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为了解2017年我国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Pm)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情况,利用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方法分离鉴定Pm,对其荚膜血清型、地区分布和感染方式进行调查,并采用纸片法测定分离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从全国6288份临床病料中分离并鉴定出236株Pm,总分离率为3.75%。随机选取55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其中A型25株,D型27株,F型1株,未定型2株;分离率最高的省份为广东省(4.97%),其次是河南省(3.69%)和湖北省(3.25%);感染模式中,Pm单纯感染占比42.80%,混合感染占比57.2%,最常与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共感染,比例分别为28.81%和12.29%。耐药性试验显示,Pm对强力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3.64%,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为43.64%~52.73%,对多粘菌素B和氧氟沙星最敏感(耐药率均为1.82%)。本研究表明我国猪群中Pm流行的主要血清型仍然是A型和D型,临床上Pm与其他细菌发生混合感染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相似文献   
112.
参照GenBank收录的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toxA基因序列(AF240778),设计一对引物,从猪源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扩增出toxA编码区3 858 bp的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入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进行融合表达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大小约175 ku。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反应原性及一定的生物学活性。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抗毒素的猪阳性血清,表达重组蛋白较天然蛋白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3.
以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C48-1为研究对象,利用LAMP方法对Pm进行快速检测.结果表明:LAMP方法在恒温65℃下,1 h内就可以检测到Pm;LAMP方法最低可检测100 pg.μL-1Pm基因组DNA.该方法不需要精密的温度循环装置,有恒温加热设备就可以满足检测条件,适合基层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4.
本研究旨在建立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从而为临床上同时检测这2类病原的感染提供一种更方便、快捷、准确的工具。本研究采用2对特异性检测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引物,对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双重PCR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该方法对52份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能同时扩增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DNA,而对来源于其他常见病原的DNA均无扩增;对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4.8和28.9 pg;能成功地从临床样本中检测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病原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5.
为分析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分离株与疫苗株的血清型和ompH基因差异,本研究利用PCR方法鉴定其血清型,并克隆、测序ompH全长基因,用DNAMAN、DNAStar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疫苗株血清型为B型,标准株血清型为E型.分离株和疫苗株ompH基因编码氨基酸有2个缺失和2个突变,同源性为99.4%.研究表明ompH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但氨基酸的缺失和突变可能使抗原表位发生变化,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6.
某地一鹅群发生一种以败血、高死亡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沉郁、不食、下痢等病变特征以内脏器官充血、出血和坏死为主。本文从鹅体内分离到16株细菌经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并进行了毒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较强大肠杆菌致病性稍弱两菌混合感染致病性最强。恩诺沙星、单诺沙星和头孢氨苄西林对两种菌均为高敏。其余药物为中敏或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7.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9种抗菌药物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和MBC)。结果表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诺氟沙星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均为0.125μg/mL,诺氟沙星MBC为0.5μg/mL,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MBC都为1.0μg/mL。氟苯尼考、替米考星和卡那霉素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分别为:0.5、2和2μg/mL。  相似文献   
118.
根据巴氏杆菌链霉素耐药基因 Str A序列 ,设计合成 1对引物 ,以临床分离的禽源巴氏杆菌链霉素耐药菌株质粒DNA为模板 ,通过 PCR技术 ,扩增出禽源巴氏杆菌的 Str A基因片段。将长约 80 4 bp的 Str A目的基因克隆到 p GEM-T载体上 ,通过核苷酸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 ,克隆的 Str A基因长约 80 4 bp,与文献报道 (NC- 0 0 1774 )的同源性为99.8% ,只有 1个碱基不同 (6 9位 T→ C) ,但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将 Str A基因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 p ET- 2 8c( )中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正确后 ,将构建好的原核表达质粒 p ET- 2 8c( ) - Str A转化到受体菌BL- 2 1(DE3)中 ,经 IPTG诱导后 ,进行 SDS- PAGE电泳 ,经检测 ,Str A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12 %。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表达  相似文献   
119.
将融合表达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外膜蛋白H(OmpmH)的重组菌pGEX—ompmH/BL21大量培养,在最佳诱导条件下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蛋白酶剪切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OmpmH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将其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制成油乳剂亚单位疫苗,用该疫苗肌肉注射接种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血检测抗体,二免后第2周用10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显示,OmpmH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鸡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免疫效果优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120.
采取病死猪的心、肝、脾、肺、肾、淋巴结等病料,进行巴氏杆菌病病原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仔猪巴氏杆菌病。同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抗生素并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