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8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林业   251篇
农学   148篇
基础科学   127篇
  199篇
综合类   1415篇
农作物   289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369篇
园艺   181篇
植物保护   10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2009年在福建平潭进行了2批次中华仙女蛤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亲贝性腺发育成熟程度与催产方法是影响中国仙女蛤亲贝催产成功率和排放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在2批亲贝的平均鲜出肉率分别为(31.6±2.0)%和(32.8±2.3)%的前提下,采用阴干、碘钨灯照射提高亲贝体温、流水刺激相结合的物理综合刺激方法可有效地催产中国仙女蛤并培育出健康苗种。但中国仙女蛤亲贝排精产卵的个数比例较小,即亲贝的排放率较低,2批次育苗的排放率分别仅为16.7%和26.7%。2批次共培育出平均壳长为2.87±0.14mm的中国仙女蛤苗种1 331×106cfu。  相似文献   
52.
半刺厚唇鱼的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闽江中上游水域中捕获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进行了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实验,并观察了亲鱼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野生半刺厚唇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生长,性腺发育至成熟。在繁殖季节(5—6月),对培育的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雌鱼催产率为54.0%,受精率为83.3%。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过62 h发育,仔鱼脱膜孵出。仔鱼经过55~65 d的培育成全长25~35 mm的鱼苗,鱼苗成活率为43.8%。  相似文献   
5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不连续凝胶电泳技术对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野生亲本繁殖子一代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分析了44个样本的9种同工酶在肌肉中的表达情况.9种同工酶共记录了20个基因座位,其中Amy-3、Gdh、Ldh、Me和Sdh-1共5个座位呈多态,多态座位百分数是25%.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有效数值A,为1.204 6,预期杂合度H_e 为0.107 8,实际杂合度H_o为0.182 9.同时还分析了星突江鲽各个多态座位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这些数据说明,星突江鲽野生亲本繁殖子一代的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有利于对其资源进行开发以及对其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54.
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网囊的网目选择性,2015年10月在黄海南部进行了网囊网目为40、54、60mm和70mm的套网拖网试验,采用Logistic选择模型和体周估算法对网囊网目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双船变水层拖网渔获主要为蓝点马鲛、银鲳、带鱼、小黄鱼和鳀鱼;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逃逸率明显增加;极大似然法估算的模型参数,用AIC值检验拟合良好;估算出以变水层拖网捕捞达到可捕标准的部分经济鱼类相应的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小黄鱼71.0 mm、银鲳103.6mm、带鱼92.3mm、蓝圆鲹63.8mm。在黄海目前的渔业资源现状下,为保护小黄鱼、带鱼和鲐鲹等中小型经济鱼类的渔业资源,建议将双船变水层拖网的最小网囊网目尺寸定为60mm。  相似文献   
55.
试验结果表明,4-5月和9-10月,水温22~27℃时,为硬壳蛤快速生长期;11月至翌年2月,水温8~15℃时,生长缓慢;5-6月硬壳蛤处于繁殖期间,生长也较为缓慢。硬壳蛤壳长和壳高的相关关系为y=1.8479x 0.5923;壳长和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为y=0.0002x3.1174。  相似文献   
56.
水温18.5~20℃下,采取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10、15、20、25、30和35盐度下3种规格[干质量(0.220±0.000)、(0.489±0.002)g和(0.899±0.002)g]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结果表明,盐度、规格均显著影响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在盐度10~25时,3种规格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盐度增加而增大,盐度25时达到峰值后,随着盐度增大而减小。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y=ax~2+bx+c。在相同盐度下,可口革囊星虫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符合y=amb模型。盐度10~35时,可口革囊星虫的氧氮比值为5.947~25.246,表明可口革囊星虫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57.
