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篇
农学   8篇
  8篇
综合类   10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9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61.
李关荣  廖芳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3,29(3):231-235
采用一种类似PCR的基因组自我引发PCR(GSP PRC)法 ,初步研究了家蚕、野桑蚕、天蚕、蓖麻蚕和柞蚕的微卫星DNA的体外基因组自我引发PCR扩增条件。质量浓度为 10 0mg/L的基因组DNA经 10 0℃变性 15min后 ,与等量相同浓度未变性的DNA混合作为模板 ,在 80 μL扩增体系 [含 0 2mmol/LdNTPs、5 0mmol/LKCl、10mmol/LTris HCl(pH 9 0 )、4mmol/LMgCl2 、1 2 5UTaqpolymerase]中加入 1μL此混合模板 ,在92℃、1min→ 5 5℃、2min→72℃、2min ,30~ 90次累积循环的扩增条件下 ,成功地得到了PCR产物。反应体系中 ,基因组DNA的适宜质量浓度为 1 2 5mg/L。GSP 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部分片段回收后 ,在同样条件下 ,30~ 6 0个循环可得到同样大小范围的产物。GSP PCR产物经 6 %的变性测序胶电泳 ,得到典型的梯状带 ,表明为微卫星DNA。  相似文献   
62.
笔者将第二肾形卵(ki-2)突变系统与正常卵系统杂交后,经多代选择育成ki-2的改进系统,分别调查第2肾形卵各系统自交后代的致死性,以及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其F_2分离出产肾形卵蛾所产卵的致死性。结果,ki-2原始突变系统致死率最高,达30%以上;ki-2改进系统的致死率次之,为20%左右;而ki-2与其他保存系统杂交后分离出的ki-2的致死率较低。仅为10%左右,而且开差很大。笔者认为:(1)ki-2基因有致死作用;(2)ki-2基因致死性强弱与交配方式有关;(3)ki-2基因在不同的遗传系统中,其致死作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3.
桑树ASR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R(ABA-stress-ripening)基因家族广泛参与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过程,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果实成熟等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根据川桑(Morus notabilis)基因组数据库中的AS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在杂交桑品种桂桑优62的幼苗中克隆得到一个ASR基因,命名为Ma ASR(Gen Bank登录号:KP636800.1)。Ma ASR编码区全长399 bp,编码132个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5.20,分子质量32.18 k D。以果叶兼用多倍体桑品种嘉陵40号不同发育成熟期的桑椹为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Ma ASR在果实成熟发育早期的表达量较高,在后期的表达量较低。以桂桑优62幼苗为材料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结果表明:Ma ASR在茎和叶中的表达量较高,在根部的表达量最低;幼苗经脱落酸(ABA)、甘露醇处理后根部的Ma ASR表达水平上调,经钨酸钠处理抑制了Ma ASR在根和叶中的表达,经蔗糖与葡萄糖处理使Ma ASR在根和叶中的表达水平上调。推测Ma ASR基因参与桑树果实发育和成熟的调控以及幼苗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响应ABA和甘露醇以及糖类等非生物因子的诱导。  相似文献   
64.
刘彦群  鲁成 《蚕业科学》2018,44(3):353-358
家蚕(Bombyx mori)的驯化是农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 000年的历史。关于家蚕的起源与进化不仅是蚕丝文化和蚕业发展历史溯源研究的焦点,也一直是蚕学界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核心是家蚕的直接野生祖先来源和起源地(驯化事件的发生地)。家蚕的野生祖先是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为学界早期的共识。近20多年又从染色体水平和DNA序列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家蚕的野生祖先是中国野桑蚕,而不是日本野桑蚕,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的观点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但是,家蚕的起源地仍存在单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的某个地区驯化而来)和多起源中心(在华北、华东、华南,以及印度和越南等不同地区独立驯化而来)的争论,澄源正本尚缺乏遗传学证据。本文综述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家蚕起源与进化的重要进展,根据动物起源与进化研究的最新方法,提出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扫描和大样本策略的家蚕起源与进化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65.
