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24篇
综合类   5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1.
Plants and associated microbial communities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bio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ion. Pot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plant–microbe interrelations on Di-(2-ethylhexyl) phthalate (DEHP) and pyrene degradation in a soil culture system. Three dicotyledonous plant species, Ceylon spinach (Gynuracusimbua (D. Don) S. Moore),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and Shuidong mustard (Brassica juncea (L.) Coss.var. foliosa Bailey), were cultivated for 45 days in DEHP and pyrene co-contaminated soils using three initial content levels: 0 (T0), 20 (T20) and 50 mg?kg?1 (T50) with no plants (NP) as contro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huidong mustard biomass and sunflower biomass had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removal rate of DEHP (P?.05), respectively, while Ceylon spinach biomass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removal rate of DEHP. Shuidong mustard–actinomycetes and Ceylon spinach–actinomycetes accelerated the removal rate of pyrene, and sunflower–gram-positive bacteria could also enhance the removal rate of pyren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plant–microbe interrelations could be exploited to enhance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32.
采用室内培养结合田间试验,研究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浓度0.05 mmol.L-1时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极显著抑制茄子黄萎病菌菌丝生长,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作用增强。田间抗病试验也表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茄子黄萎菌具有"低抑高促"的现象。与对照比较,不同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对茄子种子萌发和幼苗株高、茎粗、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具有"低促高抑"的现象,最佳作用浓度为0.05 mmol.L-1。低浓度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降低根系电导率,表现出化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3.
三种温度下食品级PVC膜中增塑剂DEHP对猪肉的渗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讨食品级PVC膜包裹猪肉时,在三类常遇温度情况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对猪肉的渗透污染,用皂化蒸馏法测定了肉中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迁移量。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迁移量随接触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90℃,接触0.5 h的迁移量最高,为1961.92 mg/kg(75.12 mg/dm2)。10℃以下,接触时间≤41h条件下,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未检出,其他条件下,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的迁移量均超出EC的总迁移量上限60mg/kg。  相似文献   
34.
茶多酚微胶囊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茶叶科学》2006,26(4):275-279
采用喷雾干燥法,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骨架材料,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微球的包封率作为实验指标,用L9 (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茶多酚微球的工艺,得到以下结果:加入少量乳化剂可较大程度提高产品的包封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效果比聚乙烯醇(PVA)好,最佳添加量是芯壁材总重的4%;制备茶多酚缓释微球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速度6.25βml/min,芯壁材比为2:1,总固形物含量为3%。采用HPMCP作为壁材,以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是可行的,茶多酚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5.
李磊  蒋玫  王云龙 《海洋渔业》2019,41(3):346-35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inoctyl phthalate,DOP)是一类重要的工业用有机化合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对水生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为了研究DBP和DOP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受精卵及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开展大黄鱼幼鱼在DBP和DOP中的暴露实验。结果显示,随着DBP和DOP浓度的升高,大黄鱼受精卵孵化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死亡率、畸形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DBP和DOP暴露对大黄鱼初孵仔鱼均产生一定的致死效应,DBP和DOP对大黄鱼仔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 mg·L^-1 和6.57 mg·L^-1 。结果表明,DBP和DOP对大黄鱼鱼卵及初孵仔鱼均具有高毒毒性。DBP和DOP对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需要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6.
建立同时检测鲫(Carassuys auratus Linnaeus)血浆和肌肉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初步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肌肉样品经液-液萃取和固相小柱处理后,以乙腈:水= 40:60(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采用SHIMADZU ODS柱(150 mm×4.6 mm; i.d., 5 μm)色谱柱分离.测定鲫经口染毒后血浆和肌肉中DMP和DEP的浓度.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5~10.0 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定量限为0.05 μg/mL,回收率95%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和日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5%.经口染毒48 h内,鲫血浆和肌肉中均能检测到DMP和DEP的残留.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已经初步用于鲫血浆和肌肉中DMP和DEP的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研究.  相似文献   
37.
为了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幼鱼的胁迫效应,于DBP暴露后0、6、12、24、48和96 h时检测红鳍笛鲷鳃、肝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表明,DBP对红鳍笛鲷的24 h、48 h和96 h LC50分别为7.10 mg/L、6.98 mg/L和6.6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04 mg/L。随着浓度增加,鳃组织中的SOD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肝组织中的SOD酶活性在0.5 mg/L和2.0 mg/L浓度组交替表现为升高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0.125 mg/L浓度组肝SOD没有明显变化。鳃组织中MDA含量在DBP暴露6 h后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DBP暴露6 h和12 h后,0.5 mg/L和2.0 mg/L浓度组肝组织中的MDA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之后随时间延长MDA含量下降并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比较,DBP暴露48 h后,红鳍笛鲷脑组织中AChE酶活性显著升高(P<0.01),96 ...  相似文献   
38.
王桂珍  张飞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1):101-104
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GC-MS/MS),创建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便捷有效测试方法,从而为沉积物和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残留测定提供一定参考。选择试样中的6种碳酸酯类化合物,经过正己烷和丙酮(1:1,V:V)的萃取,过PSA/Silica净化小柱,除水干燥浓缩后,经GC-MS/MS上机分析,定量结果采用外标方法。相关试验结果显示,这6种碳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回收效果较好,在84.6%~98.3%之间,实验室内精密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在2.7%~12%之间,检出限在0.2~0.8μg/kg之间,相关性R为0.9968~0.9995。该方法准确可靠、高效便捷、精密度高,具有显著节约人力和财力的特点,适宜于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39.
野菊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对三种植物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C-MS,比对植物体茎叶、根系分泌物、植物根际土壤3个醇提取物中共有成分,以确定出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根系分泌物所产生的主效化感物质。在此基础上,应用外源法测定2,4-二叔丁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4个不同浓度下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菜(Lactuca sativa var.ramosa Hort.)、莴苣(L.sativa L.)3种化感敏感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菊根系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有2,4-二叔丁基苯酚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且2,4-二叔丁基苯酚对3种植物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在0.05 mmol/L浓度下对油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0.05 mmol/L和0.10 mmol/L浓度时,对生菜鲜重、莴苣和油菜胚根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0.
土壤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蕾  张明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3):122-123
介绍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总结了土壤微生物、氧化还原条件、pH、温度和土壤有机质等因素对DBP降解的影响和DBP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的进展等,指出今后应在DBP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和土壤DBP的微生物、植物、化学联合修复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