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0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7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猪瘟病毒E2基因密码子优化后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猪瘟病毒E2基因密码子改造后,克隆入pFastBac1质粒载体,经转座、转染后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分析.结果:E2基因改造后与设计序列一致;成功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BAC/SE2M),采用猪瘟E2单抗WH303进行Western-blot和ELISA鉴定,证明:表达的CSFV E2蛋白特异性好,纯化后的E2蛋白,可用于猪瘟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开发.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检测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的准确性、适用性和操作性,分别采用正戊醇、正丁醇和三氯甲烷对9批口蹄疫灭活疫苗进行破乳处理,对三种方法的破乳后水相得率和146S抗原含量的色谱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破乳后水相得率分别为:正戊醇38%~49%,正丁醇42%~44%,三氯甲烷50%;9批疫苗的色谱结果均检测到146S特征峰,146S含量在0.7~12.5μg/mL,3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最大值为4.0%,9批疫苗不同前处理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值具有统计学意义,三氯甲烷组与正戊醇组数据一致性强,正丁醇组测定值偏低。使用三氯甲烷对疫苗进行破乳,不仅操作简便快速,而且破乳水相得率稳定,是最优的破乳方法。实验进一步优化了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检测的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为该方法的科学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3.
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防治等方面对新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进行了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控制其传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用RT-PCR法,以口蹄疫病毒China/99感染的牛舌水泡皮为材料,扩增目的cDNA,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再经重组质粒电泳、PCR和EcoR1酶切鉴定。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猪源毒在3A基因内缺失10个密码子,与牛源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A-G和T-C的转换率较高,而且A-G转换导致氨基酸变异的几率大于T-C转换,它们是影响氨基酸稳定的因素之一。China/99P3区编码产物在第8、120、121、127、132、193、493、501和538位具有特征性氨基酸,可能与该毒株的表型如毒力等有关。3A基因突变率较高,3B、3C和3D较低,3D最为保守,这对维持3C和3D蛋白酶和3B的引物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5.
使用三株针对AsiaⅠ型口蹄疫146S抗原的杂交瘤细胞株(1#G3C2、2#G6B9、10#C2G1)大量生产腹水单克隆抗体,粗提纯化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初步建立混合腹水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间接夹心ELISA方法,使用该方法测定AsiaⅠ型病毒灭活抗原、O型病毒灭活抗原、正常BHK21细胞培养液,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所测定OD值和AsiaⅠ型抗原稀释倍数呈明显线性关系。用该方法对11批AsiaⅠ型、O型单价或双价成品疫苗破乳抗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不同企业生产的疫苗完整病毒颗粒抗原含量有差异,进一步完善有望用于AsiaⅠ型口蹄疫成品疫苗中有效颗粒抗原含量的测定,从而发展成一种疫苗效力检验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76.
将编码猪水泡病病毒(SVDV)主要抗原蛋白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BV220的PrP1串联启动子的下游,分别构建了重组质粒pBV220-VP3(0.6kb)及pBV220-VP3-VP1(约1.6kb),表达的蛋白经Westernblot及Dot-ELISA检测,结果表明,表达的VP3蛋白只与猪水泡病病毒VP3特异性亚单位抗血清反应,而VP3-VP1蛋白未能成功表达。该实验为SVDV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7.
【背景】 口蹄疫疫苗质量评价方法对疫苗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146S抗原含量是评价口蹄疫疫苗质量的关键指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sucrose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SDGC)是公认经典的测定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的方法,但存在检测耗时长、过程复杂、重复性差等缺点,影响了疫苗的质量监测。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高效液相体积排阻色谱法(size-exclusio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SE-HPLC)是一种简便、快速、自动化程度高、高效的测定方法。【目的】 在初步建立的采用SE-HPLC测定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浓缩纯化生产工艺制备的口蹄疫灭活疫苗,进一步确认SE-HPLC法在检测过程中的普适性势在必行。【方法】 利用口蹄疫146S抗原标准品建立SE-HPLC法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用于检测样品的146S含量。采用SE-HPLC法和SDGC法分别检测146S抗原标准品1倍、2倍、4倍、8倍、16倍稀释的5个样品和市场上随机选取的22批疫苗, 计算146S抗原含量,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用SE-HPLC法,3次重复检测不同企业生产的134批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通过色谱图特异性、检测值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分析SE-HPLC法的重复性,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分析市场流通疫苗的总体质量情况。【结果】 SE-HPLC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峰面积与146S抗原含量的线性关系良好(R 2=0.9981,n=8)。口蹄疫146S抗原标准品5个稀释样品和22批口蹄疫疫苗的146S抗原含量检测结果表明,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检测SDGC法和SE-HPLC法高度正相关(RS 2=0.9994,nS=5;Rv 2= 0.9602,nv=22)。134批口蹄疫灭活疫苗中,146S抗原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5%的疫苗批次分别占疫苗总批次(134批)、单价苗总批次(18批)、双组分及双价苗总批次(76批)、三价苗总批次(40批)的81.34%、72.22%、85.53%、80.00%;146S抗原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10%的疫苗批次占疫苗总批次(134批)的97.76%。口蹄疫146S抗原含量SE-HPLC法检测重复性良好,其中疫苗146S抗原含量2—4μg·mL -1时,检测重复性最好。所有批次疫苗均检测到目的峰,目的峰的平均起峰、最高峰、落峰时间分别为SE-HPLC法进样后的11.58、12.90、14.93min,平均持续3.36min。134批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抗原含量为1.11—80.36μg·mL -1,其中单价苗、双价苗、双组分苗、三价苗146S抗原含量均值分别为2.07、2.40、2.85、13.14 μg·mL -1【结论】 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 抗原含量SE-HPLC法适用性好、重复性高、高效、快速、简便,能够用于检测不同类型的口蹄疫灭活疫苗,从而进行疫苗的质量监测和评估。市场流通的口蹄疫灭活疫苗146S含量较高,疫苗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8.