绿色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成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3):218-219
主要提出了绿色甘薯的主要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产地环境条件选择、品种选择、苗床管理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主要病虫害防治及贮藏管理应注意的事项,对绿色甘薯高产栽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6.
西南农业大学蚕桑丝绸学院家蚕基因库保存的黑缟 (浓型 )系统 ps0 0 0中出现了一种新的体形突变蚕 ,其形态特征为 :幼虫腹部节间膜隆起 ,环节中部呈凹陷状。这种性状在 5龄盛食期至上蔟前表现明显。迄今报道的家蚕幼虫体型突变中 ,与其相似者有石蚕 (st .8 0 .0 )。但据田岛(192 8)研究结果 ,黑缟基因 (ps:2 0 .0 )对石蚕表现显性上位作用[1] ,说明st在 ps 存在的条件下不能表达 ,从形态上不能发现。而这种新的体型突变恰在黑缟系统中发现 ,本质上显然不同于st的体型变异。据此 ,将这种新的体型突变蚕称为新石蚕stn(ne…  相似文献   
67.
以本研究室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的幼虫斑纹为观察对象,发现暗色斑(P^M).黑缟斑(P^S).杲蚕(U)鹑斑(q).褐圆斑(L)均存在斑纹浓淡程度不同且表型稳定的多型系统。根据杂交后能够识别浓淡型性状分离,将暗色斑分成浓型(P^M3).中型(P^M2)和淡型(P^M1),黑缟斑分成浓型(P^S2).淡型(P^S1),杲蚕分成浓型(U^2)和淡型(U^1),鹑斑分成浓型(q^3).中型(q^2)和淡型(q^1),褐圆斑分成浓型(L^2)和淡型(L^1)。同种斑纹内浓淡型间相互杂交,整体上均表现为等位基因的遗传模式,相对的浓型对淡型为显性,即:P^M3>P^M2>P^M1,P^S2>PS1,U^2>U^1,q^3>q^2>q^1,L^2>L^1。  相似文献   
68.
超级纤维蜘蛛丝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丝纤维是自然界力学性能最优良的天然纤维蛋白, 所具有的强固性和柔韧性是其他人造纤维材料无法同时比拟的.仿蜘蛛丝研究一直是生物学界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还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功.本文针对仿蜘蛛丝的难点问题,综述蜘蛛丝的机械性能、蜘蛛丝蛋白的一级结构、蜘蛛的吐丝机制研究、仿蜘蛛丝研究的进展和展望了蜘蛛丝的应用前景,以期能为仿蜘蛛丝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最后简单介绍了我们仿蜘蛛丝研究的一种新奇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真丝绸活性艳蓝X—BRl40%染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活性艳蓝X-BR140%真丝绸的染色。结果表明:活性艳蓝X-BR140%对丝绸有很好的直接性,上染率和固色率随硫酸钠浓度的升高迅速提高;染色温度越高,染色丝绸颜色越鲜亮、均匀,但上染率、固色率降低。上染率最高的温度50℃,固色率最高的温度70℃。染色50min后已基本达到平衡。经过煮浮色后的丝绸,水洗色牢度较高,达4-5级。活性艳蓝X-BR140%对丝绸染色由于固色温度低,固色时不容易产生灰伤,同时水洗牢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0.
家蚕卵形突变sm-n(new small egg)为家蚕小卵突变的新类型,与前人研究报道的几种家蚕小卵突变sm、sm-2、sm-3、emi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征为:同一母蛾产卵分离出正常型卵和小卵两种,其中小卵大小不一,为不受精卵,而正常型卵孵化与生长均正常。解剖母蛾观察卵巢管,大小卵粒在每根卵巢管里随机排列,个体间出现小卵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分布在20%~90%之间),但总体上小卵比正常卵多,且在越往卵巢管的后端小卵的比例越大,小卵的排列不规则;交配产卵后,初步统计发现小卵百分率越大,则遗腹卵有越多的倾向。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此小卵系统和无卵突变系统(sm~n)的母蛾卵巢管有增多现象,每个卵巢发生4~6条,每蛾共8~12条卵巢管。用正常系统C108与新小卵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新小卵为隐性遗传基因支配,遵循伪母性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