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5篇
林业   1篇
农学   30篇
  6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8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127个株系组成的来源于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和粳稻品种京系17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以耐性指数和敏感性指数为指标,采用QTL Mapper 1.6统计软件进行水稻耐光氧化反应特性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控制耐性指数的1个加性效应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控制敏感性指数的加性效应QTL 5个,分别位于第1、1、6、8和9染色体上。还检测到3对影响耐性指数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QTL和5对敏感性指数的上位性QTL。还对41个水稻材料进行了光氧化实验筛选。  相似文献   
82.
姜亮  郭龙彪  钱前 《中国稻米》2008,14(3):8-12
水稻育种通常包括两方面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对育种材料中目标性状的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其次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把目标基因转移到品种中。本文系统介绍了水稻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列举了一些优先应用的种质或基因,并综述了分子育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3.
不同环境条件下稻谷粒形数量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以窄叶青8号和京系17构建的加倍单倍体群体为材料,系统分析了稻谷粒长、粒宽及长宽比3个性状在北京、杭州、海南3个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比较定位。检测结果表明,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8个QTLs,分布于水稻第1、2、3、4、6、8和12染色体上,其中与粒长性状相关QTL 3个,LOD值为2.69~4.75,贡献率为9.9%~18.4%;与粒宽性状相关QTL 9个,LOD值为2.43~5.77,贡献率为8.4%~25.6%;与长宽比性状相关QTL 6个,LOD值为2.44~6.02,贡献率为9.8%~22.7%。  相似文献   
84.
水稻苗期发根力的QTL和上位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典型籼粳交(窄叶青8号/京系17)F[sub]1[/sub]花培加倍的DH群体为材料,采取水上栽培方法,考察苗期根系发根力。利用已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采用基于混合的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苗期发根力进行QTL和上位性分析。在第3染色体的C63-CT125之间检测到1个发根力的主效QTL,同时也检测到影响发根力的5对上位性效应基因座,分别位于第2、3、5、6、7、12染色体上,其中影响根长、根数上位性效应各有两对区间,有一对既影响根长,又影响根数。  相似文献   
85.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83年首例烟草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C)问世以来,至2002年全球范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达5800万hm^2,已被批准可使用的产品有1000多种,但是,转基因作物在给人类带来惊喜和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疑惑和风险。转基因作物是否有毒性,是否会对人体造成过敏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风险,作为食品是否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等一系列安全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86.
稻谷储藏特性及其与籼粳特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在小型人工气候箱中, 对400余份常规品种进行人工老化处理, 并结合随机抽取的38份材料进行了籼粳形态指数分析. 结果表明, 稻谷贮藏特性与籼粳特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 在形态指数中, 抽穗时壳色、稃毛和酚反应与贮藏特性的相关性分别达0.4703、 0.4674和0.45的极显著水平, 第1~2节穗轴长和叶毛与储藏特性的相关性分别达0.  相似文献   
87.
标记两用核不育水稻M2S的花药培养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对籼型两用核不育水稻的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了大量的绿苗,从组合M2S / 培矮S中选育出一批带淡绿叶标记的籼型两用核不育DH品系,选择部分DH系进入人工气候箱鉴定其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DH系之间的光温反应特性差异较大。通过亲本、F1、F2和BC1世代的遗传研究表明,两用核不育基因从感光的晚粳农垦58S转导至弱感光的籼稻M2S后,表现为由2对主基因控制,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明显;淡绿叶性状由1对基因控制,两用核不育基因与淡绿叶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还对两用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分析条件、花药培养效果及其在两用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水稻转基因整合模式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低拷贝数的转基因株京引119的世代连续跟踪分析以及高世代材料的群体遗传分析表明, 共转化基因bar和cecropin B在基因组中紧密连锁并能稳定的遗传和表达. 来自于转基因嘉59和丙9363的两高世代抗除草剂材料TR5和TR6的杂交后代分析结果显示, 多拷贝的bar基因以单基因表型性状传递, 两材料中的bar基因互不等位. TR5基因组  相似文献   
89.
水稻淡绿叶基因PGL11的鉴定与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叶片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颜色的变化与水稻的生长发育直接相关。发掘水稻叶色突变体,是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遗传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日本晴获得一个能稳定遗传的淡绿叶突变体,暂命名为pgl11(pale green leaf 11)。在不同生育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叶绿素含量。在苗期,取野生型与突变体叶片进行叶绿体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在分蘖期,测定野生型与突变体的光合参数并观察气孔结构。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pgl11的主要农艺性状。以pgl11为母本,南京6号为父本构建相应的F2群体,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定位。【结果】从苗期开始,突变体pgl11的每一片新叶均表现为淡绿色,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发育异常。随着叶片的生长,叶色由淡绿逐渐转绿,至抽穗期时叶绿素含量亦无明显差异。pgl11还表现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明显下降,胞间CO_2浓度上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pgl11的气孔发育异常。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如株高、剑叶宽、二次枝梗数、每穗粒数、粒长、粒宽、千粒重以及结实率等均显著降低。对叶绿素合成、光合作用以及质体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测定表明,突变体pgl11中参与叶绿体转录和翻译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的C6和C8标记之间,物理距离约为110 kb。【结论】该定位区间内未见有叶色相关基因报道,推测PGL11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水稻叶色基因。  相似文献   
90.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复杂性状的一种有效方法。迄今,国内外学者已运用GWAS方法对一些农作物的重要农艺性状开展了研究。研究不仅丰富了分子标记,而且为揭示复杂农艺性状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介绍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流程及原理,就其在作物农艺性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