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篇
  7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利用29个微卫星标记,通过计算亚群体杂合度(Hs)、总群体杂合度(Ht)、遗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并基于Reynolds遗传距离、Nei遗传距离运用NJ和UPGMA聚类法构建4类聚类图,比较分析国家地方禽种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的7个地方鸡品种(仙居鸡、鹿苑鸡、固始鸡、大骨鸡、河南斗鸡、狼山鸡、萧山鸡)间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7个地方鸡种29个微卫星座位的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642,0.551;平均遗传分化系数为0.142。7个地方鸡品种间,萧山鸡与鹿苑鸡的基因流动最大,为5.832 7;狼山鸡与固始鸡的基因流动最小,为0.805 3;基于Reyonalds遗传距离运用NJ聚类法获得的7个鸡种间的亲缘关系聚类图较为准确地反映了7个地方鸡种间的遗传分化和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动物性成熟启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决定性事件是下丘脑GnRH脉冲式释放增加。GnRH脉冲式释放增加是由跨突触改变和神经胶质输入两个方面共同引起的,其中,跨突触改变由谷氨酸能神经元、Kisspeptin神经元、γ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阿片能神经元及RFRP神经元提供,而神经胶质输入主要由生长因子家族提供。诸多功能基因参与了性成熟启动过程,组成了复杂的基因调控网络,这些基因并不是按照严格的等级顺序排列,而是在功能上有所重叠。转录调节因子的抑制性作用使得性成熟启动不会提早发生。论文还介绍了表观机制在性成熟启动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性早熟在人类上表现为病理状态,而在家禽生产上则是一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性状。人类性早熟调控机理的研究较为透彻,尤其是近年来全基因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研究者对于性成熟启动相关新基因发掘及其调控网络的认识更加深入。论文综述了人类Gn-RH依赖型性早熟(GDPP)的5个基因调控系统,包括kisspeptin系统、γ-GABA系统、NPY和leptin系统、LIN28B系统和NKB系统的研究进展,为禽类早熟性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16个中度或高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运用基于模型分类法的Structure程序推断9个地方鸡品种群体遗传结构,构建聚类图分析相互间亲缘关系,并鉴定群体中迁移个体和具有复杂遗传基础个体的分布。结果表明:Structure程序在预先未标明品种起源的条件下准确推断出9个地方鸡种群体所属类别,揭示按照体型外貌、地理分布等为依据划分的9个地方鸡品种类型,也真实反映了其在遗传上的差异。Structure聚类图在K=2时将9个地方鸡种分为轻体型的鸡种(包括茶花鸡、藏鸡、仙居鸡、固始鸡和白耳鸡)和重体型的鸡种(包括大骨鸡、北京油鸡、鹿苑鸡和萧山鸡)两个类别;K=4、5、6时北京油鸡、固始鸡、大骨鸡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类群;仙居鸡与白耳鸡在K=6、萧山鸡与鹿苑鸡在K=7、藏鸡与茶花鸡在K=8时仍聚在同一类别中,这与9个地方鸡种的地理分布及形成历史相吻合。9个地方鸡品种群体中均有具有复杂遗传基础的个体分布,迁移个体只分布在藏鸡、萧山鸡和鹿苑鸡群体中。  相似文献   
15.
以5个地方鸡品种(白耳鸡、狼山鸡、萧山鸡、北京油鸡、泰和乌骨鸡)为研究对象,比较13项肌肉脂肪酸组成指标的相对含量在品种间的差异,并对13项脂肪酸组成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泰和乌骨鸡和狼山鸡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44.96%和43.26%),均与白耳鸡的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耳鸡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63.99%),与泰和乌骨鸡、狼山鸡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白耳鸡的必需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6.76%),且与狼山鸡(3.84%)、泰和乌骨鸡(4.17%)相对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萧山鸡(5.98%)、北京油鸡相对含量(6.72%)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获得的前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全部变异的94.865%,其中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总变异的58.632%、22.479%和13.754%.基于主成分值的UPGMA聚类图和3-D聚类图,将5个地方鸡种聚为3大类,萧山鸡、狼山鸡和北京油鸡聚为一类,白耳鸡、泰和乌骨鸡分别形成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16.
