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9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uirus,FPLV)属细小病毒科牛犬细小病毒属病毒,能够引起猫、狸、狐以及猫科多种珍贵野生保护动物发病,是猫科动物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靶向PB2基因的特异性siRNA抑制禽流感病毒(AIV)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并合成5对靶向禽流感病毒(AIV)PB2基因的siRNA(PB2374,PB2665.PB2936,PB21031和PB21233),将其转染MDCK细胞,分别于转染前和转染后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A/Goose/Guang dongl/96株;在转染后24h、48h和72h分别收集上清液;通过血凝试验(HA)和Real-timePCR检测siRNA抑制A1V增殖的效果。血凝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5对siRNA中,PB2374抑制AIV增殖的效率为68%~71%,PB2963抑制AIV增殖效率为78%~81%;Real-timePCR检测到PB2374转染组PB2基因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降低3~3.3倍,PB2963转染组PB2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3.9~4.2倍。无论siRNA是先于还是迟于AIV感染,这两对siRNA都能明显地抑制AIV的增殖;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抗AIV治疗制剂和动物机体抗AIV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的五大传染病之一,由于近年鸭肝炎(Ⅰ型)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养鸭比较集中的地区都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威胁。随着病毒基因组的测序的完成,为该病毒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路。本文从病毒的流行病学、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检测方法等方面,阐述了DHV-I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不同动物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的耐药及致病性差异,本研究从132份鸡、猪和水貂等动物肠道外组织中分离鉴定大肠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测序、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O抗原鉴定、系统进化群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分离出53株ExPEC,且至少携带特异性毒力基因pap、sfa/foc、afa/dra、iutA、kpsMTII中的两种基因,并携带fimH、ibeA、hlyA、malX、iss、iroN等其它相关毒力基因。53株ExPEC分离株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吩、四环素、多粘菌素B、氨苄青霉素等呈现不同程度的多重耐药性;O抗原主要分布于O1、O2、O8、O11、O38、O78、O120血清型;系统进化群分析结果显示:28株属于A群,19株属于B1群,1株为B2群,5株属于D群。选取20株ExPEC分离菌株按照6×10~6cfu/只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验证其致病性;并测定ExPEC6、ExPEC42、ExPEC52、ExPEC53菌株对BALB/c小鼠的LD_(50),其结果分别为3.49×10~6cfu/mL、9.49×10~5cfu/mL、9.48×10~6cfu/mL、2.38×10~7cfu/mL。本研究为动物源性ExPEC的预防诊断提供依据,并为下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酶标组化法对穴位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TGE)苗家兔外周血、脾、淋巴结的β-内啡肽(β-Ep)进行了动态定量和定位研究。外周血在穴位注苗后30分钟有一峰值,迅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第五天达第二个峰值,然后缓慢下降;脾和淋巴结仅在穴位注苗后第五天出现一个峰值。首次发现活化T细胞存在β-Ep阳性反应颗粒,而浆细胞不存在。同时对外周血、脾、淋巴结的T细胞,浆细胞进行了免疫形态学监测,活化T细胞和未成熟型浆细胞在穴位注苗后缓慢升高,第八天达高峰,后维持在峰值左右。本文还对穴位免疫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增强型猫ω干扰素(FeIFN-ω),本研究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预测和参考相关位点研究,设计3组定点突变引物.以pJET-FeIFN-ω为模板分别扩增FeIFN-ω基因及其3个突变基因(FeIFN-ω-R35L、FeIFN-ω-A156R、FeIFN-ω-T188R),并连接慢病毒载体pLVX-IRSE,构建重组质粒p...  相似文献   
17.
经蓝舌病病毒云南株攻击绵羊的颊部超微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蓝舌病病毒云南株强毒攻击绵羊,对其颊部进行了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颊粘膜棘细胞层严重损伤,表现为棘细胞核浓缩,崩解,线粒体肿胀变圆,乃至破裂,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间桥断裂,形成大量空泡;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翘起,脱离基膜,内皮细胞内也可见大量空泡;在攻毒后期,固有层有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原纤维增多且排列紊乱。上述病理学变化说明,蓝舌病病毒云南株主要危害  相似文献   
18.
鸭肝炎病毒Ⅰ型结构基因vp1的原核表达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方法克隆出DHV-1:161/79/V结构蛋白vp1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测序结果为714bp。vp1经EcoRⅠ和XhoⅠ双酶切后,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重组质粒pET—VP1,转入E.coli Rosetta-gami(DE3)pLysS,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1个相对分子量约为47ku的融合蛋白(Trx-His—VP1),将此融合蛋白用His-Ni^+亲和层析法进行纯化。Westernblot分析表明,Trx-His-VP1能与DHV-1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表达的结构蛋白VP1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19.
为原核表达汉坦病毒(HV)L蛋白,本研究根据HV 76-118株全长L基因序列分段设计合成了6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分段扩增L基因的6个片段,分别克隆于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 (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获得与预期分子量一致的特异的目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表明,重组蛋白与小鼠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公布的仙台病毒(SeV)磷蛋白(P)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P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感受态细胞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相对分子量为99.6 ku的融合蛋白.经western blot及ELISA分析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