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青海湖裸鲤体表白点病病原菌的分离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养殖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iskii)体表白点病的病原,分别对患病鱼白色点状囊泡样物进行了细菌分离、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rRNA基因分析和药敏感试验,分离到了以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和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fulton)为代表的菌落形态一致、革兰阴性细菌;且分离到的3种菌都对头孢吡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3.
羔羊苦马豆中毒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两例苦马豆自然中毒羔羊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结果表明:病羔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以神经细胞发生空泡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有明显的“卫星现象”和“嗜神经元现象”。心、肝、肾的实质细胞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SLC25A6 mRNA在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中的表达量对能量利用的影响,建立用于SLC25A6基因绝对定量的标准曲线;标准曲线扩增效率为E=104.9%,回归系数r值为-0.996,斜率为-3.210,溶解曲线峰值单一;绝对定量检测值表明,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各部位SLC25A6 mRNA表达量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C25A6 mRNA检测值从高至低依次为小脑、海马、枕叶、额叶、颞叶、顶叶,小脑SLC25A6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顶叶表达量最低,小脑表达量为顶叶表达量的2.79倍;额叶、颞叶、顶叶之间差异,枕叶、海马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高原习服黄牛脑组织中小脑耗能强度可能最大,细胞活动旺盛;相反顶叶耗能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25.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心肌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2个海拔高度(海拔3 700,3 200m)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海拔高度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700m)和海晏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200 m)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和电镜技术对心肌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拔3 700m牦牛,其心肌纤维直径细于海拔3 200m牦牛,表面积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平均体积和体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而面数密度(NA)小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直径细、表面积密度大、VEGF和MVD均较高的特点,心肌肌线粒体平均体积相对较小、NA相对较大,而体密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6.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为探明不同发育阶段牦牛大脑视皮质的组织形态结构,应用组织学技术及图像分析软件对不同发育期(1日龄、30日龄、180日龄和成年)对牦牛大脑视皮质厚度、神经元密度和神经元截面积进行分析测量。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牦牛大脑视皮质的厚度增厚、神经元截面积增大和神经元密度在30日龄时最大,显著高于180日龄和成年组(P<0.05)。结果提示,牦牛大脑视皮质的厚度和神经元截面积从出生到成年逐渐增加,神经元密度从30日龄到成年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8.
按50~60个/只每天给6只试验羊饲喂草原毛虫,观察草原毛虫对羊口腔黏膜的影响,并进行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自然发病羊进行对比,以探索家畜口腔黏膜溃烂病的病因。结果表明,试验羊在连续饲喂8 d后舌表面出现黑斑,试验第13天舌面黑斑处溃烂出血,和自然发病羊的口腔变化相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在实验羊和自然发病羊舌组织内有均质染色的异物,咖啡色,异物边缘不整齐,有倒刺,横切异物环状,中空,纵切异物较长,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少量异物巨噬细胞浸润,其他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证实试验羊和自然发病羊舌组织内中空具有倒刺的异物是草原毛虫,为引起口腔黏膜溃烂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9.
2011年4月,青海省西宁市野生动物园有7只狼突然陆续死亡,经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混合感染致死。主要对该起狼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混合感染的诊断作一介绍,以期为兽医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高原牦牛肺泡组织结构特点与高原低氧的关系,试验采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利用光镜、透射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测高原牦牛和平原黄牛肺泡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高原牦牛单位面积内肺泡数(MAN)、单个肺泡平均面积(MSAA)、单位面积内总肺泡面积(TAA)与平原黄牛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高原牦牛肺泡隔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