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5篇
  免费   339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林业   504篇
农学   644篇
基础科学   438篇
  1582篇
综合类   1683篇
农作物   215篇
水产渔业   317篇
畜牧兽医   376篇
园艺   235篇
植物保护   274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80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28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95篇
  2006年   285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前,世界沙棘育种研究,仍是常规育种法,方法与理论都比较滞后,需要改进与提高.作者介绍的"生态经济育种"体系,虽也是常规育种,但有其众多的新概念.它是以远缘杂交为途径,以表型和生理结合,以产量形成诸因子为指标,以生长势判断为标准,以遗传-生化-生理-生态为理论,指导选育出适应不同生境和地区的高产、优质、生活力旺、抗逆力...  相似文献   
992.
基于GIS/RS和USLE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变化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进行计算。分别利用1990年和2000年TM/ETM+影像分类得到两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图,结合鄱阳湖流域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壤类型分布图和流域降雨资料分别获取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最后计算流域2个年份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赣江上游,信江上游,抚河上中游和修水上游地区;鄱阳湖流域1990年和2000年大范围土地经受着Ⅰ级微度与Ⅱ级轻度侵蚀,其侵蚀面积之和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7.38%和97.30%;而流域产沙主要来源于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所占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58.16%和51.20%,其中中度以上等级的侵蚀对产沙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从1990年到2000年土壤侵蚀等级变化呈现了由中等级侵蚀(Ⅱ级轻度侵蚀和Ⅲ级中度侵蚀)向低等级(Ⅰ级微度侵蚀)和高等级侵蚀(Ⅴ级极强度和Ⅵ级剧烈侵蚀)的2个极端演化的趋势。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量从1990年到2000年增长幅度达6.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都约为1 100 t/(km2·a),属于Ⅱ级轻度侵蚀。分析2个年份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发现鄱阳湖流域湿地和农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加均是造成土壤侵蚀量增加的因素,而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格局也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提出了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993.
基于HJ-1A/1B CCD数据的雹灾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雹灾的突发性、灾后影响的显著空间异质性,雹灾监测与灾后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黑龙江甘南县典型雹灾为研究对象,利用HJ-1A/1B CCD等遥感影像与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进行雹灾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基于实测光谱数据分析了不同灾害程度农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及植被指数变化;利用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地面调查,通过对植被指数分级进行雹灾监测与评价,并结合另一个时相的数据做了验证。结果表明:不同灾害程度作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差异显著;运用植被指数分级进行雹灾监测是可行的,基于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差值图分级得到的不同雹灾程度范围与实际情况相符,而基于比值植被指数差值图的分级结果则与实际结果差距较大;根据雹灾遥感分级结果分析了雹灾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可对雹灾监测与评价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4.
华北平原冬小麦总初级生产力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该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为研究区,验证MODIS-GPP产品数据在下垫面复杂的农田生态系统的适用性,及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功能。首先采用MODIS-NDVI产品数据,根据冬小麦物候特征,解译出冬小麦种植面积;然后与经过验证并校正后的MODIS-GPP产品数据估算华北平原冬小麦2010年生长季内的GPP总量;最后,由涡度相关实测数据估算出冬小麦的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结果显示:MODIS-NDVI解译出的冬小麦面积结果与TM解译结果的用户精度高达90.6%,总体精度达87.2%;MODIS-GPP产品数据与涡度相关数据估算结果的复相关系数高达0.9227;2010年华北平原冬小麦生长季GPP约为6.24′108 kgC,约占该区所有植被GPP的21.3%;华北平原冬小麦固碳能力较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占GPP的58.7%。研究表明,MODIS-GPP产品数据满足华北平原冬小麦GPP统计精度需求,冬小麦生态系统对陆地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95.
苗雨  江南  吕恒  胡斌  曹芳东  宣勇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2):146-151
随着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传统的Web版遥感影像查询系统,存在用户交互能力弱,服务器响应速度慢,离线操作能力差等弱点,而且传统的查询系统没有与农作物监测很好结合.针对以上不足,该文结合Silverlight技术、LINQ技术、WCF技术,运用多层架构思想,针对轨道固定和变化的2种卫星,设计了2种遥感影像数据的快速查询...  相似文献   
996.
基于MODIS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地表气温遥感反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地表气温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参数,为了给农业研究提供空间上连续的气温信息,以长江三角洲为研究区,根据MODIS地表温度和NDVI数据运用温度-植被指数方法反演了2005年全年的气温,并通过进一步去除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窗口的残余云和水体信息扩大了该方法的通用范围.最后利用气象站点观测气温数据对遥感反演值进行了精度验证,分析...  相似文献   
997.
乡镇尺度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快速、准确提取玉米种植面积为目标,以多时相HJ-1A/1B CCD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为信息源,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为试验区,将试验区种植结构、物候特征、地形特征、光谱特征及植被指数等多元信息引入决策树分类模型,构建基于决策树分层分类的玉米种植面积遥感估算模型,并将空间化的农普数据作为参考值,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对玉米种植面积遥感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价。研究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玉米识别精度,满足作物种植面积估算大范围、多时相的需求,有助于解决作物种植面积遥感估算业务运行时空分辨率的矛盾,乡镇尺度的玉米种植面积总量提取精度可达92.57%。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引进的无角陶赛特羊、特克赛尔羊和波德代羊与本地藏羊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F1表现出了良好的杂交效果,各杂交组合F1不同发育阶段主要生长和生产性能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本地藏羊(P〈0.05,P〈0.01);各杂交组中陶藏F1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两杂交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甘南牦牛品种选育、选配、杂交改良、配种、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的规范,提高甘南牦牛繁殖率与供种能力,为甘南牦牛的科学繁育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00.
One of the primary conservation threats surrounding sagebrush (Artemisia spp.) ecosystems in the Intermountain W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expansion and infilling of pinyon pine (Pinus edulis, P. monophylla) and juniper (Juniperus spp.) woodlands. Woodland expansion into sagebrush ecosystems has demonstrated impacts on sagebrush-associated flora and fauna, particularly the greater sage-grouse (Centrocercus urophasianus). These impacts have prompted government agencies, land managers, and landowners to ramp up pinyon-juniper removal efforts to maintain and restore sagebrush ecosystems. Accurately quantifying and analyzing management activities over time across broad spatial extents still poses a major challenge. Such information is vital to broad-scale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of management effort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nd aid future management planning, we applied a remote sensing change detection approach to map reductions in pinyon-juniper cover across the sage-grouse range and developed a method for rapidly updating maps of canopy cover. We found total conifer reduc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yr (2011−2013 to 2015−2017) amounted to 1.6% of the area supporting tree cover within our study area, which is likely just keeping pace with estimates of expansion. Two-thirds of conifer reduction was attributed to active management (1.04% of the treed area) while wildfire accounted for one-third of all estimated conifer reduction in the region (0.56% of the treed area). Our results also illustrate the breadth of this management effort—crossing ownership, agency, and state boundaries. We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some key prioriti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conifer management efforts based on our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