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5篇
  10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清远麻鸡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的拟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等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清远麻鸡的体重和胫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清远麻鸡生长曲线,以Gompertz模型对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及时掌握清远麻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GnRHR基因与GHR基因在文昌鸡和隐性白羽肉鸡群体中的遗传变异情况,运用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对GnRHR基因的537 bp位点与GHR基因的571 b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了该位点在群体中的基因型、基因频率和Hardy-Weinberg平衡情况以及与产蛋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GnRHR基因的537 bp位点在文昌鸡与隐性白羽肉鸡群体中仅检测到CC一种基因型,文昌鸡与隐性白羽肉鸡GnRHR基因型的频率(CC)和基因频率(C)均为1;GHR基因的571 bp位点在文昌鸡与隐性白羽肉鸡群体中仅检测到TT一种基因型,文昌鸡与隐性白羽肉鸡的GnRHR基因型频率(TT)和基因频率(T)均为1;且在这2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13.
鸭胚骨骼肌生肌调节因子MyoD1和Myf5发育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Real-timePCR分析生肌调节因子MyoD1和Myf5在不同鸭品种(高邮鸭和金定鸭)胚胎期及初生早期(13、17、21、25、27日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骨骼肌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以及表达差异。结果表明,MyoD1mRNA和Myf5mRNA在两个品种鸭胸肌早期发育中表现出一致的表达规律,均呈"波浪"型;在腿肌早期发育中均呈近似"反√"型的表达趋势,在27日胚龄时表达量最低,出生后7日龄表达量又上升,但MyoD1mRNA的表达量仅有小幅增加,与27日胚龄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Myf5mRNA的表达量有大幅增加,与27日胚龄的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胸肌和腿肌中两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同一胚龄不同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结果提示:骨骼肌中MyoD1和Myf5基因表达具有显著的时空性,但不存在品种差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yoD1和Myf5基因在胚胎期骨骼肌发生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中的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qPCR分析生肌调节因子MyoD1基因在高邮鸭和金定鸭胚胎期及初生早期(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胸肌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以及与胚胎和胸肌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MyoD1 mRNA在两个品种鸭胸肌早期发育中表现出一致的表达规律,均呈“波浪形”,在13胚龄时表达量相对较高,17胚龄时下降,21胚龄时上升到最高,随后下降,出雏后又维持较高水平;品种间比较结果显示除了在25胚龄时金定鸭胸肌中MyoD1 mRNA表达量稍低于高邮鸭,在其他所检测的胚龄/日龄中,金定鸭胸肌中MyoD1 mRNA表达量均高于高邮鸭胸肌中的表达量(P>0.05);高邮鸭胸肌MyoD1 mRNA表达与胚胎和胸肌发育无显著相关性,而金定鸭胸肌中MyoD1 mRNA的表达与其胚胎和胸肌发育呈强负相关(P胚重=0.048;P胸肌重=0.006)。MyoD1基因参与鸭胚胎期及出雏早期胸肌的发育,胸肌中MyoD1基因表达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MyoD1基因在胚胎期胸肌发生过程及其调控机理中的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隐性白羽鸡与清远麻鸡生长曲线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品种资源生长潜力,以清远麻鸡和国外引进的快大型品种隐性白羽鸡为研究对象,用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体重和胫长进行了生长曲线的拟合,并比较了3种模型拟合效果的优劣。结果表明,体重用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胫长用Logistci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周龄体重、3周龄胫长与3~14周龄体重极显著,r值为0.8。通过对早期体重和胫长的个体选择,可达到上市日龄较大体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家鸡和红色原鸡mtDNA控制区遗传多态性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结构和多态性来研究中国家鸡和红色原鸡的遗传多态性与系统进化。测定14个中国地方鸡种和红色原鸡2个亚种的256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约560bp,结果表明,A、C、G、T这4种核苷酸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5.∞%、37.40%、4.40%和33.20%。共发现44个变异位点,约占分析位点总数的7.86%,没有观测到插入/缺失,颠换和转换之比为0.13;共具有32种单倍型,9种为共享单倍型;16个群体内单倍型多样度从0到0.964,单倍型变异度总体为0.909&#177;0.014,整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7.276,核苷酸多样度为1.851%。群体间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747%~3.125%之间变化,核苷酸净遗传距离(Da)为0.015%~2.633%。16个群体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态性,群体间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分化。群体遗传多态性和亲缘关系分析表明,一些中国家鸡的群体(如固始鸡和仙居鸡)起源于泰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 sgallus亚种,一些中国家鸡的群体(如茶花鸡和藏鸡等)起源于中国红色原鸡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在一些中国地方鸡种还同时具有这2种红色原鸡的遗传贡献;认为中国家鸡起源于泰国或单纯起源于中国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第六届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学术讨论会暨代表大会于2008年10月21日-23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主办,海南省(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的代表124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 alpha,PGC-1α)是调控肌纤维类型转换的关键因子,已成为研究畜禽肌肉品质的一个热点基因.为探讨生长速度不同的两个品种鸡(Gallus gallus)生长发育早期两种表型肌肉中PGC-1α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GC-1α mRNA和蛋白在慢生型清远麻鸡和速生型隐性白羽鸡的比目鱼肌(主要含慢肌纤维)和趾长伸肌(主要含快肌纤维)中的发育性(0,1,3,5,7和9周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同一种肌肉组织中PGC-1α mRNA均是0周龄时表达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周龄(P<0.05);肌肉组织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虽然均不相同,但其表达均与肌肉表型和品种相关,即相同周龄时,两个品种鸡的比目鱼肌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其趾长伸肌,两种表型肌肉中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是清远麻鸡高于隐性白羽鸡,且在0周龄时,mRNA表达差异均极显著(P<0.01).结果提示,鸡骨骼肌PGC-1α表达可能与慢肌纤维含量密切相关,并与鸡肉品质存在关联.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PGC-1α在鸡骨骼肌中的作用,并为改良鸡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是继形态标记、细胞标记和生化标记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遗传标记技术.目前在动物遗传中广泛使用的分子标记主要有RFLP、DNA指纹、AFLP、SSR、mtDNA、SNP和EST标记,本文综述了这些DNA分子标记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家禽中的应用情况.随着分子标记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更为有效和便捷的分子标记技术将应用于家禽遗传育种的应用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以GPAT/AIRC基因为侯选基因,以白耳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对GPAT基因外显子2,AIRC基因外显子8进行SNPs检测。结果各发现了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种基因型与胸肌IMP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GPAT基因外显子2中AA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AB型和BB型个体,AB型个体也稍高于BB型,但差异不显著;AIRC基因外显子8中CG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GG型和CC型个体,GG型个体的胸肌肌苷酸含量也显著地高于CC型。两个基因的单倍型对IMP含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单倍型为AACG的个体比单倍型为BBCC的个体高1.006mg/g,单倍型的遗传效应大于最优秀的单个基因型效应。因此,可以利用该单倍型对鸡的肉质风味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