 以GPAT/AIRC基因为侯选基因,以白耳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对GPAT基因外显子2,AIRC基因外显子8进行SNPs检测。结果各发现了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各种基因型与胸肌IMP含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GPAT基因外显子2中AA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AB型和BB型个体,AB型个体也稍高于BB型,但差异不显著;AIRC基因外显子8中CG型个体的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地高于GG型和CC型个体,GG型个体的胸肌肌苷酸含量也显著地高于CC型。两个基因的单倍型对IMP含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单倍型为AACG的个体比单倍型为BBCC的个体高1.006mg/g,单倍型的遗传效应大于最优秀的单个基因型效应。因此,可以利用该单倍型对鸡的肉质风味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我国地方鸡种Mx基因(myxo-virus resistance gene)S631N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的重要生态因素,利用前期研究中已获得的12个地方鸡种(包括白耳鸡BAI、茶花鸡CHA、大骨鸡DAG、固始鸡GUS、狼山鸡LAN、鹿苑鸡LUY、藏鸡TIB、仙居鸡XIA、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OU、河南斗鸡HEG和泰和乌骨鸡TAI)共计720个个体中抗性和敏感性等位基因分布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不同生态指标(包括纬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和年日照时间)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关联及造成关联的生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对该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有重要影响,抗性等位基因频率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基于样本主成分值的UPGMA聚类图和三维聚类图将12个地方鸡种分别归入4种生态类型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日粮能量水平与神经肽Y(neuropeptide,NPY)基因对文昌鸡开产性状的影响,运用PCR- RFLP方法检测3组试验鸡群(Ⅰ组,低能组;Ⅱ组,中能组;Ⅲ组,高能组)NPY基因Dra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共得到3种基因型,并对其与开产性状间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粮能量水平对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开产蛋重无显著影响(P>0.05),但是由高能到低能,开产日龄呈现由早到晚的趋势,开产蛋重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NPY基因型对开产日龄、开产体重、开产蛋重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白耳黄鸡的生长曲线拟合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白耳黄鸡0~150 d的体重生长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能很好模拟白耳黄鸡的生长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9,其中,Logistic模型对公、母鸡成熟体重的拟合效果更佳,Gompertz模型拟合的拐点日龄和拐点体重更为准确;进一步分析Gompertz模型拟合参数发现,白耳黄公鸡的拐点体重(612.96 g)显著高于母鸡(494.82 g),白耳公鸡的拐点日龄(78.6 d)较母鸡的拐点日龄(74.7 d)迟.  相似文献   
20.
演替和气候对阔叶红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碳库,土壤中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本研究调查了纬度梯度上的4个典型地点(长白山、蛟河、五营和胜山)不同演替阶段(杨桦林、硬阔叶林、红松近熟林和成熟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了总SOCD(0~60 cm)、表土层SOCD(0~20 cm)与演替、气候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研究地点的总SOCD、表土层SOCD和表土层占总SOCD的比例随演替的进展并没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总SOCD与纬度、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和温暖指数无显著关系;表土层SOCD、表土层/总SOCD比例随纬度增加而显著降低,随最冷月均温升高而显著上升。多元分析表明,气候因子本身对表土层SOCD的解释力高于对总SOCD的解释力,演替阶段对3个SOCD变量的解释力均不显著,但演替阶段与温度指标(最冷月均温或温暖指数)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和表土层/总SOCD比例影响显著。此外,坡位对总SOCD和表层SOCD都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表土层SOCD可能主要受气候梯度和小地形影响;总SOCD的异质性较强、影响因素复杂,气候因子自身对总SOCD的影响较弱,群落特征(生活型、蓄积量)和小地形、以及演替与气候的交互作用对总SOCD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