猪瘟病毒C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病毒拯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猪瘟病毒研究技术平台,为进一步研究猪瘟病毒C株在细胞中的增殖机制及猪瘟病毒标记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本试验以猪瘟病毒C株为研究材料,经RT-PCR扩增获得涵盖全长的6个片段,用合适的酶切位点连接,成功构建了C株全长感染性克隆pAC-CS。体外转录得到RNA,然后将其分别转染BHK-21和SK6细胞。拯救的病毒通过上清传代(常规病毒传代)和带毒细胞传毒繁殖。【结果】通过RT-PCR、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和兔体发热试验检测,表明病毒拯救成功。经比较以电转的方式转染SK6的效果较好。通过带毒细胞传代,至12代时病毒滴度稳定达104TCID50?mL-1,而上清传代至第3代时用免疫过氧化酶单层细胞试验(IPMA)不能检测出病毒。【结论】成功构建了猪瘟病毒C株感染性克隆;拯救C株时以SK6细胞电转较好;带毒细胞传代培养C株有利于获得较高滴度的病毒。  相似文献   
79.
【目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是一种可导致养牛业出现重大经济损失的常见病原体。该文以中国西部散养肉牛为研究对象,拟通过血清学方法和生物信息分析,评估BVDV在中国散养肉牛中的整体流行状况,探究国内流行的BVDV基因多样性,为制定针对BVDV的合理防控措施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素材。【方法】2014-2015年分别从云南、新疆、甘肃和内蒙古4省(区)采集散养肉牛的血清样本共1 332份,利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统计不同地区散养肉牛BVDV抗体阳性率。将抗体阴性的血清样本进行BVDV抗原检测,抗原阳性或可疑血清接种MDBK细胞,连续盲传五代分离病毒。根据BVDV 5'-UTR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5'-UTR序列并测序。利用Sequencher4.2、BLAST、ClustalX、MEGA5.2等软件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绘制流行毒株系统进化树,确定分离毒株的基因型。【结果】4省(区)散养肉牛BVDV整体抗体阳性率为33.93%。血清抗体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71.43%,新疆57.69%,甘肃第16.54%,云南10.0%。BVDV抗原整体阳性率为1.58%,新疆抗原阳性率最高。研究共分离13株BVDV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甘肃120、内蒙1369、伊犁霍清12953、伊犁霍清12960、伊犁霍清12981、博州精河13001、博州精河13023、博州精河13033、新疆奇台13041、新疆奇台13042、新疆奇台13191、新疆奇台13220、新疆奇台13251。进化树分析显示新疆地区散养肉牛中流行的主要是BVDV-1q和BVDV-1f,内蒙地区流行的主要是BVDV-1m,甘肃地区流行的是一种新的基因亚型BVDV-1u。【结论】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发现,虽然4个省(市、自治区)散养肉牛整体抗体阳性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但情况却不尽相同。内蒙古和新疆抗体高阳性率表明BVDV在这些地区散养肉牛中已经广泛流行,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将其危害性降到最低。从基于5'-UTR序列绘制的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不同地区散养肉牛感染的BVDV基因亚型有所不同。总体看来,BVDV在散养肉牛中的分布呈现多样性,跨物种、跨地域传播和高突变性等特点,这些都使疫苗免疫策略面临严峻的挑战。研究通过对各地区散养肉牛的随机大量采样、检测和分析,客观评价BVDV在散养肉牛中的流行情况,为更好的制定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