中国6种经济鱼类的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流式细胞术,以人(Homo sapiens)淋巴细胞DNA含量(7.00pg/2C)为标准,以鱼的红血细胞为材料,测定中国6种重要经济鱼类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基因组大小(C-值)。结果显示,这6种经济鱼类的单倍体DNA含量分别为:条纹斑竹鲨(4.91±0.24)pg;斜带石斑鱼(1.25±0.04)pg;赤点石斑鱼(1.23±0.11)pg;大黄鱼(0.76±0.03)pg;中华乌塘鳢(0.85±0.04)pg;大菱鲆(0.65±0.01)pg。研究结果可为这6种经济鱼类的种质鉴定提供依据。此外,根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并结合其他鱼类的基因组大小资料,对鱼类基因组大小与其染色体数目及进化地位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对比分析显示,鱼类进化地位越高则DNA含量越少,同时鱼类基因组的大小差异存在复杂性,并不完全与染色体数目相关。本研究还就鱼类基因组大小的测定方法等问题提出建议,认为应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人淋巴细胞作为规范的检测方法和对照标准。  相似文献   
58.
低盐乳酸菌法与传统法腌干鱼制品的风味比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腌制方法对鱼肉风味的影响,为腌干鱼制品加工新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法分析,鉴定比较了鲜红牙原料采用低盐乳酸菌法和传统法腌干鱼制品的风味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鲜红牙、低盐乳酸菌法腌干鱼和传统腌干鱼肉中分别检测出80、110、91种挥发性成分,醛、醇、酮类化合物是构成腌干鱼肉独特风味的主要成分。经低盐乳酸菌法腌干的鱼肉挥发性物质对风味贡献较大的醛、醇、酮类化合物总量达35种,而鲜鱼和传统腌干鱼肉中分别只有17和21种。低盐乳酸菌法腌干鱼肉风味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醇、醛类物质,但不含有胺类物质,在保持传统腌制鱼肉风味的基础上增加了特有的花香味、水果香味及酒香味,提升了鱼肉感官品质。所以采用低盐结合复合乳酸菌法制备腌干鱼,不仅能缩短腌制时间,还能提升腌干鱼肉特有的风味,而且防止了胺类物质的产生,显著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9.
为评估转Bt-基因棉棉仁粉用作鱼饲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其配成试验饲料进行了14周鲤鱼喂养,前8周着重就鲤钱垢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铒料系数、鱼体化学成分含量等营养学指标进行了观察。上述各项指标经统计分析,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转Bt-基因棉棉仁粉经脱棉酚处理后,与常规棉棉仁粉一样可作鱼用饲料的蛋白源。  相似文献   
60.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对细胞生长繁殖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该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构建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转录组文库,进行了cyclins基因筛选与生物信息分析,通过qRT-PCR技术,探讨其在不同组织(闭壳肌、内脏团、外套膜、斧足、心脏、血液、鳃、性腺)与性别中的表达特征。转录组测序共得到257 457条unigene(N50为1 796 bp),注释率为86.7%;通过分析,cyclin Acyclin D2、cyclin E被筛选出,且cyclin A、cyclin D2与cyclin E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均与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具有较高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cyclin Acyclin D2、cyclin E在三角帆蚌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存在显著的组织差异:cyclin Acyclin E基因在性腺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斧足中表达量最低;cyclin D2基因在鳃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在同一组织的不同性别之间:cyclin A基因在性腺、闭壳肌、心脏、血液中表达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cyclin D2在外套膜、心脏、性腺中的表达具有显著(P<0.05)的性别差异;cyclin E在性腺、斧足、鳃、心脏中的表达具有显著(P<0.05)的性别差异;cyclin Acyclin E基因在雌性心脏和性腺中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雄性,而cyclin D2反之(P<0.05),cyclin D2基因在雌性外套膜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性(P<0.05),暗示cyclin Acyclin E与性腺发育关系密切,cyclin D2可能与鳃损伤修复有关。本研究初步探究了三角帆蚌cyclin Acyclin D2、cyclin E基因的功能,为建立三角帆蚌细胞系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