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7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动物福利法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即减少其所受的不必要的痛苦,并且针对不同动物采取不同的福利标准,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对动物福利法的历史起源、现状及意义进行了叙述,并对动物福利法的立法宗旨、福利标准、结构框架及对中国法制进程的影响等诸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斯氏副柔线虫rDNA-ITS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PCR方法以保守引物NC5、NC13、NC13r和NC2扩增从内蒙古地区骆驼皱胃分离的3条斯氏副柔线虫(Parabronema skrjabini)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1(ITS1)、5.8S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将PCR扩增出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M-T载体,用PCR技术及酶切鉴定阳性菌落,对阳性菌落质粒DNA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线虫1(P.sk1)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837 bp,包含部分的18S、28S及全部的ITS1(298 bp)、5.8S(157 bp)及ITS2(281 bp)序列;线虫2(P.sk2)扩增的ITS1片段大小为372 bp,包含部分的18S、5.8S及全部的ITS1(296 bp);线虫3(P.sk3)扩增的ITS2片段大小为484 bp,包含部分的5.8S、28S及全部的ITS2(284 bp)序列。同其它属线虫同源性比较ITS2序列同源性在30.2%-60.1%。本研究系首次报道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的ITS序列,为斯氏副柔线虫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捕食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的性质及在捕食线虫过程中的作用,作者首先用氨基酸诱导产生大量捕食器(菌环和菌网)菌丝,然后分别应用5种不同化学性质的溶液、2种酶和7种蛋白酶抑制剂处理捕食器表面聚合物,观察对捕食和致死线虫作用的影响,同时使用上述物质或溶液处理菌丝以确定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 mol.L-1LiCl溶液和链霉蛋白酶E可明显降低真菌的捕获线虫的能力;0.1 mol.L-1NaOH、SDS-巯基乙醇-尿素PBS溶液、1.5%(w/v)SDS除可抑制捕获虫体外,同时还抑制了真菌菌丝的生长;除菲啰啉外,其余6种酶抑制剂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其中丝氨酸蛋白酶类抑制剂还可抑制真菌对线虫的致死作用;另外用酶抑制剂处理线虫后,对真菌的黏附捕获作用也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捕食器表面聚合物在黏附捕获线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其为蛋白质或含蛋白质类物质;并间接证实黏附捕获阶段不需要蛋白酶参与,但其在致死线虫阶段会发挥重要作用。这为阐明捕食性真菌作用机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4.
鹿的皮蝇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的皮蝇蛆病对养鹿业所造成的危害甚大,本文就寄生于鹿的几种皮蝇的种类、研究简史、形态学特点、生活史、分布和致病性等作一介绍,旨在让人们对鹿的皮蝇蛆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可以感染鹿的皮蝇共有5种,它们分别是驯鹿皮蝇(Hypoderma tarandi)、鹿皮蝇(Hypoderma diana)、卡瑞拉皮蝇(Hypoderma capreola)、赤鹿皮蝇(Hypoderma actaeon)和麝皮蝇(Hypoderma moschiferi),国内已知种有驯鹿皮蝇、鹿皮蝇和麝皮蝇,并且有些种类还可以感染人,属于人畜共患性寄生虫。  相似文献   
25.
子孢子与裂殖体2(spm2)是环形泰勒虫重要的表面抗原。为了深入研究环形泰勒虫spm2主要抗原区域spm-N蛋白的功能,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重组spm-N蛋白并进行纯化及鉴定。通过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扩增环形泰勒虫spm-N基因片段,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0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菌,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结果显示:重组spm-N蛋白以可溶性的形式表达,获得了较高纯度的spm-N蛋白,且该蛋白的反应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本研究成功表达了重组spm-N蛋白,为深入揭示spm-N蛋白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马尔太虫病是严重危害世界贝类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为OIE规定的必报贝类寄生虫病之一。我国贝类养殖及出口数量世界第一,相关流行病学及调查研究却很少。本文从病原分类学、形态学、流行病学、病理学、检测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贝类马尔太虫病的研究进展,以为本病研究及防控所借鉴。  相似文献   
27.
为了调查内蒙古部分地区规模化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及其虫种类型,试验在4个牛场采集了295份奶牛的粪样,从粪便样品中直接提取DNA进行套式PCR法检测,之后将其目的片段克隆至p GM-T载体上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以鉴定虫种。结果表明:可通过套式PCR法从阳性粪便的DNA抽提物中扩增出目的条带,大小分别为800 bp和505 bp;对测得的序列和NCBI上已发表的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相似度为100%;采集样品的阳性率为14.9%(44/295)。说明套式PCR法可用于检测奶牛粪便样品中的隐孢子虫,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奶牛隐孢子虫的感染情况,并能有效鉴别其虫种。  相似文献   
28.
MTT法是一种灵敏、快速和便捷的计数生物活细胞的方法。为探讨这一方法用于计数活体线虫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行性,本试验以秀丽新杆线虫为研究对象,对MTT法检测秀丽新杆线虫的检测波长、MTT的用量、溶解用DMSO用量和与药物作用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将MTT法检测结果与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结果比较。结果表明:甲瓒(Formazan)生成量与线虫活虫体数呈正相关;在试验反应体系中,MTT为10g/L,反应3h时,Formazan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溶解用DMSO最佳用量为150μL,与药物作用时间为24h;MTT法检测和直接镜检结果相似。结果表明,MTT法可用于秀丽新杆线虫虫体等的计数,且可以大大缩短检测的时间,有效减少人力的消耗,结果准确性也较高,对大批量的进行药物或其他物质对虫体活力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9.
为了解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在少孢节丛孢菌的基础,菌丝生长的不同时期将浓度为0.5、0.05、0.005 g.L-1的不同氨基酸溶液均匀加入CMA培养基,观察捕食器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产生捕食器的影响不同,其中以浓度为0.05 g.L-1的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的诱导效果较好;DL-苯丙氨酸、L-苏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L-色氨酸和L-缬氨酸属于中等;L-赖氨酸、L-谷氨酸和L-组氨酸溶液效果较差。新生菌丝对氨基酸刺激比较敏感,易产生捕食器;与线虫诱导产生的捕食器相比,氨基酸诱导产生的捕食器对虫体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变化,可见少孢节丛孢菌在没有线虫诱导的情况下,加入一定浓度某些种类的氨基酸同样可以产生捕食器,并能捕食线虫幼虫。这为深入开展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生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30.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菌株体外粪便捕杀马寄生性线虫幼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以在体外粪便中发育并发挥其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其对寄生性线虫第一、二期幼虫的作用与对第三期幼虫的作用相比较.捕获致死速度快。菌株对马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杀虫率高达98.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且加入粪便的分生孢子数量在达到一定阈值后,再加入分生孢子,则杀虫率不再增加。此结论对捕食线虫性真菌今后临床的应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