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123篇
畜牧兽医   31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一株鸡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全基因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8年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在我国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期间分离到1株鸡源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Chicken/ZheJiang/80/2008(H6N1)(简称为CK/ZJ/80/08),为了弄清该病毒的分子特征,我们对其8个基因片段分别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对每个基因进行BLAST分析,找出同源性最高的毒株。利用DNAStar中的Megalign功能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K/ZJ/80/08的HA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QIETR↓GLF,推测可能为一株低致病力AIV。其HA基因与日本北海道的A/duck/Hokkaido/228/2003(H6N8)和黑龙江的A/mallard/Heilongjiang/131/2006(H6N2)以及香港早期分离株A/chicken/HongKong/17/77(H6N1)等处于同一分支;NA基因在颈部没有缺失,与A/duck/Tsukuba/718/2005(H1N1)、A/goose/Guangdong/1/96(H5N1)等处于同一分支;M基因与A/duck/Hokkaido/W90/2007(H10N7)高度同源(同源性为99%);NS基因与A/duck/Denmark/65047/04(H5N2)和A/goose/Guangdong/1/96(H5N1)处于同一分支。NP、PA、PB1、PB2分别与贵州和江西分离的H5N2亚型AIV的相应基因关系密切,同源性分别为98%、97%、97%、97%。由此推测CK/ZJ/80/08可能是由H6N2、H1N1、H10N7、H5N2等多个亚型病毒重组而成。  相似文献   
72.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减毒疫苗是世界首例慢病毒疫苗,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EIAV疫苗株EIAVFDDV12编码跨膜蛋白gp45的基因在马体内发生高频率G2230A点突变形成终止子,使该蛋白C末端出现154个氨基酸的截短。为了探讨该截短蛋白对EIAV疫苗株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本研究以EIAV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克隆基础上,构建了gp45截短型感染性克隆,脂质体转染细胞,增殖传代,获得病毒株EIAVFDDVTM-36,接种到马体内。在接种后167 d内未观察到临床症状,连续注射10 d地塞米松以暂时抑制免疫系统,并用迟发性超敏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评价免疫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截短型跨膜蛋白疫苗株EIAVFDDVTM-36接种组免疫抑制前后病毒载量和中和抗体效价差异不显著,而完整型跨膜蛋白疫苗株感染性克隆EIAVFDDVTM-45接种组4匹马中3匹免疫抑制后病毒载量显著上升,同时组内中和抗体效价明显提高。以上结果表明,马体特异性免疫压力对EIAVFDDVTM-36复制无影响,而对亲本株EIAVFDDVTM-45复制有抑制,显示跨膜蛋白截短型EIAV作为疫苗更为安全。但免疫抑制造成的gp45跨膜蛋白未截短型疫苗株感染性克隆体内病毒载量升高,可以促使机体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效价,提示该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定程度内呈负相关(相互制约)。因此,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是慢病毒减毒疫苗研发需注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
以大白猪cDNA为模板,根据GenBank上提供的猪exon1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ACE克隆方法,首次获得猪Cst B基因5'侧翼序列,得到了共44bp的序列,提交GenBank收录(GenBank登录号:EF483823)。  相似文献   
74.
猪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猪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对猪子宫内膜进行胶原酶消化,分离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其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猪子宫内膜组织在37℃、通过1 g/L胶原酶Ⅰ消化90 min可以获得游离的腺体,对腺体进行培养时上皮细胞比例可达70%以上.培养过程中采用差速消化和差速贴壁可以成功分离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基质细胞最适贴壁时间为25 min,腺上皮为3h.纯化的基质细胞生长迅速,可传5代以上,上皮细胞生长缓慢,并且成片脱落.  相似文献   
75.
笔者从某猪场疑似猪魏氏梭菌病病例中分离到一株魏氏梭菌,为了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病机理,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化试验、动物实验等鉴定,鉴定结果为C型魏氏梭菌.药敏试验表明本株魏氏梭菌对青霉素、磺胺药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76.
猪TLR4基因的变异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oll样受体4(TLR4)主要识别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多糖,其基因变异可能改变宿主对脂多糖(LPS)的免疫反应.研究利用克隆、测序的方法在TLR4基因的外显子3寻找变异位点,并利用PCR-SSCP方法对寻找到的部分错义突变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确定不同基因型在猪种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共寻找到11个点突变,其中8个是...  相似文献   
77.
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6年以来,我国大面积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目前对其病原HP-PRRSV的起源还不得而知.本试验通过对多株HP-PRRSV进行全长基因组分析,发现HP-PRRSV中存在4处缺失,而且这4处缺失是逐步形成的,在中间过渡类型的毒株中存在着缺失1处、2处、3处的毒株.此外,中间过渡类型毒株中的一些氨基酸基序也是逐步变化的.本试验初步阐明了我国HP-PRRSV的起源是CH-1a-1ike PRRSV,在中间过渡的毒株中能够发现逐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8.
大白猪SLA-DQ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SLA-DQA和SLA-DQB基因在1、90、180、270和360日龄大白猪不同组织与器官中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LA-DQA和SLA-DQB基因在大白猪的整个生长发育期的心、肝、胃、脾、肾、肺、大肠、小肠、肌肉、子宫、卵巢共11个组织与器官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与变化。DQA基因在90日龄时表达量最高,在1日龄时最低;DQB基因除了在1日龄的心、肝和肾中表达量高于DQA基因外,其余各时间点的不同组织与器官内的表达量均低于DQA基因。  相似文献   
79.
猪GPX5基因、FUT1基因和NCOA1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RFLP法对大自猪、杜洛克、长白猪、民猪和野家杂交猪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5(Glutathion-Peroxidase 5,GPX5)基因、岩藻糖转移酶1(Fucosyltransferase1,FUT1)基因和核受体辅激活蛋白1(Nuclear receptor co-aetivator 1,NCOA1)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GPX5基因用Hinf I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FUT1基因用Hha I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NCOA1基因用Rsa I酶切可获得3种基因型.同时对不同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进行计算,并分析相应基因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80.
转座子是自然发生的 ,能够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的遗传因子 ,它存在于染色体 DNA上。转座子的基本成分是一个基因 ,该基因编码转座作用所需要的酶—转座酶 ,以及供转座酶识别的侧翼序列。自主的因子编码转座酶的功能拷贝 ,拥有介导转座的识别序列。非自主的因子通常含有转座酶的变异拷贝 ,却又保留识别序列 ,因此 ,其它来源的转座酶能够移动非自主因子。转座子被频繁用作基因突变的手段 ,转座子标签在基因克隆中极其有效 ,是通过变异表型和特定的转座子的相关来克隆基因的 ,转座子插入到特定的基因 ,或插入到由转座子切除引起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