周期蛋品质进行的检测结果表明,刚开产的仿土鸡蛋蛋品质优于产蛋期平均水平;在整个产蛋期、开产第一周,一个连产周期内蛋品质指标会随着产蛋期的延长呈现相应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9.
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方法挖掘影响肉鸡体重和肉品质性状的位点和功能基因,为快速型黄羽肉鸡的选育积累理论基础。本试验对象为393只立华麻黄终端父系公鸡,60日龄时进行称重并采集胸肌以测定肉品质性状。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个体遗传变异,使用PLINK、GEMMA和R软件对体重及肉品质性状进行GWAS分析。结果,共筛选到2个与体重、8个与肉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NPs位点(P<1.15×10-7);在潜在显著水平鉴定到52个与体重、296个与肉品质关联的位点(P<2.31×10-6)。通过对这些关联的SNPs进行注释,共筛选到了99个与体重、27个与剪切力、28个与系水力、57个与pH、113个与肉色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认为FSTL3、MBNL3、NPFF、PFKM、PRKG1、SLC13A5、MDFIC、FGD3、AQP1等基因可作为肉鸡体重和肉质性状的关键候选基因。以上研究结果为快速型黄羽肉鸡重要经济性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变异位点和后续基因,为完善优质肉鸡分子选育方法、加快品种选育进展提供了关键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0.
以大骨鸡、安义瓦灰鸡和金湖乌凤鸡3个地方鸡种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 COⅠ)基因序列,以揭示3个地方鸡种COⅠ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选择的这段COⅠ基因序列在3个地方鸡种中有3个突变位点,为4个单倍型。大骨鸡、瓦灰鸡和金湖乌凤鸡品种内平均多态性分别为0.15%,0.3072%,0.3073%。3个地方品种单倍型多样度范围为0.2222-0.5030,平均为0.3954。瓦灰鸡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大骨鸡相对较贫乏。3个鸡种群体间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范围为0.060~0.077;瓦灰鸡群体内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89。3个品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该基因可以探讨地方鸡种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