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分泌蛋白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泌蛋白对于细菌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在介导病原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分泌蛋白将有助于明确细菌的生命活动及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基因组学研究成果,结合信号肽分析软件SignalP v3.0、跨膜螺旋结构软件TMHMM v2.0、亚细胞器蛋白定位软件PSORTb和GPI-锚定位点软件GPI-SOM这4个软件,对多杀性巴氏杆菌2105个编码蛋白的ORF进行预测分析,最终获得了136个分泌蛋白.对其信号肽长度、氨基酸组成、相应ORF长度进行了统计.运用Blast P对其功能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11个蛋白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所特有,这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2.
禽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融合二联弱毒菌株F4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恩诺沙星标记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株C48-1得到的耐药菌株C48-1(Enr^r,Chl^8) ,与禽大肠杆菌O78弱毒株O78(Chl^r,Enr^8) 作为亲本菌株,采用溶菌酶-EDTA法制备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通过聚乙二醇(PEG)-新生磷酸钙促融系统进行两亲本菌株原生质体融合,得到16株双耐药融合菌株。选取融合菌株F4、F9进行初步的免疫试验,初步显示融合菌株F4是一株安全、具双联免疫效果的融合菌株。  相似文献   
173.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评价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一步选择小白鼠开展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在9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的MIC为1 μg/mL,MBC为2 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延胡索酸泰妙菌素,MIC为64 μg/mL,MBC为128 μg/mL。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治疗试验与预防试验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攻毒细菌)以及药物治疗或预防组(攻毒细菌+氟苯尼考);治疗试验获得氟苯尼考的保护率为78.6%,预防试验的保护率为84.6%。[结论]氟苯尼考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4.
为了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这3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采用肺炎克雷伯菌Khe基因、约翰逊不动杆菌Ptk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Abh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过特异性、敏感性、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试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和体系。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肺炎克雷伯菌、约翰逊不动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3种目的菌扩增测序与GenBank上的细菌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对其他10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3种病原基因组DNA的检测下限分别为69.8×10-5、208.9×10-4、70.8×10-3 ng·μL-1,最佳引物浓度比例为1:1:1,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 ℃。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上述3种病原的快速检测、鉴定和临床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准确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5.
以限制性内切酶Sau3A I酶切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回收500~3 000 bp的DNA片段,连接真核表达裁体pcDNA3.1(+),电转化于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TG1中,构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基因组表达文库.将文库随机分为5个子文库(子文库Ⅰ-子文库Ⅴ),分别提取各子文库重组质粒,以pcDNA3.1(+)和PBS为对照进行动物试验,每组16只BALB/c小鼠,各子文库组和pcDNA3.1(+)组以100 μg/只的剂量肌注免疫,PBS组每只小鼠肌注100μL 1×PBS,各组均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间接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抗体水平,MTT法检测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三免2周后检测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情况.强毒攻击,计算小鼠的相对保护率.结果显示,动物免疫后子文库Ⅰ组质粒免疫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及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IFN-γ分泌水平均持续上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动物攻毒试验表明,各子文库组的重组质粒均可为免疫小鼠提供一定的保护,其中第Ⅰ组的保护效果最好,说明子文库Ⅰ组中含有较好的保护性抗原基因,这为进一步筛选相关的免疫原基因和研制新型疫苗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6.
在已经建立的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M)、副猪嗜血杆菌(HPS)的单项PCR诊断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扩增条件的筛选,成功地建立了APP、PM、HPS复合PCR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利用一次PCR反应,即可同时扩增APP的342bp、PM的457bp和HPS的821bp的特异性片段。该方法的建立对临床上进行这3种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混合感染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7.
本试验采用纯化的鸡IgG和环磷酰胺预处理后,再以亲和层析纯化的鸡IgM免疫BALB/C小鼠,动用淋巴细胞杂瘤技术,以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了5侏能稳定地分泌抗 鸡IgM(u链)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ELISA交叉反应性试验和羊抗鸡IgM(u链)抗血清阻断试验,证明这5株单克隆抗体均是抗鸡IgM(u链)特异性的。应用该抗鸡IhM:(u链)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鸡抗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中特异性IgM抗  相似文献   
178.
Naturally occurring strains of Pasteurella multocida are atypically susceptible to hydrophobic antibiotics such as novobiocin, despite their Gram-negative cell envelope ultrastructure. Four strains adaptively resistant to 1000 g/ml of novobiocin were obtained by sequentially subculturing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 variants of avian origin in the presence of increasing antibiotic concentrations. Adaptive novobiocin resistance was accompanied in all cases by the concomitant acquisition of resistance to coumermycin, a hydrophobic antibiotic possessing the same mechanism of action, but not to the functionally disparate hydrophobic antibiotic rifamycin. The acquisition of resistance was not accompanied by alterations in the lipid composition of the cell envelope. Subsequent growth of adaptively resistant strains in the absence of novobiocin did not result in the restoration of susceptibility to either novobiocin or coumermycin. Acquisition of adaptive resistance in encapsulated parental strains resulted in an inability to synthesize capsular material and enhanced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however, parental encapsulation and decreased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were restored upon removal of novobioci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acquisition of adaptive resistance to novobiocin conferred in this manner is the result of a stable genetic event affecting the mechanistic target of both novobiocin and coumermycin rather than 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involving outer membrane impermeability.  相似文献   
179.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主要基因型。利用荚膜基因分型、脂多糖(LPS)基因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2013年12月—2017年12月4年间来源于我国各地区规模化猪场患有疑似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死猪肺、鼻拭子、气管、肝等样品中分离鉴定的Pm进行基因型分析,并对23种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m的荚膜基因型为A(48.85%)、D(42.75%)、F(2.67%),优势基因型为A和D;LPS基因型为L3(25.00%)和L6(75.00%)型,优势基因型为L6;MLST基因型为ST3(21.25%)、ST10(27.50%)、ST11(42.50%)、ST12(2.50%)、ST16(2.50%)、ST74(1.25%)及ST75(2.50%),优势基因型为ST3、ST10和ST11。如果将荚膜基因型、LPS基因型和MLST基因型组合起来看,当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m的主要基因型为荚膜:脂多糖:MLST基因型A:L3:ST3(20.00%)、A:L6:ST10(26.25%)及D:L6:ST11(42.50%)。毒力基因检测的结果发现部分毒力基因的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基因型偏好性"。结果提示,D:L6:ST11是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基因型,可能与我国猪群中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0.
从新乡地区某獭兔养殖场发病死亡兔的脑、心血、肝、脾等脏器中分离病原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试验、动物试验,分离菌被鉴定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磺胺六甲氧嘧啶和头孢噻呋两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