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牛双芽巴贝斯虫热休克蛋白基因外显子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牛焦虫病的牛全血样品中抽提总RNA,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经RT-PCR扩增牛双芽巴贝斯虫热休克蛋白20(HSP20)基因的外显子,将其插入pMD18-T载体进行测序、鉴定,构建原核表达质粒载体PGEX-4T-2-HSP20(exon)。试验结果显示牛双芽巴贝斯虫HSP20基因外显子已被成功克隆。该基因的外显子序列与国际标准株HSP20外显子的序列存在两个碱基的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出现了一个氨基酸的变异。测序结果还表明,克隆出的牛双芽巴贝斯虫HSP20基因外显子已正向插入原核质粒表达载体PGEX-4T-2,成功构建了PGEX-4T-2-HSP20(exon)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的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62.
为了提高新疆牛环形泰勒虫TamsⅠ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研究了温度、诱导时间以及诱导剂(IPTG)浓度等不同条件对TamsⅠ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菌株BL21(DE3)在37℃培养2.5h后,使用终浓度为2mmol/L的IPTG在25℃振荡诱导培养8h时,GST—TamsⅠ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达到2.5rmg/mL。用GST-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对GST—TamsⅠ融合蛋白进行纯化,SDS-PAGE检测表明GST-TamsⅠ融合蛋白大小约为56kl),与预计的分子量大小一致。TamsⅠ基因的优化表达为牛环形泰勒虫病的分子免疫学诊断和哑单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实验分析了108只昆明白小鼠发情周期与超数排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发情周期不同时期进行超数排卵,效果有差异,以发情初期和间情后期超数排卵效果最好,见栓率高达84.20%,3.5d取胚,平均胚胎数达30.57枚,而且胚胎的质量也最好,多数是桑椹胚和囊胚,占胚胎总数的78.73%。  相似文献   
64.
新疆牛环形泰勒虫Tams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PCR技术,从新疆焦虫病疫区感染牛的全血中扩增到Tamsl基因,该基因长度为846bp,编码28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其他9个国际流行虫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3.6%~99.8%,氨基酸同源性为88.6%~99.6%。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表明,新疆分离株同印度株、毛利塔尼亚株、土耳其株、北非共和国株进化途径一致,与苏丹株和巴林株进化途径相差较远。氨基酸抗原决定簇分析发现新疆分离株编码的氨基酸有13个抗原决定簇。  相似文献   
65.
近几年来国内外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方法有7种.化学药物治疗法具有疗效好、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对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和药物易在牛奶和肉中残留.中药治疗法具有低残留、低毒和对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优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法既能发挥中药的调节治疗作用,又可发挥西药较强的抗菌消炎能力.微生物学治疗方法采用子宫内接种微生物可以调节子宫内环境,抑制相关微生物的生长,但是要预防微生物引起再次感染.用免疫学治疗法和激素治疗法防治该病是比较新的方法.由于该病病情复杂,所以首先要辩证论治,然后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6.
绵羊慢病毒(ovinelentivirus,OvLV)根据其体外培养的CPE和蛋白质与核酸分析可分为3型[1,2]。1型为溶解型,使胎羊脉络丛(FOC)细胞或山羊滑膜细胞(GSMC)单层的成纤维细胞形成众多的合胞体的特征性CPE,最终细胞溶解,属于这一型的有梅迪维思纳病(medivvisnavirus,MVV)或OvLV冰岛株以及绵羊进行性肺炎病毒(ovineprogressivepneumoniavirus,OPPV)或OvLV美国株。2型为不溶解型或持久感染型,即持久感染细胞培养,但不溶…  相似文献   
67.
通过细菌形态学和细菌生化特性,分离和鉴定了新疆地区患子宫内膜炎的21头奶牛子宫分泌物中的病原菌分别为蜡样芽孢杆菌(24.5%)、非溶血性链球菌(18.4%)、大肠杆菌(14.3%)、溶血性链球菌(10.2%)、表皮葡萄球菌(10.2%)、金黄色葡萄球菌(10.2%)、胎儿弯曲菌(10.2%)和不动杆菌等.其中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较高(73.5%).子宫内膜炎病原菌以单一菌株感染为主(47.6%).采用Kirby-Barer法测定了鉴定菌株对13种抗微生物药的体外药物敏感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不敏感,而对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大肠杆菌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全部耐药(100%),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较高(均为83.3%);溶血性链球菌对青霉素和四环素全部耐药,对链霉素耐药率为80%;相对而言,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较低;氟喹诺酮类对各种分离菌株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68.
采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Gt株免疫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过三次筛选克隆,获得具有分泌抗IBDV抗体的7D_4、5D_2两株杂交瘤细胞系,并对7D_4及5D_2株进行了特异性、稳定性等方面的鉴定。试验表明,两株分泌的抗体能够特异地与IBDV VP2蛋白反应。7D_4株及5D_2株杂交瘤细胞上清ELISA效价分别为1:250、1:50,腹水ELISA效价为6.4×10~6、5×10~3;并运用7D_4、5D_2介导的相加ELISA进行抗原表位的初步定位,这两株单抗针对不同的VP2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69.
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疫苗株免疫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究了基因重排狂犬病病毒(RV)弱毒疫苗株能否刺激小鼠产生RV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比较了其不同免疫方式、不同免疫剂量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选取28只体重(20±3)g、35日龄左右的昆明系小白鼠,随机分为7组:第1组为低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2组为中等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3组为高剂量口服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4组为低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50μL+病毒液50μL;第5组为中等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150μL+病毒液150μL;第6组为高剂量注射组:复合佐剂300μL+病毒液300μL;第7组为口服对照组:复合佐剂300μL+SRV9亲本毒株300μL,分别于0、7、14d进行免疫,采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各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G水平进行检测,免疫期结束后取各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免疫组均产生了RV抗体IgG;肌内注射免疫产生的抗体速度较口服免疫快,但肌内注射免疫会导致小鼠发病死亡;600μL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100、300μL口服免疫组及亲本毒株SRV9对照组(P0.05),说明适当加大口服免疫剂量会使口服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增加,并且不会引起不良反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口服免疫组小鼠的肝脏、肾脏、肺脏、脑组织的形态结构较为正常,未发生病变,表明基因重排RV疫苗株口服免疫副作用小、安全性较好。本试验结果为研制新型口服疫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新疆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使用牛双芽巴贝斯虫HSP20(exon)-iELISA检测方法,对2006-2008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牛双芽巴贝斯虫病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新疆存在着牛双芽巴贝斯虫病,且比牛巴贝斯虫病严重。在2006年采集的278份牛血清样品中,阳性血清11份,感染率为5.40%。2007年的532份牛血清样品中检出阳性血清25份,感染率为4.70%。在2008年的530份牛血清中检出阳性血清53份,感染率为7.17%;(2)2008年,发病疫区内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率高达30%;(3)牛双芽巴贝斯虫感染的地州市由2006年的8个扩大到2008年的13个;(4)新疆牛双芽巴贝斯虫病的感染率逐年上升,疫区面积不断扩大,流行区内感染率激增。这是新疆首次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疆范围内牛双芽巴贝斯虫病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