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57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红参粉末中发现含有田七氨酸(β-N-oxalo-L-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又名三七素,该物质是应用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柱(CM—Sephadex C—25)和快速蛋白质液相色谱柱(FPLCMono Q)分离得到的。我们检查了田七氨酸对豚鼠主动脉收缩作用的影响,在没有组胺或肾上腺素存在的条件卜,既无收缩作用也无松弛作用,它能增益组胺诱导豚鼠主动脉的收缩;但对于肾上腺素却无作用。此外,田七氨酸通过肾上腺素、ADP凝血酶和胶原,均无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田七氨酸对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也无阻抑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肥大细胞及其介质组胺的生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大细胞(Mast cell,MC)是结缔组织的一种细胞成分。它能释放多种介质,其中组胺(Histamine,HA)是最重要且研究较详细介质之一。对 MC 和 HA 的功能,一般多论及在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但近年发现MC 和 HA 与生殖系统的周期变化及生殖功能有密切关系。一、MC 和 HA对卵巢的作用(一)卵巢内 MC 的分布:在大鼠卵巢,MC 主要分布在髓质和卵巢门的结缔组织中,但卵泡膜和黄体中均未发现 MC。仓鼠卵巢内MC,在各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进出入卵巢血管的周围最多,约占42%;卵巢囊为37%,卵巢囊肌上皮细胞层为20%;卵巢门最少,约占1%。与大鼠和仓鼠不同,牛卵巢内 MC 主要见于卵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半海水寒天培养基及组胺酸肉汤选择性培养液,组胺的电泳分析技术,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理化分析和功能酶检测及细菌鉴定试剂盒API20E的分析试验,进而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株组胺生成菌,通过生化分析,此菌株为假单胞菌。此菌株在5~30℃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30℃有最高组胺生成量,约2 200mg/kg。  相似文献   
14.
崔海  李旭 《中国奶牛》2012,(3):22-24
本文旨在对严重影响奶业健康发展的奶牛蹄叶炎的病因进行探究。在辉山奶牛场阜新市彰武县三场经产奶牛中,挑选临床健康奶牛10头作为对照组;患蹄叶炎奶牛10头作为试验组。采集两组奶牛血液,分别用牛内毒素酶联免疫试剂盒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中内毒素和组胺的含量。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浆内毒素及组胺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0.65ng/mL、21.8ng/mL,差异均极显著(P<0.01)。说明患病牛血浆内毒素和组胺含量升高是诱发奶牛蹄叶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鲅鱼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组胺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变化的关系,为青皮红肉鱼组胺安全性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鲅鱼在冷藏(4℃)和常温(20℃)2种储藏温度下组胺、腐胺和尸胺等3种生物胺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K值评价鲅鱼品质变化,并分析生物胺含量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鲅鱼体内生物胺含量不断产生并积累,4℃储藏条件下鲅鱼货架期不超过4 d,20℃储藏条件下不超过1 d;4℃储藏14 d内鲅鱼组胺含量升高明显,达1213.46 mg/kg;20℃储藏4 d内,第1 d组胺生成量明显,从初始13.63 mg/kg增至472.51 mg/kg,2 d后尸胺生成量明显,4 d保存期内达1134.46 mg/kg.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鲅鱼品质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微生物数量和TVB-N含量增加,K值变大,综合各品质指标可知4℃储藏条件下的鲅鱼品质优于20℃储藏条件下的品质.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感官评价、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K值等品质指标与鲅鱼组胺、腐胺和尸胺的含量变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低温有助于减少鲅鱼生物胺积累和维持鲅鱼品质;由于鲅鱼感官在可接受的食用范围时也可能存在组胺安全性风险,因此对其进行安全性和品质评价时应结合感官评价、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K值等多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试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100、1 000 mg/kg的组胺,制成4种等氮饲料(分别记为C、H10、H100和H1000),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102.13±0.52)g为试验对象,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组胺对黄颡鱼生长、皮肤显微结构、皮肤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力和脑中黑素皮质素受体-1(MC1R)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微流水室内养殖系统,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量组胺对黄颡鱼生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高组胺添加量组(H1000组,组胺含量1 390 mg/kg)黄颡鱼皮肤中黑色素含量及脑组织中MC1R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添加量组(H10和H100)黄颡鱼皮肤黑色素含量和脑中MC1R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组胺添加量的增加,皮肤酪氨酸酶活力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组胺对黄颡鱼生长表现无影响,但会引起黄颡鱼体色白化,且白化程度与饲料中组胺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一、组胺的基本知识 组胺是组氯酸脱羧产物,是自体活性物质。新合成的组胺是以无活性的结合型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当机体受到理化因素刺激或发生变态反应肘,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导致组胺释放。组胺与靶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物效应,如使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及其通透性增加;收缩支气管和胃肠平滑肌;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等。  相似文献   
18.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鲭鱼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I在5~25℃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25℃组胺生成量最高,约2700mg/kg。菌种Ⅱ在20℃组胺生成量最高,约为2000mg/kg。依据2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摩尔摩根氏菌、嗜水性气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9.
市售鱼类及其加工品中组胺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志华  佐藤实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334-334,336
2006年3月对市售鲭鱼20尾、秋刀鱼30尾、金枪鱼6块等进行组胺含量分析,结果表明,20尾鲭鱼中有1尾组胺含量为20mg/kg;30尾秋刀鱼肉中有1尾组胺含量为16mg/kg,另一尾为10mg/kg;6块金枪鱼样品及其他鱼类样品未能检测到组胺。鲭鱼20尾中1尾检出酪胺23mg/kg,尸胺为36mg/kg,腐胺及亚精胺未检出;秋刀鱼30尾中2尾检出10mg/kg和15mg/kg的酪胺,1尾栓出52mg/kg腐胺,2尾检出35mg/kg和55mg/kg尸胺。  相似文献   
20.
金枪鱼营养物质丰富,但极易腐败,其新鲜度对金枪鱼的品质安全、运输储藏和加工都有重要意义,而解冻方式对其新鲜度有很大的影响。以不同解冻方式下金枪鱼的pH、K值、组胺含量的变化和电子鼻测定的鲜度值为指标,找出比较合适的解冻方式。在整个解冻过程中,pH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而组胺含量和K值则会随着解冻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结果显示,外部解冻中的温度梯度解冻和内部解冻中的超声波解冻能够较好地保持金枪鱼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