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探讨TR-β基因在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胸肌和腿肌中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及其对胸腿肌重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高邮鸭和金定鸭胚胎期(17,21,25,27胚龄)和出雏早期(7日龄)胸腿肌中TR-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TR-β mRNA在2个品种鸭肌肉早期发育中表现出一致的表达规律,但在腿肌和胸肌的发育性变化规律稍有不同:在胚胎期胸肌和腿肌中的TR-β mRNA表达量均呈先低后高的趋势,27胚龄时表达量最高;但出壳后胸肌中的TR-β mRNA表达量出现显著下降(P<0.01),而腿肌仍维持高水平表达(P>0.05)。表明TR-βmRNA表达具有显著的胚(日)龄依赖性,并存在组织差异,但无品种差异。鸭发育早期胸腿肌中TR-βmRNA表达量与胸腿肌重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强的正相关,提示胸腿肌中TR-βmRNA的表达可能在鸭早期胸腿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因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和发病死亡率日趋增高,已成为危害猪场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了AA肉鸡感染沙门菌后6h和1、2、3、5、7d的胸腺、脾、法氏囊和小肠中Nod1基因的表达量,分析Nod1基因在沙门菌感染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在转录水平探讨沙门菌感染对Nod1基因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分为3组,鸡白痢沙门菌组,肠炎沙门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在4个器官中Nod1基因的表达量在2种沙门菌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均出现了上升,表达量达到高峰的时间分别为2d(胸腺)、5d(脾脏)、2d和3d(法氏囊)及5d和7d(小肠)。结果表明,2种沙门菌感染均可激活Nod1基因表达,提示Nod1基因可能与鸡的抗感染免疫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要做到健康养殖,必须从环境控制、饲料管理、药物使用、疾病预’防等多方面进行养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以达到畜禽产品安全、优质、无残留、无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应用离心法对牛低密度精液进行浓缩效果孙晓玉,孙伟杰,马丽芬,顾少英,陶志云(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畜牧兽医总站154712)我们对射精量较大、密度低于6亿/ml,但活力仍达0.6以上的牛精液,应用离心法进行浓缩,促使其达到国家标准。这不仅减少了对原精的废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测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基因mRNA在鸡骨骼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在速生型隐性白羽鸡和慢生型清远麻鸡品种间的表达差异,采集不同周龄(0、2、4、6、8、10、12)隐性白羽鸡和清远麻鸡的胸肌和腓肠肌组织样,提取总RNA,以β-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PGC-1α基因mRNA进行均一化处理,利用荧光阈值(Ct值)计算PGC-1α基因mRNA在不同骨骼肌组织以及速生型和慢生型鸡品种间的表达量。发现PGC-1α基因在鸡骨骼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广泛表达,在初生时表达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周龄的表达量;相同周龄时,慢生型清远麻鸡骨骼肌中PGC-1α表达量大多高于速生型隐性白羽鸡。表明不同类型鸡骨骼肌PGC-1α mRNA表达具有特定的发育模式,并可能与鸡肉品质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了4个品种鸡(仙居鸡、白耳鸡、清远麻鸡和安卡鸡)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基因第2内含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4个品种鸡TLR4基因的第2内含子上均发现了G1894C的突变,共产生了AA、AB和BB 3种基因型,4个品种鸡该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70、0.597、0.583和0.588,均属于高度多态性,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4个品种鸡G1894C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在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的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G1894C多态位点在仙居鸡与白耳鸡2个品种间基因型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在鸭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取300日龄雄性金定鸭10只,解剖后采集其血液及脾脏、肝脏、睾丸、肺脏、下丘脑、垂体、皮肤、腿肌、心脏、肾脏、胸肌、盲肠、小肠、胸腺,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LR1、TLR2、TLR4、TLR5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各基因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均有一特异性的单峰,无其他杂峰,说明引物的特异性较强,可以准确定量。4种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扩增效率在101.4%~105.0%之间,均接近100%,相关系数(R2)为0.98~1.000。TLR1、TLR2、TLR4、TLR5 4种TLRs在金定鸭不同组织和血液中均有表达,但每种TLR受体在各组织中表达水平略有差异,其中TLR1在下丘脑中表达量最低,在胸肌中最高;TLR2在小肠中的表达量最低,在肺脏中最高;TLR4、TLR5在睾丸中的表达量最低,在皮肤中最高。以上结果说明,鸭TLRs在多种组织中能够广泛表达,本试验结果可为TLRs在鸭源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1(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1,NOD1)在抗沙门氏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血液中NOD1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变化.试验分为3组,鸡白痢沙门氏菌组、肠炎沙门氏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感染后1、3、5、7 d检测NOD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感染后的1~7 d,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后表达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的波浪形变化,而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的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血液中NOD1 mRNA的水平,在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后的3和7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在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的5、7 d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鸡白痢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后均可促进鸡血液中NOD1基因的表达,NOD1基因可能参与了机体抗沙门氏菌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IGF-I-钙调磷酸酶(CaN)-NFAT信号途径是调节肌肉生长、决定不同肌纤维类型的主要信号途径,本研究选择生长速度不同的高邮鸭和金定鸭为试验材料,首次对不同品种鸭胚胎期和出雏早期肌肉中IGF-I-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及其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鸭13、17、21、25、27胚龄和出雏后7日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I) , 钙调磷酸酶(calcineurin, CnAα)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NFAT c3)基因的表达量,同时采用肌球蛋白ATPase碱孵育法对两个鸭种腓肠肌外侧头不同发育阶段的肌纤维性状进行组织学观察,对不同类型肌纤维比例进行统计,用SPSS20.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探讨IGF-I-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对鸭骨骼肌肌纤维类型转换的调控机制。【结果】随着胚龄或日龄增加,两鸭种快肌纤维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型肌纤维比例仅存在少量波动,慢肌纤维比例除在高邮鸭中27胚龄时有所下降外,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IGF-I, CnAα和 NFATc3 基因在不同鸭种的同一肌肉部位的表达模式相对一致,仅存在显著的发育时段差异,在不同的部位(胸肌和腿肌)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效应,3个基因均在13胚龄即可检测到表达,且表达量均表现为最高,显著地高于其他各胚龄的表达量,提示IGF-I-CaN-NFATc3信号通路可能在鸭胚胎发育早期肌纤维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nAα mRNA在胸肌中呈近似“V”形的表达趋势,21胚龄时表达量最低然后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在腿肌中则呈“波浪形”表达趋势,表达量最低点出现在27胚龄;NFATc3在胸肌和腿肌中的表达量均表现为13胚龄最高,然后至17胚龄显著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表达水平,在胸肌中表达量最低点出现在21胚龄,而腿肌中21胚龄的表达量则要显著高于17、25、27胚龄和7日龄的表达量,17胚龄表达量最低;IGF-I mRNA在胸肌和腿肌中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至出雏前(27胚龄)降至最低,然后出雏后一周略有上升的趋势。IGF-I, CnAα和 NFATc3 基因的表达两两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3个基因的表达与快肌纤维比例存在正相关,而与慢肌纤维比例及中间型纤维的比例呈负相关。【结论】在鸭胚胎发育后期至出雏早期,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类型存在由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换的趋势,IGF-I-CaN-NFA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之间存在协同表达,在鸭早期骨骼肌纤维类型转换中可能发挥着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