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80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971篇
林业   664篇
农学   994篇
基础科学   898篇
  674篇
综合类   8020篇
农作物   680篇
水产渔业   779篇
畜牧兽医   7865篇
园艺   1643篇
植物保护   825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460篇
  2022年   601篇
  2021年   558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640篇
  2018年   335篇
  2017年   559篇
  2016年   631篇
  2015年   657篇
  2014年   1023篇
  2013年   960篇
  2012年   1368篇
  2011年   1445篇
  2010年   1207篇
  2009年   1313篇
  2008年   1575篇
  2007年   1285篇
  2006年   981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733篇
  2003年   739篇
  2002年   631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343篇
  1998年   354篇
  1997年   261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309篇
  1994年   260篇
  1993年   187篇
  1992年   200篇
  1991年   205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45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162.
奶牛胚胎性别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LAMP法进行了613枚胚胎的性别鉴定结果,雌性胚胎302枚(49.3%),雄性胚胎311枚(50.7%),移植成功率平均为40.9%(122/298),出生后代中与性别鉴定结果一致的121头,性别鉴定准确率为96.0%(121/126)。应用奶牛性腔胶囊后输精的14头供体母牛,共采集69枚可用胚胎,对其中64枚胚胎进行性别鉴定,确定雌性胚胎的比例为71.9%(46/64),头均获4.9枚可用胚胎。应用奶牛性控液对3头供体母牛宫注后输精,共采集26枚可用胚胎,经性别鉴定后确定雌性胚胎比例为73.1%(19/26),头均获可用胚胎8.7枚。应用分离X精子冷冻精液对12头供体母牛进行输精,对采集到的61枚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后,确定雌性胚胎比例为100%(61/61),头均获得可用胚胎5.5枚。11枚性控冷冻胚胎移植后,40d以上未返情率为63.6%(7/11)。用分离的X精子冷冻精液对供体母牛输精后,可获得与未分离冷冻精液输精后相接近的超排供体母牛采集胚胎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63.
PRRSV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ATCC VR-2332株人工单独感染3头3周龄仔猪,并用PRRSV ATCC VR-2332株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联合感染2头3周龄仔猪,每日检查试验猪体温、采食情况及临床表现,并用HerdChek IDExx试剂盒测其血清抗体。PRRSV PCV2联合感染猪分别在感染后1、3周剖杀,PRRSV单独感染猪和健康对照猪分别在感染后1、2和3周剖杀,对全部试验猪的肺组织进行灌洗处理以获得肺泡巨噬细胞(PAM).用PAM进行抹片,同时用肺组织直接进行触片做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结果表明,用所获得的3株单克隆抗体均检测到人工感染猪肺组织中的PRRSV抗原。另外,用IIF检测7头临床疑似PRRS病猪的PAM抹片。其中沭阳县的2头猪呈现阳性反应;对这2头猪的肺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在盲传到第4代时Marc-145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进一步证实用所获得的3株单克隆抗体检测临床样品的结果准确而可靠,且获得的3株单克隆抗体均可通过IIF用于检测猪肺组织中的PRRSV抗原。  相似文献   
164.
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在控制人类和动物传染性疫病以及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伴随着药物的大量使用,人们发现了愈来愈多的耐药性菌株。如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开始仅为8%,近年来已达77%,有的报告甚至认为在90%以上。耐药细菌的产生,引起了世界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5.
N42、B381是两株从健康动物体内分离到的芽胞杆菌菌株,用两菌株培养物注射小白鼠后,可明显促进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且B381株的免疫效果优于N42株。  相似文献   
166.
从福州某鸭场大批发病和死亡的15~20日龄雏鸭肝脾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性,可使4日龄健康鸭90.6%发病、62.5%死亡,利用Ⅰ型鸭肝炎病毒(DH)标准血清进行鸡胚中和试验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证明该分离的病毒株为I型DHV。  相似文献   
167.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育成早熟大白菜新品种‘豫新5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新5号’是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育期60 d,单球质量23 kg,球形指数1.35,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净菜产量56.7 t·hm-2,可兼作早熟、晚熟栽培。  相似文献   
168.
SeGLP-1的分离纯化及硒活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加硒深层培养后的菌丝(含Se1600μg/g)分别经水及碱水提取,醇析,透析,Sevage法脱蛋白,DEAE-cellulose柱层析纯化,得SeGLP-1。经SephadexG-10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分析鉴定,SeGLP-1为均一级分。GC与TLC分析表明,SeGLP-1含Gal,Glu,Xyl,Rha,Man,其单糖摩尔比为Gal:Glu:Xyl:Rha:Man=0.23:1.00:0.72:0.25:0.09。SeGLP-1硒含量1642μg/g。SeGLP-1中Se活性中心的结构可能为O=Se=O,即Se取代了灵芝多糖GLP-1中-OCH3结构上的CH3,从而形成了硒氧双键结构。  相似文献   
169.
姬松茸与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的RAPD扩增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4个姬松茸菌株和2个双孢蘑菇菌株为材料,用20个随机引物对它们进行RAPD扩增,通过对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的估算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姬松茸和双孢蘑菇遗传相关树状聚类图谱,结果表明,进行RAPD扩增的20个随机引物中,有12个能产生三种带型,当遗传相似系数升至0.8713时,这6个菌株被分为3类,第一类为菌株18和26,第二类为菌株13和12,第三类为菌株33和45。  相似文献   
170.
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和最新的DCS-PDMA性亲和性测定方法为基础, 结合群体分离分析和RAPD技术来源于同一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的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进行分析,筛选与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被分成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其中一类(A^ )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B、C、D、E、F、G、H、I、J、L,另一类(A^-)则仅仅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K和M,同时筛选到一个与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OPA16 1500。从而为间地利用双孢蘑菇本身特有的交配型作标记来指导杂交育种工作和进一步将性亲和性基因定位分离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